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逢春
(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廣西桂林 541000)
產后出血是剖宮產術中常見并發(fā)癥,主要指胎兒娩出24 h 內出血量超過500 mL,或者剖宮產過程中出血量超過1 000 mL。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開放,高危產婦的數量逐漸上升,如瘢痕子宮、巨大兒、胎盤黏連、前置胎盤等,產后出血產婦病情若得不到控制,可能導致產婦生育能力喪失,甚至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對產婦生命安全威脅較大,因此要求臨床醫(yī)師熟練掌握產后出血的處理技術,保障產婦安全[1-2]。其中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是常見的一種產后出血類型,在過去主要應用宮腔填塞紗條、子宮按摩、子宮動脈結扎進行治療,但療效存在一定局限性。B-Lynch 縫合術起源于20 世紀90 年代,是針對產后出血的一項治療措施,療效確切,顯著降低了子宮切除率及產婦死亡率[3]。改良B-Lynch 縫合術主要基于B-Lynch 縫合術進行優(yōu)化,選擇進口可吸收線替代原本的特制腸線,且在產婦子宮前后壁、宮底縫1 針,防止縫線形成線圈套入其他器官而誘發(fā)梗阻。本文對80 例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產婦采用改良B-Lynch 縫合術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結果如下。
回顧性分析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2019 年8 月至2020年1 月收治的80 例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產婦的臨床資料,按照止血方式分為參照組與觀察組,各40 例,參照組行常規(guī)止血,觀察組行改良B-Lynch 縫線術。參照組初產婦22 例,經產婦18 例,年齡22 ~41 歲,平均年齡(32.13±1.02)歲,孕周35 ~ 42 周,平均孕周(38.12±1.21)周,產次 1 ~3 次,平均產次(1.02±0.21)次;觀察組初產婦 23 例,經產婦 17 例,年齡 21 ~ 43 歲,平均年齡(33.51±1.92)歲,孕周36 ~41 周,平均孕周(38.24±1.08)周,產次1 ~3 次,平均產次(1.12±0.81)次。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經腰硬聯合麻醉開展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手術;②具備巨大兒、子癇前期、瘢痕子宮等剖宮產指征;③確診為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排除標準:①伴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②伴有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癥者;③凝血機制異常者。
參照組患者開展常規(guī)止血,即按摩子宮、應用宮縮素靜注、8 字局部縫合等,同步可應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 經宮體注射,出血未改善則予以宮腔填塞紗條、子宮動脈結扎等。觀察組開展改良B-Lynch 縫合術,托子宮至腹腔外,雙手擠壓子宮,明確出血情況以及手術實施成功率,擠壓后子宮無明顯出血的情況則行改良B-Lynch 縫合術。從子宮切口左側的切口下緣3 ~4 cm 處進針,并從子宮切口上緣左側3 ~4 cm 處出針,拉出縫線后采用垂直褥式縫合法于宮體中部、宮底反向縫合,子宮后壁、宮底、宮角處縫合1 針,前壁、后壁切口處橫向縫合1 針。出針時要先縫合子宮漿肌層數針再經宮底繞過子宮后壁,最終經同側子宮下緣處出針。對子宮加壓,將縫線拉緊,無出血后可縫合切口。術后采用抗生素進行感染預防,術后6 h內采用宮縮素靜注給藥。
(1)手術指標:對比兩組產婦的剖宮產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2)治療效果。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為患者體征指標無異常,陰道出血消失,尿量正常,子宮收縮恢復良好;有效為患者體征指標穩(wěn)定,陰道出血量低于50 mL/h,尿量不低于30 mL/h,子宮收縮改善;無效為患者體征指標不穩(wěn)定,陰道出血量超過50 mL/h,尿量低于30 mL/h,子宮無收縮,需采用其他治療方法??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性激素:隨訪記錄患者術后第1 次月經周期第3 天的性激素指標,包括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LH/FSH。(4)并發(fā)癥:對比兩組產婦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包括感染、宮腔黏連、子宮復舊不良,其中子宮復舊良好的評判標準如下:①產后6 周惡露干凈;②窺陰鏡檢查顯示產婦宮頸形態(tài)恢復至非孕期狀態(tài);③雙合診檢查結果確定子宮大小恢復非孕期狀態(tài);④雙附件區(qū)無壓痛以及包塊。上述標準一項不符即可判定為子宮復舊不良。感染評判標準為產后產婦體溫顯著升高,存在腹部壓痛、惡露異味等癥狀,血培養(yǎng)或宮腔分泌物培養(yǎng)顯示陽性,血常規(guī)顯示異常。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SPS 20.0 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產婦的剖宮產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手術指標比較()
