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菊春
(梅列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三明 365000)
2001 年,全日制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頒布,新課改啟動;2011 年,修訂版義務教育階段課標頒布。雖然有了頂層設計,然而,教師對課程性質認識不清,對課標理解不透,使得教改步履維艱。如何基于課標,以科學的學科教研,引領教師專業(yè)成長,成為緊迫的問題。2008 年9 月至2020 年6 月,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qū)及劉菊春省、市、區(qū)三級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進行課程視角下的學科專題式教研探索。12 年來,筆者從課堂中發(fā)現問題,提煉問題,把教師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議課、寫課“六課”技能研修問題化、專題化、微型化,課題化、系列化、成果化,努力走向專業(yè)化。
截至2007 年6 月底,梅列轄區(qū)初中語文老師57人,平均年齡近44 歲,多處于職業(yè)高原期、倦怠期。2008 年秋,筆者剛調入梅列區(qū)教師進修學校任教研員,到各校聽課,當時用的蘇教版教材七、八、九年級分別安排朱自清的《春》《背影》和《綠》,筆者觀察到:三個年級的教師用同樣的幻燈片、同樣的內容介紹作者。這一教學細節(jié)讓人思考:怎樣基于課程要求、學情和文本確定教學內容,才能實現“這一篇”的語文教學價值和育人價值?面對梅列的團隊,要研究“怎樣通過區(qū)域研修,促進廣大教師走出高原期、倦怠期,獲得真發(fā)展”。2012 年3 月起,筆者受聘為市、區(qū)兩級名師工作室領銜人,2017 年5 月受聘為省名師工作室領銜人,至此,成員共61 人,他們是優(yōu)秀教師或骨干,面對成員,要研究“怎樣讓成員更好更快發(fā)展”?!罢n程意識”“問題意識”“專題式”“微型教研”便成為我的工作關鍵詞。
首先,全區(qū)教研組活動能按時開展,存在“虛教研”“泛教研”現象:一缺系統(tǒng)設計,訂計劃、搞活動、寫小結,材料齊全,但跟著“感覺”走,活動隨意,無“主題”貫穿,更不必說有中長期的教研主線;二缺學科特點,缺語文教研的專業(yè)性;三缺合作,未形成研修共同體。教研成效不高,反過來又影響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其次,不少教師包括工作室成員,對課程的認識存在偏差。以中學語文學科為例,體現在閱讀教學,“雖然多年來教學改革五花八門,花樣翻新,然未能改變‘語文課上和不上一個樣’的普遍抱怨”(孫紹振)。體現在寫作教學,是“有課無程”,學無履歷,難有獲得感。教學目標的偏離、教學內容的蕪雜、學習過程的虛假、學習評價的僵化,使語文課愈來愈不像語文課。并非梅列區(qū)如此,全國皆然;并非語文學科如此,其他亦然。而學科教研又缺乏對癥的支持,難以幫助教師真正解決問題。
2001 年新課改,帶來了新改變,但未根本解決教學積弊,又添新問題。面對教學真問題開展真研究,讓教師真發(fā)展,最終達育人目的,是做“專業(yè)”的有品質教研的目標。在“課程”視角下準確理解課程性質,科學確定教研專題,“專業(yè)地”展開研討,打造教師的“專業(yè)性”,是此探索的出發(fā)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服務于學生,是此探索的歸宿。
1.試點先行,積累經驗。2008 年9 月,筆者在初中語文學科嘗試,組織蘇教版“朱自清作品怎么教”專題研討,討論不同年級的朱自清作品閱讀教學如何設定目標、選擇內容和運用策略,初步樹立要在初中學段的系統(tǒng)中教單篇的課程意識。2009 年9 月,筆者受學校委派,全面負責“市區(qū)校三級合作‘五課’(指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議課)教研”試點校(三明八中)兩年的實驗工作:設計方案、落實跟蹤、總結反饋。我以八中為點,帶動區(qū)初中語文教師完成“如何確定教學目標和內容”“教學活動的設計”“魯迅作品教學”“如何進行教學反思”4 個專題,初步積累專題式微教研經驗。但筆者發(fā)現,課程意識的缺乏,是學科教研向內涵發(fā)展的致命傷。
