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十/Yu Jianshi
楊德樹 金陵十二釵之薛寶釵 條屏 紙本 2015年
不管是大學的在學期間還是其后這些年的工作中,如我等同學都已成習慣,不時將自己學習心得和作品發(fā)給老師楊德樹先生求教,楊老師自然是每次都給予暖心的鼓勵并針對不足之處直言不諱。大家著實為有這樣的老師幾十年來陪伴自己的成長感到慶幸。
而德樹先生也經(jīng)常不恥下問,將自己的作品及思考與我們這些晚輩分享。日前老先生就將他近期創(chuàng)作的《十二金釵圖(系列)》通過微信發(fā)給我,能在第一時間看到老師近期代表作,其內(nèi)心的歡愉自然是不必多說??吹侥暧搜睦蠋熑绱饲诿悖罡凶岳⒉蝗?。這是因為近年來自己經(jīng)常以年屆花甲為由放松對書畫的研習,或許德樹老師也看出這一點,于是就給這個不太爭氣的學生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言傳身教”。
大凡畫中國畫的人都曉得,山水畫和花鳥畫的藝術(shù)生命持續(xù)時間要遠比人物畫長,年過花甲對山水花鳥畫家來說或許是創(chuàng)作的盛期開始,而人物畫家則將開始進入衰期,這在現(xiàn)當代人物畫壇上已經(jīng)有不少的例證。那些在三四十歲就揚名九州的才俊,到晚年的人物畫全然不見過去的風采,但是,我們的楊德樹先生卻是絕對的例外。
按說《十二金釵圖》是一個曾被畫過若干遍的傳統(tǒng)題材,迄今為止已經(jīng)有不少位畫家從各種角度詮釋了這批《紅樓夢》中的代表人物,再畫此題材很難出彩,更何況德樹先生已經(jīng)高齡。但是,老先生卻恰恰迎難而上,自出新意,活畫出一個全然與眾不同的“十二金釵”。
作為“舊瓶裝新酒”的一個好例證,我們至少從以下幾個特點上可以見出德樹先生在人物畫上的閃光點。
首先,人物造型別致,不落窠臼??v觀既有畫作,許多人在形象設計上盡管也都絞盡腦汁,但基本多少帶有改琦、費曉樓、王叔暉等人的痕跡。但是楊先生獨辟蹊徑,不從明清及近現(xiàn)代前輩那里討生活,而是上溯古人,將唐代人物畫乃至元代壁畫的人物造型特點融為一體,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這一個個煥然一新的仕女形象。尤其要注意的是這種綜合能力是那樣圓熟渾然,沒有點滴作意,無疑顯示出了老先生深厚的功底和寬博的視野。
其次,色彩明快清新,亮麗雅致。這恐怕得益于他常年對工筆畫色彩的精研體悟。畫面上如此變化復雜微妙的色彩搭配在一起,不僅是那樣地協(xié)調(diào),并且相互襯托相得益彰,決然看不出絲毫的雜亂,特別讓人嘆服的還有那透明色與不透明色之間搭配得如此干凈利落如此沉穩(wěn)透亮。很多畫家在使用不透明厚色時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臟、燥、跳的毛病,我想德樹先生在這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問題的參照。
楊德樹 涌綠 紙本 170×270cm 1996年
再次,構(gòu)圖視角獨特,配置新穎。正如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十二金釵”的解讀也是因人而異。楊老師在此見前人所未見,選取了一個又一個出乎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的角度,從而塑造了一個具有明顯特性的人物群像。由于視角獨特,自然就帶來人物、道具及景物、環(huán)境的改變,我們的先生是那樣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將如此繁雜的物象配置在一起,大開大合,大疏大密,不僅使畫面視覺中心自然而然地聚集到人物形象上,并且也進一步加深了人物性格的展示。
最后,也是最具特色的就是書、畫、印齊聚。眾所周知,楊德樹先生不僅繪畫好生了得,于書法、篆刻也是堪稱一代翹楚。當今三者兼善的已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更何況老先生在這三個領域里都已拓展出一片具有鮮明存在感的疆域。在這套組畫中,長長的題跋中顯露的蒼茫虬婉的筆線,以及一方方形質(zhì)各異果敢暢達的印痕,殊途同歸,再度將“十二金釵”畫境推向一個新境地。
我在反復觀賞這書、畫、印“三位一體”的佳作時,又仿佛回到了幾十年前的學生時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幾十年來,楊老師就是這樣潤物無聲地在教誨著晚輩,鞭策著后進。有這樣一位寶刀不老的先生在陪伴著我們在藝途上不斷前行,我等后進還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