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衛(wèi)娟
10月29日,濼源書院復建揭牌儀式在濟南市圖書館新館舉辦。
濼源書院是清代山東最大的官辦書院,于1901年被改為官立山東大學堂(山東大學的前身)。168年的歷史中,濼源書院一直秉承“為國儲材”的辦學宗旨,徐松、匡源、何紹基、王之翰、繆荃孫、曹鴻勛等眾多碩學鴻儒匯集于此講學傳道,培養(yǎng)出周永年、王懿榮、王壽彭、法偉堂等著名學者。濼源書院的理念與實踐、濼源師生的做人與為學,提供了一種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經驗,提供了一個“文化上的中國”樣板,讓我們得以用現(xiàn)代人的視角重新認識傳統(tǒng)文化在中國人生命中的位置,并思考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可能。
在2020年山東省兩會上,山東省政協(xié)常委、中國書協(xié)理事、省書協(xié)常務副主席孟鴻聲提到,濼源書院是濟南近世文脈的主線,重建濼源書院對“推進濟南-泰安-曲阜文化帶”建設,弘揚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之前,孟鴻聲發(fā)心主編《濼源書院志》,并給整個編著團隊題字:為中國書院覆瓿,為山東書院立史,為齊魯文化續(xù)脈,為山東大學溯源。
在復建儀式上,孟鴻聲委員表示:濼源書院的復活,是文化的復活、民族精神的復活。
在省政協(xié)十二屆三次會議上,孟鴻聲提交的重量級提案——《關于重建濼源書院補續(xù)泉城濟南近世文脈的建議》引起廣泛關注。在該提案中,孟鴻聲委員鄭重寫道:
▲濟南市圖書館新館“濼源書院”展示廳。
濼源書院是山東大學的前身,是近代山東文化命脈之所系,為齊魯大地傳承圣賢文脈和培養(yǎng)棟梁之才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濼源書院以“明德新民”為教育理念,以“弘揚古學,砥礪學術”為學術旨歸,對山東的學術發(fā)展,特別是金石考古學的發(fā)展影響深遠。濼源書院教學模式和教學制度對于現(xiàn)代教育具有深遠啟示。書院文化的歷史傳承和書院的教化意義,對于當代文化建設具有重大的影響和參考意義。濼源書院的歷史是山東書院歷史的縮影,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價值。濼源書院之于濟南市的作用,相當于岳麓書院之于長沙市的作用。濼源書院是濟南近世文脈的主線,她的重建,對于2020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推進濟南-泰安-曲阜文化帶”建設,具有核心作用,然而,濟南近世文化名跡的缺失,嚴重影響了這一“文化帶”形成。?
當代新儒學代表人物、山東大學顏炳罡教授特撰寫《如何重建或復建“濼源書院”》積極聲援,認為孟鴻聲的提案代表了山東學界、藝術界對重建濼源書院的期待。
《濼源書院志》一書記載,《訓課條規(guī)》告誡書院生徒要肩負明德新民的責任,而不僅僅是博取功名。《新建尚書堂記》記載:“濟南會垣,舊設濼源、景賢兩書院,為講學之地,近年以來,士人之肄業(yè)其中者,類能勤課讀,工詞章,一時文風彬彬稱盛?!?/p>
濼源書院的教學一般采用個別鉆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方法,教師們著重用自己的治學經驗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十分注意對學生進行讀書和研究學問方法的指導,鼓勵學生問難論辯。書院的“會講”,其實是一種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的體現(xiàn)。名師吸引高徒,邊教書、邊讀書、邊學習、邊研究,逐漸形成學術研究與讀書講學融為一體、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獨特教學方式和教育組織形式。這里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又有西歐大學導師制度的異曲同工,是學問的傳遞,也是文化人格的傳承。
濼源書院的山長、主講多為全國知名鴻儒。如主講何紹基通經史、律算,猶精小學,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以書法著稱于世,被譽為清代第一。他是近代提倡宋詩的重要人物之一,論詩主張“人與文一”“先學為文”,而后直抒性情,“說自己的話”。
山長匡源25歲即中進士,曾為咸豐帝講經。咸豐帝出逃熱河,匡源馳騎以從,途中批諭、章奏、擬旨皆出源手。英法議和,咸豐帝病危,臨危托孤,命匡源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這樣的視野和人脈給濼源書院帶來了不同凡響的影響。他主持濼源書院和尚志學院17年,從學弟子達到3000人,科舉金榜高中者400余人,門生中成名者多至百人。他的弟子中有狀元曹鴻勛,獨榜翰林楊際清,官至尚書的張應麟和黃鈺、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者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等等。
