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在前蘇聯(lián)的翻譯及傳播

    2020-11-11 10:52:44于立得
    郭沫若學刊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郭沫若屈原蘇聯(lián)

    于立得

    (樂山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費德林①尼古拉·特羅菲莫維奇·費德林(1912-2000),俄蘇著名的漢學家,蘇聯(lián)科學院通訊院士。主要研究中國文學,有中國文化史、一般文藝理論、中國古典文學及現(xiàn)代文學、日本文學等方面的著作。于20世紀30年代末至50年代在蘇聯(lián)駐華使館工作。在俄蘇漢學界是非常有名的,他不但對中國文學有著較為深厚的研究,而且也翻譯了不少中國文學著作,對中國文學及文化在俄蘇的傳播和影響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費德林雖然并不是前蘇聯(lián)學術(shù)界研究屈原的第一人,但他卻是將郭沫若的話劇《屈原》介紹給普通讀者和觀眾的第一人。他的介紹一方面讓前蘇聯(lián)觀眾更為立體直觀地認識了屈原這個人物,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屈原這一歷史人物在前蘇聯(lián)的影響力和接受面。本文著重根據(jù)歷史劇《屈原》被譯成俄文的契機、其在前蘇聯(lián)演出情況以及其對20世紀50年代中國戲劇進入到前蘇聯(lián)舞臺的影響來梳理費德林譯介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的前后始末以及《屈原》在前蘇聯(lián)的影響。

    一、費德林翻譯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的歷史契機

    費德林翻譯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并不是偶然,一方面因為費德林是屈原的研究者,另一方面也因為他與郭沫若及其歷史劇《屈原》有著親近的關(guān)系。

    在翻譯郭沫若的《屈原》之前,費德林就已經(jīng)對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屈原有了十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20世紀30年代末至50年代,他在蘇聯(lián)駐中國大使館任職,其間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費德林住在重慶。期間他廣泛搜集中國古典和近代的中國文學資料,以期發(fā)現(xiàn)中國文學的發(fā)展之路,并在此基礎(chǔ)上撰寫博士論文《屈原的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之研究》。并于1943年獲得博士學位。該論文寫成后,他很想將它翻譯成中文在中國發(fā)表,于是就請郭沫若幫忙。戈寶權(quán)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當時的情景:“他希望能把他的論文和有關(guān)文章譯成中文,在郭老主編的《中原》雜志上發(fā)表,郭老就請我來翻譯。譯文發(fā)表時沒有用我的本名,而是由郭老代我取了個叫‘蘇牧’的筆名,取‘蘇武牧羊’的意思吧?!雹俑陮殭?quán):《談郭沫若與外國文學的問題——在郭沫若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上的發(fā)言》,載四川大學學報學刊《郭沫若研究??返?集(1979年7月)。

    相對于歐美來說,前蘇聯(lián)的屈原研究算是起步較晚的,正如戈寶權(quán)在翻譯費德林的博士論文時所說,當時“西歐的漢學派,早已就研究過屈原的生平和作品,而屈原的不朽之作《離騷》,也早已被譯為英法德等國的文字;至于前蘇聯(lián)的漢學家來研究和翻譯屈原,還是近年來的事?!碧K聯(lián)有關(guān)屈原的研究和翻譯的佼佼者“當推費德林的新著:《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之研究》和《離騷》的全譯了?!雹冢ㄌK)費德林著,戈寶權(quán)選譯:《屈原的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之研究》,載《中原》1944年第1卷第4期,第20頁。根據(jù)上下文,此處引文中的《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之研究》,應(yīng)該為《屈原的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之研究》,與戈寶權(quán)先生的譯稿保持一致。該題目出現(xiàn)譯文題目和不一致情況,或者是譯者筆誤,或者是報紙的印刷錯誤。

