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必欽, 叢洪蓮, 吳光軍
(江南大學 教育部針織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無錫 214122)
自1987年斯托爾推出第一款全成形電腦橫機以來,經(jīng)過多年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日本島精公司和德國斯托爾公司成為了世界上兩大橫機領軍生產(chǎn)商。其中,島精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把四針床全成形電腦橫機及其設計軟件推向市場的公司,其生產(chǎn)的全成形針織服裝以一線成衣的編織特性,柔軟舒適、伸展自如的穿著感受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由于全成形服裝不需要裁剪和縫制,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縮短生產(chǎn)時間,減少人工成本,符合綠色環(huán)保生產(chǎn)趨勢,受到廣大業(yè)內(nèi)人士的關注。
目前,市場上四針床全成形電腦橫機生產(chǎn)的服裝多為基本款,款式變化較為單一。為滿足人們對于多款式及個性化服裝的追求,文中以島精四針床電腦橫機羅紋起口、圓筒編織、C形編織、局部編織等工藝為基礎,探討基于四針床全成形服裝工藝編織原理的不同類型(如套衫、開衫等)全成形毛衫的款式結構,分析其工藝成型原理,旨在為全成形服裝的款式設計提供思路和參考。
全成形服裝的編織原理為將合理的收針、放針、移圈、翻針、休止編織、楔形編織等成形工藝與筒狀編織工藝相結合,再通過紗嘴(導紗器)配置,從而實現(xiàn)不經(jīng)裁剪與縫合而直接編織出一件完整的服裝[1]。
1.1.1全成形電腦橫機 四針床電腦橫機主要由針床、機頭三角系統(tǒng)、拉力裝置、送紗裝置及導紗裝置組成。針床由上下各2個針床組成,其中后上和后下針床負責搖床,在編織平針時使用前下針床、后下針床,編織羅紋或有移圈動作時,需要借助上面2個針床完成[2]。四針床電腦橫機織針與以往普通橫機織針不同,首次采用了全成形針,該針是由針芯和針身兩部分組成,二者配合完成線圈的鉤紗和套圈,全成形針在進行成圈、集圈、移圈編織時,針身與針芯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能夠有效縮短織針動程[3],提高編織效率。
四針床電腦橫機一般采用滿針編織,在機頭三角系統(tǒng)的帶動下完成一個動程的編織動作。四針床機頭為單系統(tǒng)編織,其中含2個翻針系統(tǒng)(S1,S3)和1個編織系統(tǒng)(S2);機頭先行的翻針系統(tǒng)為S1,后行的翻針系統(tǒng)為S3,每個系統(tǒng)三角都可控制4個針床織針的翻針及編織動作;前下和后下針床可進行3功位編織(成圈、集圈、浮線),前上和后上針床只能進行2功位編織(成圈、浮線)[4]。
1.1.2全成形編織結構成形 全成形毛衫的結構成形編織類似于3D打印,在編織的立體圓筒上進行開口或收放針,形成款式所需領口、肩袖、腰部、下擺等部位的造型。全成形編織結構可分為單筒形結構、多筒形結構和異形結構3種。
單筒形結構服裝編織是在一個圓筒上進行開口或結構變形,以形成無袖、吊帶、半裙等不同服裝款式。單筒形結構如圖1所示。圖1(a)在圓筒左右兩側(cè)開口形成無袖,前中開口呈V領,從下擺到腋下開口底部采用1#紗嘴編織,背心部位采用2#,3#,4#紗嘴分別編織前片領口左側(cè)、前片領口右側(cè)和后片;圖1(b)短裙用1#紗嘴編織,并采用收放針完成形狀變形。
圖1 單筒形結構示意Fig.1 Structure of single cylinder
多筒形結構在至少2個圓筒的編織變換下完成對針織毛衫(套衫、開衫等)的成形編織。多筒形結構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毛衫大身為1個大圓筒,左右兩袖為2個小圓筒,3個圓筒在針床上間隔一定針數(shù)開始編織直至身袖合并。圖2(a)和(b)中身袖合并前用1#,2#,3#紗嘴分別編織大身和袖子,合并部分用2#紗嘴進行編織,編織時需要注意保持大身與袖子的比例。
圖2 多筒形結構示意Fig.2 Structure of multi-cylinder
