李蘭娟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疫情初期,浙江省科技廳就在全國率先啟動了疫情應急科研攻關,快速組織實施了由浙江大學、省疾控中心作為牽頭單位開展的兩個重大科技專項,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就是這兩個重大專項的領銜專家。73歲的她毅然奔赴抗疫最前線,帶領團隊和先進技術進駐ICU,為危重患者燃起了希望。
作為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院士三次前往武漢,準確研判疫情,為我國疫情科學防控建言獻策。她雖然已73歲,但仍堅持深入“紅區(qū)”,指導重癥患者救治,推廣應用H7N9禽流感救治“四抗二平衡”經驗,并創(chuàng)新性地將團隊多年的科研實踐成果——人工肝血液凈化系統(tǒng)、微生態(tài)、干細胞等新技術用于重癥、危重癥新冠患者的救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大地降低了病死率。“后來一個個的病人生命都挽救過來了,這是對我們最大的安慰。”李蘭娟院士說。
她還組織專家制定《人工肝血液凈化系統(tǒng)應用于重型、危重型2019年冠狀病毒病治療的專家共識》,向全國18家醫(yī)療單位或團隊推廣人工肝血液凈化系統(tǒng)治療救治重癥患者。5月30日三進武漢,科學分析千萬人核酸檢測數(shù)據(jù),促進武漢復工復產。
科研創(chuàng)新方面,李蘭娟院士和其團隊在新冠病毒的生物學特性、發(fā)病機制、藥物篩選、疫苗研究和診斷試劑研制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從臨床樣本痰液、糞便中成功分離獲得14株病毒株,并進行全基因測序,發(fā)現(xiàn)病毒變異趨勢;在國際權威雜志《細胞》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發(fā)現(xiàn)重癥患者存在細胞因子風暴;完成新冠肺炎腸道微生態(tài)結構的全面深度評估;篩選出兩株高效中和抗體的疫苗株,進行滅活疫苗研究;研制冠狀病毒抗原檢測試紙、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紙、數(shù)字PCR法核酸檢測試劑盒等。
李蘭娟院士團隊還用“大數(shù)據(jù)”的方法來分析散落在各地的隱形傳染源,首先提出“無意識密切接觸者”概念,團隊還基于機器學習技術的新冠肺炎早期自篩APP,僅通過10個從臨床大數(shù)據(jù)中學習到的指標就能實現(xiàn)新冠智能篩查,準確率可達0.91,作為核酸檢測的補充工具,為疫情研判、個體健康碼管理等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及時總結與推廣經驗,為全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浙江經驗”“中國方案”,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