    對于費德林的這部有關(guān)屈原的專題研究,郭沫若是及其推崇的,在應(yīng)費德林之請為該文所寫的序中,郭沫若如是說:“我自然是感受著無上的光榮的,因為我有了這樣一位偉大的弟子……費博士真可以算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雹酃簦骸顿M譯屈原研究序》,載《華商報·熱風版》1948年1月11日。有關(guān)這部著作的題目,后來翦伯贊先生予以了更正:“郭沫若先生序,‘費著’誤為‘費譯’,‘屈原新論’誤為‘屈原研究’”。參見翦伯贊:《序費德林博士〈屈原新論〉》,《華商報》,1948,(第725期)。張鐵弦先生也指出該論文“見解精審,論斷多所創(chuàng)獲”④(蘇)費德林著,張鐵弦譯:《屈原的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之研究》,載《中國學術(shù)》,1946年創(chuàng)刊號,第57頁。;翦伯贊亦在費德林的中譯本序中毫不吝惜贊賞之詞:“在這本著作中,他根據(jù)豐富的史料和科學的方法,客觀而辯證地批判了過去許多中國學者對屈原及其作品的意見,并在批判中展開他自己的論斷,在寫作的方法上,是很嚴謹?shù)摹!雹蒴宀潱骸缎蛸M德林博士〈屈原新論〉》,《華商報》,1948,(第 725期)。

    費德林的博士論文一共分為七章:第一章是問題的提出,第二章是胡適之和廖季平(井研廖平字季平)兩人的假說的批評,第三章是屈原是一個歷史的人物,第四章是論屈原的時代及其思想意境,第五章是論屈原的文學遺產(chǎn)及其著作,第六章是論屈原的藝術(shù)文體和語言,第七章則是“離騷”的俄文全譯。戈寶權(quán)先生翻譯了其中的第一章和第四章,譯文發(fā)表在郭沫若主編的《中原》1944年第1卷第4期上。譯文發(fā)表后,“深得讀者的贊許”,⑥(蘇)費德林著,張鐵弦譯:《屈原的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之研究》,載《中國學術(shù)》1946年創(chuàng)刊號,第57頁。于是張鐵弦先生繼續(xù)了戈寶權(quán)先生的工作,翻譯了論文第二章的后半部分以及第三章。

    除了這篇博士論文外,費德林還專門寫了歷史劇《屈原》的評論,即《論郭沫若之<屈原>》。該文章是費德林在觀看完重慶公演的《屈原》之后應(yīng)俄 文 版 《 國 際 文 學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雜志之約所寫的。該文由戈寶權(quán)先生以“蘇牧”筆名翻譯,發(fā)表在郭沫若主編的《中原》(1944年第1卷第4期)上,《中蘇文化交流》上也對此進行了刊印。在該評論文章中,費德林對歷史劇《屈原》給予了極高的贊譽,認為“郭沫若新著的歷史劇《屈原》的出現(xiàn),是近幾年來中國文壇上的一件重大的事情?!蓖瑫r費德林對《屈原》之所以受到那么大的關(guān)注,受到那么廣泛的接受,取得“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的空前未有的大成功”,除了有全國抗戰(zhàn)這一重大歷史背景外,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首先,“郭沫若在他的劇本《屈原》中用了龐大的詩意的想象力和特別豐富的藝術(shù)色彩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屈原,在讀者和觀眾的面前是以一個異常的形象出現(xiàn)的,但同時也是一個富于表現(xiàn)力的,復雜的和綜合的形象。”其次,郭沫若寫出了屈原的主要特質(zhì)之一,“就是他至死不渝的和偉大的博愛,就是他對于人民的忠誠獻身,就是他準備為了正義與真理而作最大的犧牲。郭沫若對屈原的這種特點和性格,正是寫得最成功?!痹俅?,郭沫若除了非??陀^地再現(xiàn)屈原個人特征外,還加入了他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霸谶@個劇本的整個結(jié)構(gòu)里,我們除了看到它的客觀內(nèi)容之外,還有著這劇本作者關(guān)于他本人自身,關(guān)于他自己對于生活與斗爭的認識之路的某些自傳成份的(也就是他獨特的)敘述?!雹伲ㄌK)費德林著,戈寶權(quán)譯:《論郭沫若之“屈原”》,載《中蘇文化雜志》1944年第15卷第3-4期,第60-61頁。

