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嘉應學院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514000) 張建民 楊俊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內科中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氣流受限,隨著病情的進展,氣流受限會表現(xiàn)出不斷加重情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老年人中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1],一些并發(fā)呼吸衰竭的患者,會出現(xiàn)嚴重的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癥狀,患者會出現(xiàn)嚴重的呼吸衰竭,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方法具有重要作用[2]。
1.1 一般資料 2014年7月~2019年7月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有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為51~78歲,平均年齡為(63.5±2.7) 歲。觀察組有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為52~79歲,平均年齡為(64.2±2.8) 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使用常規(guī)治療法,給予患者2.0g的頭孢曲松鈉,100ml的5%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給藥方法。給予患者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氣霧劑+布地奈德氣霧劑,每日霧化吸入治療2次。
1.2.2 觀察組 常規(guī)治療聯(lián)合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法,在常規(guī)治療法基礎上給予患者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在S/T模式下,經鼻面罩進行正壓通氣,將呼吸的頻率控制在每分鐘16次,對呼氣壓力(3cmH2O) 及吸氣壓力(6cmH2O) 進行有效的控制及調節(jié)。在疾病治療期間,需要對患者身體的各項指標進行觀察,并根據(jù)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調整呼吸機參數(shù),連續(xù)治療2周,對患者的疾病恢復效果進行對比。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通氣量、潮氣量、呼吸頻率進行對比;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O2、RR、PaCO2、HR血氣指標進行對比;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顯效:患者的胸悶、肺部啰音、呼吸困難癥狀消失;有效:患者的胸悶、肺部啰音、呼吸困難癥狀改善顯著;無效:患者的胸悶、肺部啰音、呼吸困難未改善或加重[3]。
附表1 兩組治療前后呼吸功能對比(±s)
附表1 兩組治療前后呼吸功能對比(±s)
組別(n=30) 時間 通氣量(L) 潮氣量(ml) 呼吸頻率(次/min) 觀察組 治療前 6.52±1.12 347.52±1.52 22.46±1.27治療后 17.67±1.06 434.23±1.43 17.57±1.23對照組 治療前 6.47±1.12 347.25±1.52 22.52±1.23治療后 14.57±1.06 400.26±1.47 19.47±1.22 t1 1.011 1.011 1.012 P1 0.992 0.992 0.992 t2 8.274 8.563 8.223 P2 0.003 0.001 0.003
附表2 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s)
附表2 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s)
組別(n=30) PaO2(mmHg) RR(次/min) PaCO2(mmHg) HR(次/min)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5.4±5.2 72.5±2.4 33.5±6.3 26.1±4.3 68.1±3.1 52.1±5.2 135.2±12.1 114.3±10.3對照組 55.3±3.9 66.5±2.7 33.4±5.0 28.8±1.5 68.2±4.3 59.2±4.5 134.6±10.4 126.4±12.5 t 0.092 9.721 0.072 3.425 0.112 5.935 0.008 4.425 P 0.865 0.002 0.965 0.001 0.687 0.000 0.687 0.001
附表3 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以均數(shù)±標準差(±s) 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數(shù)(n) 或率(%) 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X2檢驗,當P<0.05時說明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呼吸功能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通氣量、潮氣量、呼吸頻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治療后,觀察組通氣量、潮氣量高于對照組,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附表1。
2.2 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aO2、RR、PaCO2、HR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治療后,觀察組PaO2指標高于對照組,RR、PaCO2、HR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附表2。
2.3 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附表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發(fā)病后,若不能及時進行治療,極易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交叉感染,誘發(fā)呼吸衰竭疾病的產生,對患者身體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4]。通過對以往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情況進行統(tǒng)計可知,常規(guī)治療方法導致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臨床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常規(guī)治療方法聯(lián)合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潮氣量[5],高吸氣壓主要是運用呼吸機建立,增加了患者肺泡內的通氣量及血液中的血氧含量,加速了患者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完成了對患者體內缺氧環(huán)境的有效糾正[6]。此外,無創(chuàng)呼吸機還有助于確?;颊吆粑∧軌蚱骄忂\行,使患者的呼吸肌痙攣狀態(tài)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促進了患者體內酸堿平衡的穩(wěn)定,機體內的pH值得到了糾正。
觀察組患者的通氣量、潮氣量高于對照組,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PaO2高于對照組,RR、PaCO2、HR低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臨床治療有效率,觀察組為96.67%,對照組為73.33%。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胸悶、肺部啰音、呼吸困難及咳嗽等臨床癥狀,動脈血氣二氧化碳分壓及呼吸頻率指標恢復正常,實現(xiàn)了對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增加了患者肺泡內的通氣量,血液中的血氧含量明顯增加,加速了患者肺泡內通氣量,完成了對患者體內缺氧環(huán)境的有效糾正。通過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改善了患者的呼吸肌痙攣狀態(tài),避免外部刺激而引發(fā)患者的支氣管出現(xiàn)擴張,促進了患者體內酸堿平衡的穩(wěn)定,使患者pH值得到糾正。
綜上所述,常規(guī)治療聯(lián)合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臨床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