濼源書院的學生周永年,是清代著名學者、藏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是我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的創(chuàng)始人。濼源書院的學生王懿榮是著名的金石學家,是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者,并斷其為商代。八國聯(lián)軍入侵,他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堅持抵抗,失敗后偕繼室夫人與守寡的長媳,投井殉國。
無需更多羅列,僅上述師生4人,足以體現(xiàn)濼源書院人身上承載的儒家文化價值,他們作為傳統(tǒng)士大夫階層,完美演繹了一種精神體系、文化價值的傳承與發(fā)揚。
在這個意義上,孟鴻聲對濼源書院的復建倡議,實際是對傳統(tǒng)道統(tǒng)、學統(tǒng)的深度認同,是對傳統(tǒng)文化復興助力民族復興的信心。
經過120年的風雨滄桑,濼源書院舊址已經了無痕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顏炳罡教授認為,濼源書院在濟南片瓦不存是非??杀氖虑?。
濼源書院舊址位于省府前街紅尚坊,向西是狀元府邸,向東向北是府學文廟。顏炳罡教授曾表示,濼源書院、狀元府、府學文廟三位一體,整體規(guī)劃,聯(lián)動建設,可以實現(xiàn)濼源書院品牌、狀元府的舊舍、府學文廟的神圣空間相互補位,協(xié)調發(fā)展。
在復建儀式上,顏炳罡談到,書院其實是教書、寫書、藏書、讀書之所在。書院的教學功能分為培養(yǎng)學生和教化社會大眾兩部分。對大眾的教育,就是對市民文化素質的提升。他建議濼源書院多多舉辦論壇來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成為書法、繪畫、中醫(yī)、武術等的學習平臺。寫書是一種思想文化創(chuàng)造,為凸顯傳統(tǒng)書院的研究功能,濼源書院應該做一些高層次、反映當代價值的課題研究。以濼源書院復建為契機,可以展開山東書院史研究,把山東的泰山書院、徂徠書院、白雪書院等等書院的學術高度和文化價值梳理清楚,從而更加明確山東在全國的文化地位。他認為,濼源書院還可以在出版館藏古籍、祭祀圣賢方面大有可為。
作為有強烈書院情懷的人,顏炳罡認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是一體的。沒有文化自信,哪來文化自覺;沒有文化自覺,哪來文化自信?傳統(tǒng)的書院在中國文化的傳承當中發(fā)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相信,經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書院這種形式必然為我們現(xiàn)代文化的高雅,為我們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作出貢獻。
因為“岳麓書院”的存在,湖南大學號稱“千年學府,弦歌不絕”。岳麓書院院長陳仁仁認為,僅僅有湖南大學的支撐,還不足以使岳麓書院很好地活下來,要使傳統(tǒng)書院活下來,它需要有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來參與和推動。所以希望有更多的傳統(tǒng)書院能夠恢復重建,能夠火起來。 他引用了人稱“鄧書院”的鄧洪波教授關于書院的定義:書院是唐宋以來中國古代士人圍繞著書,開展包括藏書、讀書、教書、講書、著書、刻書等各種活動,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chuàng)造與傳播的文化教育組織。
對照這樣的定義,復建的濼源書院已經起步。濟南市圖書館新館為了復原展示書院文化形象,投資50萬元對濼源書院的展示廳進行了升級改造,為匡源、何紹基等鴻儒名士塑像,多方購置整理相關文獻600余種,其中古籍文獻330余件。另一方面整合資源,逐步恢復書院的功能,依托館藏資源,積極成立國學專家?guī)?,設置國學專題文獻區(qū)。同時以全民閱讀為抓手,舉辦豐富多彩的國學活動,充分弘揚濼源書院,明德新民為國聚才的教育理念。
孟鴻聲主編的《濼源書院志》以文本形式重現(xiàn)濼源書院,給予今人一個精神上“祭祀”的可能;而濟南市圖書館新館關于濼源書院復建的努力,則讓我們在現(xiàn)實層面得以“登斯堂,睹斯像,知所敬、所學、所祖、所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