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手機上曬圖,并寫了幾句話,其中有“含蓄”一詞。我突然感覺,這個詞久違了。那種委婉的表達,已被長久地棄用,令人可以咂摸意味、曲徑會心的感受,也無從體驗了。有人還會把含蓄看成做作、酸腐。而與之相反的表述,卻大行其道:直接、坦率、爽快。自然,在人際交往時,在某個事項的討論中,這樣的表達方式,有利于雙方的溝通和理解。可是,排斥了“含蓄”一詞,實際上是舍棄了又一種交流方式,也舍棄了一次往往可以讓人回味的心靈抵達。
有一鄰居,保姆入門后,常忘擦拭桌面的角落。他笑說,你不要虧待了這些立于暗處的桌子呢。保姆—笑。從此,孤立角落的桌面天天如鏡。這個最容易讓人直爽批評甚至頤指氣使的對象,一旦自尊受損,便極易使矛盾激化。他卻以含蓄的提醒,巧妙地讓批評入心。
其實,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含蓄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表達方式,體現(xiàn)著對人性的參悟。無論是對幸福、災難、分離、愛情的描述。還是對表揚、批評、辯解、責難的表達,都因為有了各種隱喻的運用,有了旁敲側擊的敘說,有了曲意委婉的語言,而變激化為舒緩,讓災禍少焦心,使情感意味深長。那些調侃、自嘲式的幽默,更使“含蓄”有了獨特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