2.片區(qū)推進,向外輻射。2011-2015 學年,區(qū)進修校的省課改實驗項目“建立教育教學研究成果推廣制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師‘五課’研修實踐與研究”,在全區(qū)中小學鋪開。團隊在此背景下完成了“教學問題的設計”等8 個專題微教研。這4 年,筆者以案說法,努力用教師自己的案例說課標、說課程理解。梅列區(qū)教師漸漸樹立課程意識。我的探索,走向梅列區(qū)所有學科,還走向三元區(qū)、永安市和沙縣。自2012 年3 月我的市、區(qū)名師工作室成立,活動向全市開放。實踐中我發(fā)現止于嘴上“議課”不足以練就名優(yōu)教師,于是將“五課”發(fā)展為“六課”,增加“寫課”環(huán)節(jié)——寫反思、實錄、教學片段、教學敘事、總結、論文等,形成了專題式微教研模式(見圖1)。2015 年4 月,該模式開始在市工作室成員所在學?;蚱瑓^(qū)推廣。2017 年5 月,筆者的省工作室成立,該模式在成員的所在學?;騾^(qū)域推廣。此外,筆者還通過講座、論文、微信群,分享經驗與成果,向更廣范圍如新疆烏魯木齊、昌吉州輻射。
具體操作,按以下線路圖推進:
圖1 學科專題式微型教研模式圖
聚焦問題—確定專題—以例說“法”(細化到課標解讀、文本解讀、課型等)—“六課”鏈式研修?;趩栴}定專題,以專題定教研微點,點點成節(jié),節(jié)要結實;節(jié)節(jié)成鏈,鏈可延展;鏈鏈相交,形成教研塊面;面面相合,研修成體,最終構成教師專業(yè)研修體系。
圖2 “十步法”教研組研修流程圖
圖3 教師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流程圖
圖4 以“初中語文單元整體化教學”專題為節(jié)點的微型教研鏈式圖
專題A、B、C……根據時間、教學內容、教師、學情確定,重點在“微”與“實”,如“如何觀課議課”,我們選擇以《生物入侵者》的教學進行5 次研討,歷時5 年。專題間有邏輯,形成教研鏈條。
1.確立專題式微型教研的課程視角
課程視角指站在學科課程的角度來考慮教學,關注教學的價值即通過“教書”來“育人”的問題。微型教研指對日常教學教研過程中遇到的小、真、實問題,及時梳理篩選和提煉,加以研究,重在小切口,有過程,有實效。
以語文學科為例,深刻理解語文課程的本質、學習語文的過程和如何教人學語文,是語文教師最根本的任務。“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不是“教師”“講”的課程,而是“學生”“學”的課程;不是學生學習“內容”的課程,而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不是學生“識記”孤立的語文知識的課程,而是學生“綜合”地進行“言語實踐”的課程;不是只為應付升學考試的課程,而是養(yǎng)成良好語言習慣適應各種生活實踐的課程。語文課不是教“內容”的課,而是教“形式”的課,更準確地說,是教“怎樣從形式到達內容”的課。
基于這樣的課程立場開展專題微教研,方向中正不偏?!把小睆摹敖獭敝衼?,“教”從“課”中來,“教”為“學”展開。教,“側重討究言語形式”,在學生積極的言語實踐中,使“學有履歷,學有生長”。以語文學科為例,教研活動要研究的內容要素如下:
圖5 語文教研活動的內容要素圖
2.研究方法與步驟
我們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兼用調查法、歸納法。12 年共開展19 個專題研討:
圖1 學科專題式微型教研模式圖以語文學科為例加以呈現,此模式普適于其他學科,只要將“教言語形式,學語言運用”語文教學的要義換成其他學科的要義即可。操作時,要注意專題的邏輯性,以及每個專題要由多個微型活動來支撐。如“教學目標和內容的確定”,我們以一篇篇課文教學去落實,以區(qū)級以上公開課去集體研討。切口小,研討才有著落。
若說2008 的“朱自清作品怎么教”微教研,是出于21 年的一線教學經驗;那么,2009-2011 在三明八中開展全學科“五課教研”實驗,則是有意識的謀劃,它深化了我對區(qū)域教研、課程實施的認識;2011 年8 月我開啟省名師培養(yǎng)對象研修之旅,得到語文教育家、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陳日亮和省教育學院鮑道宏博士的指導,至此,我對課程的理解加深了,我的“以言語形式為鵠的”的語文教學主張和“課例采樣取專題”教研主張日漸明晰,成果體現在論文和專著《我從課中來——初中語文教與思》(2015)。2015 年4 月,首屆市工作室工作結束,我將“五課”研修發(fā)展為“六課”。2017 年4 月,省名師工作室掛牌,我引領團隊,主要聚焦文類,開展專題式研修,主編了工作室論著《去蔽求實:我們的關鍵詞》(2020),完成了從個人、幾個人的努力到團隊發(fā)展的轉變。
3.教學依標“五追問”
研,最終服務于教。教,我們借鑒名家理論,堅持“五追問”:
一問教學的終極價值:我最終要去哪里?教學終點是“知”還是“行”?在有限的學校和課堂教學時間內,什么值得學生學習?是彰顯文本本身的價值,還是以文為例發(fā)展學生言語能力的價值?教學求的是學生學會閱讀、愛上閱讀、持續(xù)閱讀的長遠價值,還是學會應試的短期價值?抑或是長遠價值和短期價值的結合?