異形結構是在圓筒形結構基礎上,形狀無規(guī)律變異形成的特殊結構,一般用于毛衫特殊設計,如蝙蝠衫、晚禮服等。
通過針床與全成形針配合的編織動作,采用局部編織、筒狀編織、開口編織等方法,可以使服裝制作一次成型。全成形編織根據(jù)機器的編織方向可分為橫向編織和縱向編織2種。橫向編織是將衣服沿橫向進行編織,從衣片的左袖開始,再連接到衣身,最后再對右袖編織;縱向編織是將衣服沿縱向進行編織,從大身和袖子起底,到下擺、袖身、大身圓筒編織,直到袖身合并,然后再進行領口開領編織、前后片肩部拼合、領部編織,最后退紗結束編織。編織時橫向尺寸利用收放針工藝達到樣板要求,縱向尺寸根據(jù)編織行數(shù)設定達到樣板要求。
全成形毛衫款式多樣,常規(guī)有套衫、開衫、裙裝等。設計者可以在常規(guī)款式的基礎上做出些許變動,形成獨特的毛衫款式設計,如將規(guī)則下擺設計為不規(guī)則下擺,并根據(jù)造型需要添加鏤空或開衩等元素。
全成形編織工藝主要是在編織筒狀織物的基礎上,結合機頭的運轉(zhuǎn)方向、導紗器的位置、合理的收放針等工藝實現(xiàn)[5]。套衫采用起底編織的方式,自下至上進行下擺、身筒、領部開口、肩袖合并、領部編織。其中起底編織分3種情況:①袖子長等于身片長;②袖子長小于身片長,此時袖子部分為廢紗起底編織;③袖子長大于身片長,此時身片部分為廢紗起底編織。大身和袖筒編織由圓筒編織配合收放針工藝,當身筒和袖筒編織到腋窩點時,需要利用翻針和針床橫移將袖筒與身筒合并成為一個圓筒繼續(xù)編織[3]。
高領套衫款式效果如圖3所示。這是一款套衫基本款,大身及袖子均采用平針起底[5],圓筒編織至領下口后局部編織形成中高領。
圖3 高領套衫款式效果Fig.3 Turtleneck pullover styleeffect
此款套衫的大身和袖子合并前的圓筒紗嘴編織軌跡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套衫以大身和袖子起底開始編織圓筒,并采用3把紗嘴分別編織大身和兩袖,紗嘴先從左①至右②進行前床線圈編織,再從右②至左①進行后床線圈編織,以此反復形成圓筒。
圖4 套衫紗嘴編織軌跡Fig.4 Yarn nozzle weaving trail of pullover
身袖合并圓筒編織軌跡如圖5所示。身筒和袖筒橫向通過加減針改變尺寸,縱向通過設定合適的編織行數(shù)以便貼合人體,編織至大身腋下和袖筒時開始合并,通過收放針進行筒間平移對接,按照衣身、袖山及收針3者比率編織袖山曲面[2],合并時使用1把紗嘴進行圓筒編織。
圖5 身袖合并圓筒編織軌跡Fig.5 Cylinder weaving trail of sleeve merging process
領子局部編織軌跡如圖6所示。大身圓筒編織到領下口時開始局部編織高領,局部編織采取兩邊暫停中間編織的方式,領部高度決定了編織行數(shù),領部越高,編織行數(shù)越多,反之越少。領部編織完成后以平收結束編織。全成形半高領套衫實物如圖7所示。
圖6 領子局部編織軌跡Fig.6 Partical weaving trail of collar
圖7 全成形半高領套衫實物Fig.7 Sample of turtleneck whole garment pullover
四針床全成形開衫大身門襟是敞開的,不是圓筒結構,開口主要采用C形編織,大身使用1把紗嘴進行編織;袖子采用圓筒編織,并分別用2把紗嘴編織;開衫領部根據(jù)不同結構采用不同編織方法。 開衫款式效果如圖8所示。這是一款開衫基本款,大身從起底開始采用2×2羅紋C形開口編織,下擺羅紋編織完成后進行單面C形編織。
圖8 開衫款式效果Fig.8 Cardigan style effect
此款開衫紗嘴編織軌跡如圖9所示。由圖9可知,大身紗嘴先從后片向右編織一行①,再來回編織前片右邊兩行②,③,回到大身后片向左編織一行④,最后來回編織前片左邊2行⑤,⑥,完成一個循環(huán)。袖子采用圓筒形編織,先用2×2羅紋編織袖口,再進行單面圓筒編織。
圖9 開衫紗嘴編織軌跡Fig.9 Yarn nozzle weaving trail of cardigan
2×2羅紋起底編織工藝如圖10所示。機頭從左向右完成左側(cè)1~2行編織動作,線圈以2隔2方式由下針床翻針到后上針床再回到前下針床,完成前片羅紋一個循環(huán)的編織;同理,圖右側(cè)1~2行表示機頭從右向左完成后片羅紋一個循環(huán)的編織,前后片羅紋各一個循環(huán)編織完成后表示整體衣身下擺羅紋一個循環(huán)的編織也完成,如此循環(huán)至所需羅紋邊的寬度和高度[6]。V領的編織可利用收針實現(xiàn),門襟處采用正反針組織編織一次成型。全成形開衫實物如圖11所示。
