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利 李麗華
摘 要:地形是各種景觀空間、造景要素、景觀設施等的承載面,同時也是現代園林景觀環(huán)境中重要的造景要素,其美學價值、實用功能作用不亞于植物、水體、建筑等其他造景要素,因此現代景觀設計非常重視對于地形的處理和設計。文章主要從地形的利用、地形的改造以及藝術化的地形處理三個方面闡述園林景觀環(huán)境中的地形設計。
關鍵詞:地形設計;地形改造;園林景觀;規(guī)劃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學科交叉的路橋工程人才美育提升方法研究”(2019-GX-321)階段性成果。
一、地形的類型
地形是地貌的近義詞,是地球表面各種形態(tài)的總稱,從地理學概念來講,地形可以分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草原、湖海等,它們通常被稱作是“大地形”。就園林景觀用地而言,地形一般是指土丘、坡地、臺地、平地、斜坡、下沉地等,這類地形稱作“小地形”。還有一種是指在較小規(guī)模的區(qū)域范圍內起伏變化最小的一類,被稱作“微地形”。
二、地形在景觀環(huán)境中的重要作用
地形是場地景觀要素的基本承載者,同時也是景觀設計及空間塑造最基本的元素,對景觀空間的塑造有著直接的影響,關系到景觀空間的功能、形態(tài)特征、美學特性、人的空間體驗等重要內容。首先,地形是景觀空間塑造的基本元素,直接參與景觀空間的造型和構圖。地形作為景觀環(huán)境各構景要素的承載者,是空間的底界面,若地形有豎向變化,又可形成空間的豎向界面。因此,不同高差、不同邊界輪廓形態(tài)和尺度、不同材質基底的地形會構成各種形態(tài)、大小、圍合程度不同的空間類型。例如:平坦地形缺乏明確的三維空間豎向界定而無法形成高度圍合私密空間,如需構成該空間則需要借助植被、墻體等其他要素來達成;有明顯起伏變化的地形則無需其他構景要素也能構成相對獨立的空間,如凸地形因凸起的邊界界定了空間的范圍,凸起的坡面和頂部形成相對獨立的空間,而凹地地形則具有明確的內向圍合特性,較少受到外界干擾。
其次,不同類型的地形有著自身獨特的空間特征和視覺審美特性,會帶給人截然不同的視覺與心理感受。如平地地形是所有地表形態(tài)中最簡明、穩(wěn)定的地形,沒有明顯的高度變化,總處于靜止狀態(tài),往往給人輕松、踏實、穩(wěn)定的心理感受,利用平地地形易于創(chuàng)造一種開闊、空曠的空間氛圍,任何一種豎向元素在這樣的空間中都會成為視覺的中心;起伏平緩的土丘具有視覺的連續(xù)性、變化性、導向性,給人流暢感、舒適感,易于塑造層次豐富的空間;起伏高差大的地形限制性較強,地形明顯落差賦予人動態(tài)感,高低錯落的地形具有節(jié)奏感、運動感;臺地、坡地等凸起地形通常位置較高,易于成為空間中的視覺焦點,同時因視線開闊,通常是園林中的觀景場地;下沉地的圍合之勢則會產生聚焦、向心性強的空間,給人包圍感、安全感。除此之外,地形對于景觀視線引導、場地排水、小氣候環(huán)境及土地的功能結構等景觀的使用層面也具有重要的影響。
三、地形的設計
地形的設計其實就是結合原始地形圖紙和現場調研,在充分掌握原有地形特征的情況下,根據功能和美學的要求對原有地塊進行利用和改造。一般而言,對于地形過于復雜、自然景觀條件優(yōu)良、改造難度大的地形,如懸崖、陡坡、緩坡林地等,保留、利用的價值更大,而對于景觀效果差、改造難度小的地形,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造。
(一)地形的利用
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強調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注重人工要素與自然環(huán)境協調融合,因此在地形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對原有地形的利用,盡量結合現狀來進行設計,使人工景觀與自然地形的固有特征相適應。對于地形的利用可以減少工程施工過程中因過多開挖造成的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有效地減少工程成本。保留原始地形特征,還有助于構建具有區(qū)域特色、場地記憶的地形景觀。如朱育帆設計的礦坑花園,礦坑花園是上海辰山植物園中的一個部分,其基址本身是一個廢棄的礦坑,具有強烈的工業(yè)遺址特征。按通常的做法可能就用建筑垃圾將其填平,但是這樣不僅費時費力,還會造成地下水源污染。設計師采取了最小干預原則,盡量保持其自然風貌,通過設置瀑布、棧道、水簾洞等與自然地形密切結合,既保留了原始場地的特色又賦予了場地更多功能和美學意義。利用具有高差起伏的景觀地形也可以營造獨特的景觀,構建層次豐富的景觀空間,如安吉桃花源鯨奇谷,因場地具有與道路標高相差11米左右的谷地,設計師通過帶看臺的臺階結合六條滑梯坡道,解決了場地的交通問題,地形的高差為趣味性的景觀創(chuàng)造提供了可能性。
對地形的利用可從整合、串聯、修飾三個層次著手,即整合場地形中具有價值的元素,運用景觀手段將其串聯、銜接并利用起來,通過修飾語言使其具有觀賞價值和使用功能。
1.整合:統(tǒng)籌規(guī)劃