    所有這些特質(zhì),在費德林看來,都是源于郭沫若對屈原長期、深入而又有獨特見地的研究結(jié)果,“因為郭沫若懷著真摯的熱愛與創(chuàng)作的靈感多年來研究屈原的結(jié)果……只有對屈原的時代,屈原的創(chuàng)作與生活做了深刻與客觀的科學研究之后,郭沫若才寫出了這個劇本《屈原》?!雹冢ㄌK)費德林著,戈寶權(quán)譯:《論郭沫若之“屈原”》,載《文學評論》1944年第3卷第2期,第69-70頁。

    另外一個為費德林翻譯歷史劇《屈原》提供便利的條件是,他與郭沫若有著極其篤厚的師生情,他對屈原的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識,對屈原個人行為所呈現(xiàn)出的民族精神的認識都與郭沫若的引領(lǐng)和指導密不可分。

    走上屈原研究之路,正如費德林自己所說,是借助兩方面的“有利條件”一方面是他“多年生活在四川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臨時首都重慶”;另一方面則是當時在陪都重慶聚集了大批中國學者,如侯外廬、翦伯贊、郭沫若等。這些人在費德林走向屈原研究的道路上給予了不少幫助,成為費德林的老師和被咨詢的專家,而這其中,“杰出學者、作家郭沫若,見解精辟、學識淵博,起特別重要的作用?!雹郏ㄌK)費德林著,尚本匯譯:《費德林談他與郭沫若的屈原研究》,載《郭沫若學刊》1988年第4期,第50頁。該文摘譯自費德林:《屈原留給后代的有現(xiàn)實意義的遺產(chǎn)》,載《文學評論》(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критик)1986 年第 9期。

    費德林和郭沫若的關(guān)系非比尋常,我們可以從以下幾件事上感受得到。

    從郭沫若的信函中能窺到費德林與之關(guān)系。1943年10月16日在給趙清閣的信中,郭沫若提到如果趙清閣若到白果樹,“晨來晚去,只要公路車不拋錨,或許可能。但不能保險。最好約請沈慧兄同訪費德林博士,看他有下鄉(xiāng)機會否?搭他們的小車,那就萬無一失了?!雹苴w清閣:《憶文學大師郭沫若》,載《新文學史料》1989年第3期,第77頁。從信中也能看出郭沫若和費德林不是泛泛之交,否則他也不會讓趙清閣冒然去尋求這一“便利”。

    1944年,費德林因事要回國,臨走之前他準備了筆墨紙硯,邀請當時的重慶文化界好友為其落墨留念。徐悲鴻、傅抱石、茅盾、陶行知、老舍、郭沫若等二十七位文化界翹楚為其撰文、繪畫,集結(jié)成冊,名為《美在其中》。此為郭沫若應(yīng)費德林之囑托而題。郭沫若以留墨《擬屈原答漁父詞》一首為贈:

    “平生契稷志,無意擬莊老。相謀道不同,隔葉鳴黃鳥。君有江上舟,飄浮任潦倒。我有水中室,荷蓋甚精巧。出世君如塵,飛揚亦何好。入世我長生,化為泥與草。荷蕖發(fā)幽香,光爭日月皎?!?/p>

    郭沫若念及費德林在屈原研究上與自己的交往,用這首詩相贈,應(yīng)該是意在期許費德林在屈原以及楚辭研究乃至于中國文化的研究上繼續(xù)努力,達到“荷蕖發(fā)幽香,光爭日月皎”的程度??梢哉f費德林也沒有辜負郭沫若的深意,幾十年如一日地在中國文化的沃土中耕耘,寫出了數(shù)量眾多的研究成果,主要著述有70余種⑤此統(tǒng)計結(jié)果僅包括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參見趙永穆編選,奉真,董青子等譯,《費德林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6-370頁。,其中與郭沫若有關(guān)的就有10余種。費德林對郭沫若一直心懷掛念,幾十年后依然對重慶郭沫若的家記憶猶新:“他是天官府街四號郭沫若私邸的???。那幢很像上海亭子間的小樓書房里,壁上的名畫、桌上的古瓶、銅鼎,依稀仍有印象……蘇聯(lián)科學院220周年慶典邀請郭沫若出席的請柬,是他親自登上小樓送到郭的手里的?!彼€記得就連老舍送的珍貴禮品——一盒龍井茶,郭沫若都會與他一起分享:“郭沫若打開茶葉盒,‘費德林在這里,我與他共產(chǎn)主義,一人一半’?!雹奘分信d著:《每一天都是年輕的》,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第481-482頁。