二問課時目標的確定:我當下要去哪里?課時目標偏了還是準了?多了還是少了?散了還是聚了?淺了還是深了?閱讀教學中,課文是例子,那么,用課文來例“什么”?
三問教學內容的選擇:我用什么去那里?“這節(jié)課”選用的內容能實現上述價值嗎?不同文本的閱讀價值應有哪些差異?如何體現這些差異?體現文本“類型”價值、文本“思想”價值、“思維”價值的知識有多少?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發(fā)展自我的知識有多少?單篇和群文閱讀的價值有何不同?
四問學習活動的安排:我怎樣去那里?誰在學——問題是誰的?真問題還是假問題?問題發(fā)現和解決的指導是否到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了嗎?如何學的——是零散還是結構化指導?課前、課中、課后的一致性與發(fā)展性如何?教學價值、教學目標、知識選擇、重點活動與指導內容的一致性程度如何?接受、吸收與輸出、創(chuàng)生的關系如何?最能體現價值點的指導是如何引向深入和拓展的?借助哪些資源來學的——閱讀課堂是封閉還是開放?文本如何鏈接?生活情境如何整合?師生自身的資源是如何利用的?如何關注全體又保障大部分學生向更高層次發(fā)展——課堂是只關注優(yōu)秀生還是注意了學困生?中等生的問題如何解決?閱讀教學中,課文是例子,那么,教師怎樣用課文“例”想教的內容?
五問教學的效益:我是否到了那里?如何選擇或設計測評工具和程序,以提供學生學習情況的準確信息?能研判能看出學生的發(fā)展點嗎?學生在這一發(fā)展點上向前走了幾步?還能再走嗎?在“類型”“思想”“思維”等方面的發(fā)展突破了哪些瓶頸?如何讓學生表達這些發(fā)展?
4.教學對標“去十蔽”
語文課堂遮蔽太多,“古已有之,于今為烈”。不為積習所蔽,才可能讓語文課單純一點、有效一點。守正、去蔽、求實成為我的微教研核心價值追求。
語文教學蔽在何處?自2011 年起即全程跟進指導我的陳日亮老師,結合我的探索,梳理十蔽:
(1)教學任務多多,卻忘記中心任務乃是教學生“怎么學語文”;
(2)教學目標點點,卻忽略最基本目標是側重“語言形式的探究”;
(3)教學內容種種,卻無視最主要的內容是掌握方法和訓練習慣;
(4)習慣于知性教學,卻不懂得“感”比“知”更為重要;
(5)考什么就教什么,卻不知“教好”才是“考好”的保證;
(6)迷信音像媒體,弱化了語言文字這個最有效的主媒體;
(7)奉“教參”為圭臬,把僅供“參考”變成唯一“參照”;
(8)認為我講了你也就懂了,學不會、考不好都是學生問題;
(9)以為教學可以畢其功于課堂,漠視對學生課外習得的指導;
(10)盲從所謂“作文攻略”,忽視平時多讀多寫的自主訓練;
這些遮蔽,歸結起來,是仍未根本解決地對語文課程性質和目標的理解偏差問題。每學期的專題微教研,我努力幫助教師厘清哪些事不能做、“此時”不宜做,以退為進。
5.教后驗標“寫中進”
如何通過區(qū)域(工作室)教研幫助教師科學施教?“寫課”是普通教師走向名優(yōu)教師的必由之路。我們不僅多次開設論文撰寫講座、開展“曬課評課”等活動,還借每次公開課,推動執(zhí)教者和觀課人寫過程、寫思考,檢驗目標的達成情況。如前所述的《生物入侵者》教研,大家都寫,寫就帶動讀與思——做中學,學中寫,寫中思,思中讀,讀中進——參與式研修,真正促使教師動起來,長起來。這種案例式寫作,易被教師接受,效果也明顯。如,首批市工作室屆是人均發(fā)表CN 論文2.45 篇,第二批人均3.1 篇,上漲幅度26%,這對山區(qū)教師是了不起的變化。
發(fā)表《渡己渡人,永遠在路上——“劉菊春名師工作室”工作回顧》《課程視角下的初中語文區(qū)域專題式微教研探索》《守住語文正道,去蔽求實出成效——三明市梅列區(qū)初中語文專題教研實踐與思考》等三篇文章,全面總結了我們的探索。另外59 篇論文及2 部論著,具體體現了每個專題研討的成果。
一是構建了課程視角下的學科專題式微型教研模式:聚焦問題-確定專題-理解課程-提升“六課”技能,見右圖。把圖中圓形部分換成其他學科的要義即可。
二是形成了教研管理推進策略:試點先行,片區(qū)推進,向外輻射;區(qū)、校、組、個人聯(lián)動教研流程圖。
三是總結了語文學科教學研討三步法:教學依標“五追問”、教學對標“去十蔽”、教后驗標“寫中進”。
實踐經驗主要有:
1.教學問題專題化。基于教師的真問題確定教研專題和微點。先從實際教學(朱自清作品教學)入手,發(fā)現教師在確定“這一篇”的教學目標與選擇內容上有困惑,便開展“教學目標和內容的確定”研討;緊接著是落實的問題,于是研討“教學設計”;發(fā)現亂用多媒體,對應開展“教學媒體的運用”“教學素材的選擇與使用”等研討;發(fā)現教學問題多源于文本解讀不到位,便推出“教學文本的解讀”“教學問題的設計”專題;解決了以上問題,還要有“作業(yè)的設計”“試題的命制”的評價跟進;想教好,必然要反思,于是推出“如何觀課議課”“如何寫課”。