整合場地資源應立足于全局,全面考察場地范圍內原始地形的優(yōu)勢劣勢,各種地形要素及其特征,各類地形的可利用程度,整理、分析、評估原始地形現有的地形條件、空間形態(tài)和空間序列等情況,統(tǒng)籌安排各功能空間、景點、設施,充分利用和突出地形環(huán)境中的優(yōu)勢因素,盡可能地改善不佳的地形因素,最大限度地完善原有場地的綜合功能。
2.串聯:穿針引線
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條件的基礎上,通過道路規(guī)劃、橋梁架設和因地制宜地設置景觀節(jié)點等有效的景觀設計手法,如穿針引線一般將散亂、無序的自然地形形態(tài)、景觀形態(tài)粘合組織起來,在不破壞原有自然地形的基礎之上,使之具備可到達性和可使用性。
3.修飾:錦上添花
如果說前面兩點關于地形的利用是立足于整體框架的搭建和景點的建立,修飾則是對場地局部地形的修復和美化,在盡可能保持原有地形特質的情況下,增進原始地形的可利用程度,通過有效的修飾方法增強原有場地的視覺效果和審美價值。
(二)地形的改造
地形的改造是指對地表有明顯缺陷的地形進行合理的調整,解決排水、交通銜接、特殊豎向區(qū)域的景觀利用等實際問題,使人的活動更方便,更有利于建筑修建和植物生長,創(chuàng)造兼具實用功能和視覺審美功能的景觀空間。
對于地形的改造主要包括地貌改造和地形高程改造兩個方面的內容。地貌改造即對地形表面形態(tài)的改變,在景觀設計中,開山筑池、鑿山砌石等模仿自然地形地貌塑造人工山水即是地貌改造的范疇。進行地貌改造時應從自然地形地貌中找規(guī)律,提煉、概括其景觀特征,并根據場地地形條件確定地形地貌類型,以及它們之間的位置、形態(tài)、尺度等,盡量做到順應原始地形,因地制宜,就低掘池就高筑山。對于地貌的改造還應考慮場地的排水、小氣候環(huán)境的營造等,恰當的地貌改造可以使景觀環(huán)境的地形元素更多樣,豐富景觀環(huán)境的空間體驗,提升視覺觀賞價值。
而地形高程改造則是通過挖填調整地形的高差變化,對于地表具有明顯缺陷的地形進行適當的改造,使其利于建筑修建和植物生長,解決建設、排水、交通等實際問題。地表的高程改造應注意挖填結合,盡可能就近平衡土方。地形改造常采用軟質造景和硬質造景的手法。軟質造景,即在自然放坡的地表栽種植物的方式;硬質造景則是通過臺地、階梯、坡道、擋土墻等方式達到地形改造的目的,同時亦可塑造具有豐富效果的景觀空間。
(三)藝術化的地形設計
地形是其他構景要素的承載者,同時也是與植物、建筑、水體、鋪裝等并列的重要構景要素之一。藝術化的地形設計既是景觀設計的范疇,也是一種純藝術形式,其表現手法類似于“大地藝術”或“地景景觀”。藝術化的地形設計更多的是注重地形的美學特征,但并不僅限于表面的裝飾藝術,而應該同時考慮地形的實用功能、生態(tài)功能。
藝術化的地形設計是將地形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體,在地表塑造出具有各種功能特性和美學價值的虛體和實體。一是塑造實體,虛體即空間,其塑造手法是在原有場地的地表上,利用圍、堵、升、降等方式,結合構筑物、植物等實體,塑造出復雜多變、層次豐富的景觀空間。如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附近的雕塑公園,一座主題為“內與外”的大型房型雕塑座落在公園中心的一個池塘中央。設計通過簡潔的幾何形塑造地表微地形,在微地形的內部空間設置有長椅,空間頂部開口,游人可進入其中仰望天空。
二是塑造實體,常塑造幾何體、仿真體等形態(tài),這類通過人工塑造而形成的實體,相對于自然地形而言通常體量較小,因此也被稱之為人工微地形景觀。此類地形在形態(tài)上較自然形成的地形更具藝術表現力,如林瓔為密歇根大學的新航天工程大廈設計的景觀作品,其設計語言的靈感來自于《流體力學專集》一書中一張名為“史托克波”的自然水波圖像,這張水波圖像成為景觀微地形的創(chuàng)意來源。起伏土丘構成的地形景觀很好地傳遞了場所的特質,土丘的尺度大小適中,人們可在其中休憩和閱讀,是兼具雕塑藝術審美情趣和實際景觀功能的人工微地形景觀。藝術化的地形塑造還包括藝術化的地面處理,在相對平坦的地形環(huán)境中,利用各種鋪貼材質的肌理、質感、色彩的組合變化構成地表圖案,或形成細微的地面高差變化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地表特征,以獲得豐富的視覺感受和藝術感染力。
四、結語
地形是景觀設計要素的載體和依托,是整體景觀的構成骨架,地形布置和設計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設計。對于任何一個場地的地形設計都應該是利用和改造兼?zhèn)?,尊重原始地形,充分利用現有地形條件,打造具有場地特色的景觀環(huán)境。而對于有著明顯問題的地形,也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造才能具有實用性。同時,也應該兼顧地形在美學、心理、實用層面的影響,重視地形的造景功能,通過藝術化的地形塑造來構成別具一格的地形景觀。
參考文獻:
[1]李利,趙一丹,周衛(wèi)玲.基于地形分類的景觀空間與行為活動的關聯性研究:以榆林市沙河公園為例[J].北京建筑大學學報,2020(1).
[2]程正奎,李晶.城市園林環(huán)境中地形設計研究淺析[J].科技信息,2013(19).
[3]王騫.現代城市公園景觀微地形設計研究[J].美術大觀,2019(11).
作者單位:
重慶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