    最能體現(xiàn)費德林與郭沫若甚篤交情的莫過于二人在屈原研究上的交流了。在重慶期間,費德林經(jīng)常到郭沫若處,多與其一起討論問題,這其中有關(guān)屈原的內(nèi)容占了絕大成分。無論在重慶還是在南京,以及后來的北京,費德林一直都在郭沫若的指導下從事有關(guān)屈原的研究工作。在郭沫若的指導和引領(lǐng)下,費德林對屈原及其作品的認識從扁平的歷史人物層面上升到立體層面,深刻地體悟到屈原作品在表現(xiàn)自己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自己的感情和追求的同時,也具象化地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和斗爭。他們一起討論屈原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問題,討論屈原的處世態(tài)度和作品對當時社會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問題,討論屈原詩歌創(chuàng)作的生活基礎(chǔ)問題和屈原的創(chuàng)作源泉問題。正是通過這些討論,他們得出了“屈原之所以能在生活中站穩(wěn)腳跟,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是祖國的兒子”的結(jié)論,達成了“屈原渴望精神自由,是他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的共識,深化了屈原最終走向自殺之路不僅是其個人的悲劇也是“他那個時代的悲劇”的認識。費德林一直保存著他當時與郭沫若談?wù)撉瓎栴}時的札記,這些札記不但是二人師生情的見證,也是費德林的屈原認識得以更加深入的底本。

    當時費德林受教于郭沫若的最大成果莫過于他所寫的題目為《屈原的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之研究》的博士論文,憑借該論文,費德林不但于1943年獲得了博士學位,還使自己成為蘇聯(lián)研究屈原的最前沿學者。

    費德林是前蘇聯(lián)屈原研究中唯一一個親歷郭沫若寫歷史劇《屈原》的人,郭沫若醞釀著將所有作家聯(lián)合在一起以打擊敵人之時,費德林在其身邊;郭沫若想要以自己熟知的中國古代史為題材寫一個劇本,以此來“歌頌人民為祖國獨立而戰(zhàn)斗的大型作品……有著人民大眾通俗易懂的劇情和形式,以利于宣傳抗戰(zhàn)的思想”時,費德林是見證者;當郭沫若創(chuàng)作正酣,突遇鋼筆折斷時,費德林遞上自己的鋼筆,使得詩人泉涌的思緒得以繼續(xù),用這支筆完成《屈原》①(蘇)費德林著,唐鴻棣譯:《我譯〈屈原〉的前前后后》,載《湖北師范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第26頁。。費德林是郭沫若創(chuàng)作歷史劇《屈原》的參與者,是該劇在重慶乃至全國掀起熱潮的見證者,也是郭沫若屈原研究的深刻體會者。這也就難怪郭沫若會說這樣的話了,“費德林博士是屈原研究專家,當這個劇本的寫作和演出時,他也正在重慶;我是怎樣寫這個劇本的,這個劇本演出時的一般反映情況是怎樣,他知道得很清楚。因此,費德林博士可以說是再適當也沒有的譯者了?!雹凇豆羧の膶W編》第十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51頁。

    二、歷史劇《屈原》在蘇聯(lián)演出情況

    郭沫若的劇本《屈原》于1949年被費德林譯成俄文,1951年在莫斯科以單行本發(fā)行,1954年1月在前蘇聯(lián)被搬上了話劇舞臺。其實在這個劇本被譯成俄文后,前蘇聯(lián)就已經(jīng)有將之搬上舞臺的打算,而且這件事還有前蘇聯(lián)作協(xié)高層的支持。據(jù)郭沫若回憶,早在1952年三月的時候,費德林就“告訴我,莫斯科戲劇界正在醞釀著這個劇本的演出,法捷耶夫也表示支持。法捷耶夫也曾告訴我,他很欣賞這個劇本,人物塑造很鮮明,我的‘耽心’是過慮?!雹垡姟度嗣袢請蟆?,1952年5月28日。國內(nèi)有不少報道和文章指出了該劇在前蘇聯(lián)的具體演出時間,都認為是1954年1月30日。如《戲劇報》1954年2月15日報道稱,“莫斯科的葉爾莫洛娃劇院,于今年一月三十日開始演出郭沫若的五幕話劇《屈原》,受到莫斯科觀眾們的熱烈歡迎?!雹堋对拕 扒痹谔K聯(lián)、日本演出》,載《戲劇報》1954年第3期,第30頁。,陳云先在論文中也給出了類似的信息:“1954年1月30日,在莫斯科葉而爾娃劇院正式演出,受到蘇聯(lián)人名的熱烈歡迎。”⑤陳云先周曉晴:《〈屈原〉演出在國外》,載《郭沫若學刊》2012年第1期,第15頁。此外,該文章還給出了“1954年1月30日,《屈原》在莫斯科葉爾洛娃劇場演出劇照”。