2.專題教研專業(yè)化。教研管理規(guī)范有序,試點先行,積累經驗;片區(qū)推進,向外輻射。片區(qū)推進有具體線路圖。學科層面,在課程視角下,深刻理解課程性質?!皩I(yè)”地研究教學教研問題,求學生“學”之實效。以“如何觀課議課”專題為例,我們以一堂省名師展播課《生物入侵者》為例,觀、議、寫論文并兩次開示范課,用5 年時間,幫助教師在實踐中理解課程,現擇部分呈現如下。
關于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將“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當作教學重點,是不合宜的;“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之后,“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并體會其作用”是重點,但是,不是教說明方法及作用這些靜態(tài)知識,而是深入語言學習程序性知識,深入“言語”來“咬嚼”,走向理解與掌握。
關于領會作品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路徑應當是“咬文嚼字”而不是貼標簽。如可提問:標題為什么不是《生物移民》?從標題我們可以感受怎樣的作者態(tài)度傾向?
關于議課: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基點,也是教學歸宿。對目標的理解,決定了觀課者怎樣評價教學。議課最終經由議“教”而指向“學”,它不應止于評議教學模式表象。“專業(yè)的評價應當深入學科內部,在課堂觀察的基礎上,根據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師自身特點與深嵌其中的教學環(huán)境,對教師、學生教與學行為的動機、過程、效果與價值進行評價,評價往往既有量的分析,又有質的把握,是量化分析與質性判斷的結合。”(鮑道宏)
3.專題教研課題化。12 年的教研,6 項省課題、1項市課題相伴相隨:2006-2009 省課題“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使用與評價研究”、2010-2012 省課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使用與評價研究”、2011-2013 省中小學名師培養(yǎng)工程專項研究課題“初中語文‘專題式教研’實踐研究”,2012-2014 市課題“人教版初中‘現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研究”、2015-2017 省課題“山區(qū)縣域初中語文‘專題式微研教研’實踐研究”、2015-2017 省課題“基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區(qū)域教師研修模式實踐研究”(此項參與,其余主持)、2018-2020 省名師工作室專項課題“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單元整體化教學實踐研究”。1 項獲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成果三等獎,1 項獲市優(yōu)秀課題一等獎。課題研究提升了教研品質。
4.專題教研系列化。目標確定、內容選擇、活動設計、文本解讀、教學問題設計、媒體運用、作業(yè)設計與評改、試題命制、觀課議課、撰寫教學反思與論文、單元整體化教學等19 個專題,雖無嚴格的序,但大體有序,形成內在邏輯鏈,螺旋提升教師教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它們基于教師實際,圍繞教學目標、內容、策略和評價四個課程基本問題展開。每一專題的推進,都有系列的活動支持,如“單元整體化教學”已持續(xù)4年,每學期以不同文體或任務推進。
5.專題教研成果化。梅列區(qū)進修學校的“五課”教研實驗,已扎下根,結下果,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議課,成為教師鏈式研修的日常功課?!白觥绷酥螅皩懻n”成為提升教師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筆者要求成員“做”后一定“寫課”,把用筆表達自己的成長當作日常,養(yǎng)成習慣。成效明顯,如2017 年省工作室成員及研修25 人在CN 刊物發(fā)表文章11 篇;2020 年僅1-6 月,發(fā)表文章達20 篇。將教學教研當作科研來做,將所做外化為可視的文章、視頻等,促使成員讀書、深入思考,提升專業(yè)能力。