住院時間(d)組別 n 剖宮產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觀察組 40 65.12±1.51 1 080.41±2.52 7.02±0.15參照組 40 74.13±1.08 1 140.41±1.86 7.11±0.19 t 2.141 6.312 2.812 P 0.271 0.250 0.151
觀察組產婦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2。
表2 兩組產婦治療效果比較[例(%)]
治療后兩組產婦性激素水平(FSH、LH、E2、LH/FSH)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性激素水平比較()
表3 兩組產婦性激素水平比較()
組別 n FSH(U/L) LH(U/L) E2(ng/L) LH/FSH觀察組 40 5.11±0.52 12.50±1.52 61.07±2.07 1.30±0.24參照組 40 4.58±0.14 12.70±0.52 62.42±1.07 1.28±0.11 t 0.701 0.413 0.245 0.315 P 0.614 0.715 0.708 0.700
觀察組產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4。
表4 兩組產婦性激素水平比較()
表4 兩組產婦性激素水平比較()
組別 n 感染 宮腔黏連 子宮復舊不良 總發(fā)生觀察組 40 1(2.50) 0(0.00) 0(0.00) 1(2.50)參照組 40 2(5.00) 1(2.50) 1(2.50) 4(10.00)χ2 13.41 P 0.000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常見并發(fā)癥,引起產后出血因素包括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裂傷、凝血功能障礙、胎盤因素等,其中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占較大比重[4-5]。對于產后出血的治療,臨床可應用縮宮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藥物進行止血,或者應用紗條填塞抑制出血,而對于無法控制出血的患者,需要通過開展子宮壓迫縫合術、盆腔血管結扎、子宮動脈栓塞術、子宮切除手術等進行治療。而實踐證明上述方式的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紗條填塞若操作失誤,容易引起子宮壁出血面、紗條凝結,填塞不均勻也可導致隱匿性出血,且紗條抽出后,容易出現再次開放出血[6-7];而盆腔血管結扎對醫(yī)師的操作要求較高,且創(chuàng)傷性較大;子宮動脈栓塞術因費用昂貴,僅在醫(yī)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展。
近年來,臨床主要采用B-Lynch 縫合術治療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尤其針對剖宮產術產婦,療效更為顯著。然而實踐證明,縫線跨度較大,子宮收縮后縫線容易滑落,導致腸管嵌頓以及后期出血等情況。另外縫線在子宮反復穿越,容易導致感染,對產婦預后恢復影響較大。改良B-Lynch 縫合術是基于B-Lynch 縫合術改良而來,在原本基礎上于宮底左右側各縫合1 針,縫線直接繞過宮底,不對子宮底處子宮前后壁進行縫合,這樣的方式降低了縫線滑落的風險,同時使子宮得到持續(xù)收緊。改良的B-Lynch縫合術采用進口可吸收線替代了原本的特制腸線,韌性更大,且具有可吸收性,不穿透蛻膜層,降低對宮腔刺激,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宮腔感染、縫線吸收脫落引起的出血。在治療機制上,改良的B-Lynch 縫合術在子宮前后壁進行縫線,實現對子宮加壓,子宮壁弓狀血管受到擠壓,從而使血流減慢,實現止血;另外縫線拉攏實現對子宮的縱向壓迫,從而擠壓肌纖維間血管,促使血竇關閉,減少出血。本研究中,兩組產婦的剖宮產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產婦性激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梢妭鹘y(tǒng)的治療手段對血管過度結扎,導致遠期子宮、卵巢等器官供血受到影響,從而引起功能障礙。改良B-Lynch縫合術未對血管進行結扎,且采取壓迫止血的方式控制出血,因此不會對患者遠期性激素水平造成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臨床在應用改良B-Lynch 縫合術時,術前需對產婦子宮進行加壓,評估是否適宜開展縫合術;確??p合打結適當,防止因縫合過松導致止血受到影響,縫合過緊則可影響子宮血供,因此縫合松緊度需滿足提起縫線且容納一指的要求。有研究指出[8],部分產后出血產婦,在經子宮動脈結扎后,療效不理想,中轉改良B-Lynch縫合術后,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產婦開展改良B-Lynch 縫線術,對產婦卵巢功能不會造成影響,并發(fā)癥率低,療效確切,值得推薦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