    但筆者查閱了前蘇聯(lián)時期發(fā)行量和影響力都很大的幾家全國性報紙,如《消息報》(Известия)、《真理報》(Правда)、《蘇聯(lián)文化報》(Совет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文學報》(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 等,發(fā)現(xiàn)在1954年1月30日這一天,這些報紙都未刊有《屈原》一劇在莫斯科劇院的上演消息。為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屈原》一劇在前蘇聯(lián)的演出情況做一番梳理,下面筆者從演出時間,演出地點及演出影響三個層面予以闡釋。

    (一)演出時間

    前蘇聯(lián)的文化生活較為豐富,幾乎在每一個城市都有劇院,音樂廳、電影院等設(shè)施,為此,普通居民只需花費很少的錢就可以去看戲劇演出、聽音樂會。為了能夠讓普通民眾及時知曉演出信息,前蘇聯(lián)發(fā)行量及影響力都巨大的幾家報紙如《真理報》《消息報》《蘇聯(lián)文化報》,都會刊登此類消息。筆者查閱上述的報紙,發(fā)現(xiàn)最早刊登《屈原》一劇上演消息的是《真理報》,時間為1954年1月31日。在《真理報》1月31日的“莫斯科今日劇場”(Сегодня в театрах Москвы)一欄刊登了葉爾莫洛娃劇院上演劇目的信息:晝場為《成功的保證》(Залог успеха),夜場為《屈原》(Цюй Юань)。在《屈原》的后面特別標注了“首演”①見《真理報》1945年1月31日,第4版。字樣。而同一天的《消息報》“今日劇場”(Сегодня в театрах)一欄未見《屈原》的演出消息。②見《消息報》1945年1月31日,第4版。同年2月2日,《蘇聯(lián)文化報》對《屈原》一劇的上演做了報道:“1月31日,莫斯科瑪·尼·葉爾莫洛娃劇院首次上演了著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活動家和國務(wù)要人,斯大林國際和平獎獲得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劇本。悲劇《屈原》寫于1942年,講述了偉大的中國民族詩人屈原(前340-278年)的命運”③見《蘇聯(lián)文化報》1945年2月2日,第4版。??茄莩鱿⒌耐瑫r,該報還附上了第三幕的劇照:屈原揭露張儀的瞬間。從這兩則報紙消息中可以得知,《屈原》在前蘇聯(lián)的演出時間為1954年1月31日,而不是國內(nèi)報紙所說的1月30日。

    (二)演出地點

    《屈原》的首場演出是在莫斯科的葉爾莫洛娃劇院(Московский Драматический Театр имени Ермоловой),且演出陣容也足夠龐大:導演是克多·科米薩爾熱夫斯基,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功勛藝術(shù)工作者,蘇聯(lián)戲劇和電影導演,戲劇評論家;作曲是列·格利埃爾(Р.Глиэр),蘇聯(lián)著名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蘇聯(lián)人民演員(1938),3次斯大林獎一等獎獲得者(1946,1948,1950),圣彼得堡城市歌作曲者;布景為瓦吉姆·倫金(В.Рындин),蘇聯(lián)風景畫家,劇院藝術(shù)總監(jiān),舞臺設(shè)計師,教育家,教授,蘇聯(lián)藝術(shù)學院院士,蘇聯(lián)人民藝術(shù)家,斯大林獎二等獎獲得者,也是1952年瓦赫坦戈夫劇院上演的《白毛女》的藝術(shù)總監(jiān)。屈原的扮演者是費德爾·科爾恰金(Ф.Корчагин),秦國丞相由尼古拉·菲利波夫(Н.Филиппов)扮演,嬋娟由功勛演員、人民演員伊維塔·基謝廖娃(И.Киселева)扮演,南后鄭袖由艾斯菲力·基里洛娃(Э.Кириллова)扮演。