注:BU為后上針床;BD為后下針床;FD為前下針床;FU為前上針床。圖10 2×2羅紋起底編織示意Fig.10 Knitting process of 2×2 rib
圖11 全成形開衫實物Fig.11 Sample of whole garment cardigan
裙裝下擺結構可以分為規(guī)則下擺和不規(guī)則下擺,其中不規(guī)則下擺即為斜形邊口,可分為左斜、右斜,斜度依靠局部編織工藝實現(xiàn)。局部編織是指在編織時,部分織針暫時停止編織,另一部分織針進行往返編織,從而編織出各種形狀的編織方法[7]。
左斜下擺及其編織軌跡如圖12所示。A為左斜下擺,從下擺處對應的線圈圖可知,編織下擺部位時右邊暫停編織,只進行左邊編織。
圖12 左斜下擺及其編織軌跡Fig.12 Weaving trail and the left slope hem
凸型下擺及其編織軌跡如圖13所示。B為凸型下擺,采用圓筒編織,下擺兩邊逐漸加針形成凸型,每行加針多少決定凸型弧度,加針越多,弧度越小,加針越少,弧度越大。
圖13 凸型下擺及其編織軌跡Fig.13 Weaving trail and the convex hem
右斜下擺及其編織軌跡如圖14所示。C為右斜下擺,即編織時左邊暫停編織,只在右邊進行編織,下擺斜度的大小由局部編織引返次數(shù)決定,引返次數(shù)越少,斜度越小,引返次數(shù)越多,斜度越大。
圖14 右斜下擺及其編織軌跡Fig.14 Weaving trail and the right slope hem
波浪形下擺及其編織軌跡如圖15所示。D為波浪形下擺,邊口呈現(xiàn)凹凸形態(tài)[8]。波浪形下擺可以由移針、不編織、集圈和局部編織等方法實現(xiàn)。
圖15 波浪形下擺及其編織軌跡Fig.15 Weaving trail and the wavy hem
除了以上常規(guī)款橫機四針床全成形針織毛衫外,還可以制作針織Polo連帽套衫,針織Polo連帽套衫款式設計如圖16所示。此連帽套衫穿著柔軟舒適,在款式上也體現(xiàn)出服裝的運動感。
圖16 針織Polo連帽套衫款式Fig.16 Knitted Polo hoodie style
連帽套衫與常規(guī)毛衫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連帽部位的編織,編織時通過不同方向上的移圈組合可以編織出連身兜帽。帽子扭轉(zhuǎn)編織如圖17所示。
圖17 帽子扭轉(zhuǎn)編織示意Fig.17 Cap twist knitting
帽子部位的編織是由大身1把紗嘴編織到身袖合并處后引入另1把紗嘴,這2把紗嘴分別編織左右側(cè)袖籠[9]及肩部;當編織到領部開口處帽領相連部位時,開始帽子的扭轉(zhuǎn)編織。此時,針床左側(cè)線圈通過移針帶到右側(cè),針床右側(cè)線圈通過移針帶到左側(cè),每編織一行左右兩側(cè)線圈各移動一針,經(jīng)過多次移針最終形成帽領相連部位編織方向的90°扭轉(zhuǎn),這種扭轉(zhuǎn)線圈編織方向的編織方法又叫扭轉(zhuǎn)紗環(huán)編織。扭轉(zhuǎn)后帽子由正面編織轉(zhuǎn)為側(cè)面編織,在帽子從下至上的編織過程中,帽子左側(cè)采用后床編織,帽子右側(cè)采用前床編織,帽形曲線通過針床收放針形成。編織至帽子頂部時前后床線圈通過拷針平收使左右兩側(cè)帽子合并相連,完成帽子的編織。全成形Polo連帽套衫款式實物如圖18所示。
圖18 全成形Polo連帽套衫實物Fig.18 Sample of whole garment Polo hoodie
通過對四針床全成形電腦橫機基本工藝編織原理的介紹,具體分析全成形結構成形原理在不同款式上的應用,闡述了全成形編織成形技術在套衫、開衫、裙裝及連帽衫4種針織服裝款式結構上的應用。同時,分別選取一款典型案例,利用筒狀結構成形原理探討其在全成形四針床電腦橫機上的編織軌跡,并分析針織服裝的身袖合并及領部開口、帽衫、下擺等細節(jié)部位的成形工藝[9]。研究表明,全成形編織技術可以實現(xiàn)4種款式及其細節(jié)部位的設計,為全成形針織服裝款式設計的多樣性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