12 年努力,梅列區(qū)初中語文教研、筆者的工作室專題教研初步形成特色,有力推進區(qū)域(工作室)教師研修走向專業(yè)化和效益化。
1.變“虛教研”“泛教研”為真教研、實教研,提升校本教研水平,帶動教育教學高質量發(fā)展。區(qū)本教研有規(guī)劃,校本教研有落實,個人研修有參與,消解了原先校本教研的隨意與零碎。專題式的微型教研,讓教師深入具體問題研究解決,去除了“不專業(yè)”的隔靴搔癢。形成教學教研的良好生態(tài)。12 年來,梅列區(qū)初中語文中考平均分、合格率、優(yōu)秀率穩(wěn)居市前列,助力市“壯腰工程”,為高中教育取佳績奠定扎實的基礎(2019 年福建高考文、理、文藝類狀元均落三明地區(qū),2020 年福建高考理科狀元落三明地區(qū))。
2.促進了教師真成長。專題式教研回應了教師關切,為教師提供教學教研技術的支持,促其專業(yè)發(fā)展。以梅列初中語文教師為例,經12 年本項實踐加持,81 人中培養(yǎng)了省勞模(也是正高級、特級教師)1人、市勞模2 人、省優(yōu)秀教師3 人、市優(yōu)秀教師7 人、省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對象1 人、市名師1 人、市學科帶頭人5 人、市骨干1 人、區(qū)學科帶頭人10 人、區(qū)骨干教師10人。在省中小學教師技能大賽中,梅列區(qū)初中語文教師不到70 人,獲一等獎2 人、三等獎1 人。劉菊春省、市名師工作室,除梅列區(qū)教師外共48 人,培育出正高級教師(其中1 位特級)5 人、省學帶2 人、省學帶培養(yǎng)對象2 人、市名師1 人、市名師培養(yǎng)對象2 人、市學帶8人。已有8 人被確定各級名師工作室領銜人。
3.易復制,易推廣,助力全國中小學校本、區(qū)本教研探索。2019 年11 月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發(fā)布,《意見》要求強化校本教研,要教研部門“創(chuàng)新教研工作方式。要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教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用區(qū)域教研、網絡教研、綜合教研、主題教研以及教學展示、現場指導、項目研究等多種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創(chuàng)造力”。本成果恰恰可以回應這個要求。專題式微教研,突出專題的針對性、形式的多樣性、設計的系統(tǒng)性、過程的可參與性、活動開展的持續(xù)性。教研線路圖、專題鏈,可用于中小學所有學段與學科,即使是硬核部分的“課程視角”,各學段各學科根據實際換上學科內容,就可以操作,模式易復制易推廣。這一模式,在梅列區(qū)、福建多地如廈門、泉州、明溪、柘榮、連江,甚至新疆烏魯木齊、昌吉州實驗,都取得良好效果。我國地域廣,各縣有教研員,各地有不同級別的名師工作室,教研員、領銜人最了解當地教師情況,基于教師真實問題、基于學科課程視角的教研,開展有品質的專題式微型教研,幫助教師“專業(yè)”地教書育人,能大面積、較快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和教研水平,培養(yǎng)名優(yōu)教師。
《福建日報》《三明日報》、省教育廳網、三明市教育局網、梅列區(qū)政府網等媒體多次報道了筆者的實踐。
課程意識、課程視角是專題式微教研的基石。偏離學科育人目標,將勞而無功甚至起反作用。專題確定要有中長期規(guī)劃,有邏輯地推進,這樣能大大提升教師研修效益。從活動組織來說,實施的關鍵在教研員與區(qū)域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組員有效配合,在工作室領銜人與成員的積極配合。教研員(工作室領銜人)要把準航向,航向偏,則南轅北轍;組長、備課組長、工作室成員是主力軍,他們是小團隊的向導,他們的素質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各團隊的成長品質。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組長、備課組長、工作室成員是重中之重。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議課“五課”技能為普通教師研修日常功課,“寫課”則是成就名優(yōu)教師的重要途徑。弄筆寫文,它往往受阻,這是研修瓶頸;若能突破,教師成長將上新臺階。一切工作的終點在學生的“行”,不可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