    從演出陣容上可以看出,《屈原》的首次演出是受到了相當大的重視的。這些重量級人物的參與也讓這場演出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也對五十年代中國戲劇進入到前蘇聯(lián)的劇院舞臺打下了基礎(chǔ)。

    (三)演出影響

    話劇《屈原》在前蘇聯(lián)成功上演后,引起了前蘇聯(lián)觀眾的極大興趣,反響強烈,評論也隨之而來。其中一位評論者指出:“表演深刻而形象地傳達了作者的時代、語言和風格的獨創(chuàng)性,有趣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偉大詩人,思想家和戰(zhàn)士的形象?!雹堙'支猝戋讧擐讧擐?И.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трагедия // Огонек.1954.No 39.С.25.

    當時中蘇文化交流正處于十分活躍時期。自1950年代初以來,在中蘇兩國共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革命理想的基礎(chǔ)上,加強了在文化領(lǐng)域的積極合作。前蘇聯(lián)文化部副部長達尼洛夫在他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蘇聯(lián)與社會主義陣營其他國家的文化合作是在共同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而且這種發(fā)展是我們?yōu)闋幦●R克思列寧主義思想而進行的共同斗爭。它充滿了無產(chǎn)階級國際主義的精神和反對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反對各種修正主義的共同斗爭?!雹荮ェ唰堙荮学?заместителя министра культуры СССР об улучшении культурных связей? с зарубежными странами.1959 г.//ЦГАЛИ СПб (Центр.гос.арх.лит.и искусства СПб.).Ф.105.Оп.1.Д.809.Л.3.

    文化合作具體表現(xiàn)在相互的文化交流,其中,戲劇藝術(shù)交流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根據(jù)雙方的文化合作策略,介紹性文章開始出現(xiàn)在前蘇聯(lián)雜志和報紙上,向前蘇聯(lián)讀者介紹中國戲劇藝術(shù)。為此,《屈原》能夠在前蘇聯(lián)上演,且受到高度重視,也是兩國文化深入文化交流的必然結(jié)果。同時該劇的演出也為兩國的戲劇藝術(shù)交流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例如,在1954年流行的雜志《星火》(Огонек)中,弗謝沃洛德·奧夫奇尼科夫(В.Овчинников)⑥Овчинников В.Театральная жизнь Пекина// Огонек.1954.No 27.С.25-26.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京劇和戲劇劇院的曲目。作者向前蘇聯(lián)讀者詳細介紹了三場表演:歷史音樂劇《白蛇傳》,現(xiàn)代音樂劇《王貴和李香香》和當代劇《龍須溝》。演出的劇目主要表現(xiàn)中國人民反對封建制度、渴望自由的思想。正如當時的一位作者在文章中寫道:“戲劇以白素貞的形象表達了人們對解放人類情感,選擇自由道路的渴望。中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說,雷峰塔的倒塌是封建基礎(chǔ)倒塌的象征?!?/p>

    除了媒體上的出版物外,前蘇聯(lián)漢學家在努力推進中國戲劇在前蘇聯(lián)的普及上也是功不可沒。1956年,莫斯科藝術(shù)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國戲劇集,內(nèi)有包括郭沫若的《屈原》,曹禺的《雷雨》,老舍的《龍須溝》,胡可的《戰(zhàn)斗力成長》,陳其通的《萬水千山》等五部中國戲劇譯本。前蘇聯(lián)著名戲劇作家阿納斯塔西耶夫為該集子寫了序言,文中對戲劇進行包括內(nèi)容及歷史背景在內(nèi)的全面分析,進而指出,新中國戲劇的形成與革命運動、人民反對封建壓迫和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密不可分。①Анастасьев А.Н.Пьесы наших друзей?//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китайские пьесы.М.,1956.С.3-14.其實早在1950年代初期,前蘇聯(lián)導演就已開始對中國戲劇的演出感興趣,阿納斯塔西耶夫就曾這樣寫道:“中國戲劇作品在蘇維埃劇院舞臺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們興奮而愉快地觀看了《貴妃醉酒》,《屈原》和音樂劇《白毛女》等表演?!雹讧哀咬猝学侑瑙唰?С.В.Театр китайского народа.М.,1957.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戲劇的演出僅在莫斯科進行,莫斯科之外的城市都沒能有機會引入中國戲劇,這給別的城市帶來了遺憾。在列寧格勒市議會文化部負責人在會議上,科洛巴什金多次強調(diào)要在列寧格勒劇院的劇目中引入中國戲劇,時任列寧格勒新劇院總導演和藝術(shù)總監(jiān)的尼古拉·阿基莫夫(Н.П.Акимов)③尼古拉·巴甫洛維奇·阿基莫夫(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Акимов),1901-1968。蘇聯(lián)戲劇導演,藝術(shù)總監(jiān),舞臺設(shè)計師,出版人,蘇聯(lián)人民演員(1960)。也對此充滿了期待,他說“我去年在莫斯科劇院觀看演出時從郭沫若戲劇中獲得了創(chuàng)作靈感,但隨后我意識到,沒去過中國,任何導演和其他藝術(shù)工作者都沒有權(quán)利從事中國題目創(chuàng)作,因為有多少去中國的人不是為了看長城啊!”④參見《1955年1月26日在蘇共區(qū)域委員會科學部召開的1955年戲劇劇院保留節(jié)目計劃會議》.ЦГАИПД СПб (Центр.гос.арх.ист.-полит.док.СПб.).Ф.24.Оп.96.Д.69.Л.59-60.

    前景人物從右到左分別是:屈原(費·科爾恰金飾),秦國丞相(尼·菲利波夫飾),衛(wèi)士(阿·伊瓦紹夫飾),楚懷王(謝·格魯尚斯基飾),靳尚(尼·托爾卡切夫飾)。

    三、結(jié)語

    費德林憑借自己對中國文化及文學的深入研究以及與郭沫若之間的長期交往和學術(shù)探討,歷時性地成為了翻譯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的不二人選,又通過中蘇兩國1950年代的友好局面和相關(guān)文化政策,適時地將該劇引進到前蘇聯(lián),搬上了舞臺。有不少學者還撰寫文章介紹和研究中國戲劇,如阿納斯塔西耶夫,尼科利斯卡婭⑤Никольская Л.А.Драматургия Цао Юя // Сов.китаеведение.1958.№ 4.С.81-84.,謝曼諾夫⑥Семанов В.И.Драматургия Лао Шэ// Писатели стран народной демократии.М.,1960.Вып.4.С.5-76.等。正是費德林們的努力,才使得《屈原》《貴妃醉酒》《白毛女》《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些中國話劇、戲曲能登上前蘇聯(lián)的舞臺,為前蘇聯(lián)人民更進一步地了解中國,更深入地認知中國的戲劇藝術(shù)和人文創(chuàng)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猜你喜歡
    郭沫若屈原蘇聯(lián)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學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8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學刊(2021年3期)2021-12-16 06:04:32
    夢見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端午思屈原
    少先隊活動(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屈原及其《離騷》(外三則)
    中華詩詞(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郭沫若佚詩一首
    郭沫若學刊(2018年4期)2019-01-03 08:41:50
    反七步詩
    文苑(2016年2期)2016-12-08 11:51:19
    屈原送米
    蘇聯(lián)出版節(jié)的由來及其變遷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蘇聯(lián)克格勃第五局
    梅河口市| 丹江口市| 永福县| 宁陕县| 砀山县| 旺苍县| 东兰县| 怀化市| 仁寿县| 信阳市| 休宁县| 平度市| 邛崃市| 云南省| 安西县| 铜山县| 长葛市| 依兰县| 屏南县| 英山县| 福海县| 临沧市| 太白县| 竹溪县| 屏山县| 尉氏县| 沙湾县| 贡嘎县| 保康县| 江油市| 禹州市| 平阴县| 堆龙德庆县| 天门市| 清水河县| 彰化县| 阿拉善左旗| 旬邑县| 包头市| 新余市| 花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