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錦
【摘要】目的 分析在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床頭抬高角度的效果。方法 從我院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中選擇58例展開評價,通過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平均分成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外科護理,且均取平臥位。抬高常規(guī)組29例患者床頭30°,抬高觀察組29例患者床頭40°。結果 觀察組術后24 h、48 h以及72 h的腦灌注壓均高于常規(guī)組,顱內壓均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中,取抬高床頭40°平臥位可有效提高腦灌注壓,降低顱內壓,在改善預后方面的作用較為顯著,值得采用。
【關鍵詞】優(yōu)質護理;顱腦損傷;措施;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5..02
顱腦損傷為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受創(chuàng)后患者多存在血腦屏障受損、腦代謝功能障礙等情況,可引發(fā)腦水腫,并不利于生命安全及預后。對此,臨床主要事實脫水、開顱清除血腫等方式降低顱內壓,但是術后患者仍舊需要依賴于自身環(huán)境來實現恢復效果。為促進患者術后良好恢復,臨床應加強相關護理工作,本文對我院收治的58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研究,進一步分析了優(yōu)質護理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8例研究對象來自于我院2018年4月1日~2019年4月1日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以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平均分成常規(guī)組(n=29)和觀察組(n=29)。常規(guī)組中男16例,女13例;年齡22~71歲,平均(46.48±5.57)歲;觀察組中男17例,女12例;年齡25~68歲,平均(46.51±5.32)歲。兩組臨床資料經統計比較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與重癥顱腦損傷診斷標準相符合;所納對象年齡均大于18歲,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分,存在明確頭部外傷病史;意識障礙逐漸加重或者發(fā)生再次昏迷現象;所納患者在研究前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醫(yī)院倫理委員會予以批準。
排除標準:因病情影響無法抬高床頭;合并發(fā)生嚴重心肺功能障礙;多發(fā)性骨折;嚴重內臟損傷;脊柱脊髓損傷;在護理期間無法積極配合。
1.2 方法
兩組所接受的治療與護理措施均完全相同,在入院以后遵照醫(yī)囑展開亞低溫治療;鎮(zhèn)靜;類固醇藥物以及脫水劑等常規(guī)治療措施,將平均動脈壓控制于90 mmHg以上,具體內容包括:(1)加強患者相關體征的監(jiān)測,密切觀察瞳孔、意識等變化,觀察是否存在惡心、頭痛、嘔吐等癥狀;(2)密切監(jiān)測血壓、血氧飽和度、脈搏等的監(jiān)測;(3)監(jiān)測患者顱內壓變化情況,分析是否存在腦水腫現象;(4)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做好呼吸道護理,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叩背等;(5)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及時更換床單與被套,可采取氣墊床預防發(fā)生壓瘡。(6)若患者無法進食,應給予腸內營養(yǎng),保證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促進術后恢復[1]。
以上述內容為基礎,指導患者采用仰臥位,固定顱內壓監(jiān)護器,于患側大腦中動脈顳窗耳前區(qū)放置探頭,取樣,深度為45~60 mm,將最佳血流頻譜信號調整,于頭架上固定好探頭,然后指導兩組患者均取平臥位,抬高常規(guī)組患者床頭30°,抬高觀察組患者床頭40°。
1.3 觀察指標
護理效果:監(jiān)測兩組術后24 h、48 h以及72 h的腦灌注壓與顱內壓,分析護理效果。腦灌注壓為平均動脈壓與顱內壓之差;患者以去枕平臥位接受顱內壓檢測,檢測儀器為美國強生顱內壓監(jiān)測儀,監(jiān)測15分鐘后開始記錄數據。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采用的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 22.0,計量資料采?。▁±s)表示,“t”為檢驗方式,將P<0.05視為數據存在研究價值。
2 結 果
經檢測發(fā)現,兩組術后24 h、48 h以及72 h的腦灌注壓與顱內壓均存在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比較情況可通過表1分析。
3 討 論
顱內壓升高時造成顱腦損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而,治療顱腦損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就是如何有效控制顱內壓[2]。目前,臨床控制顱內壓的手段包括輕度或者過度通氣、高滲治療、腦室引流等,但是臨床根據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情指出,實施降低顱內壓治療前,首先需要通過良好的護理干預、基礎治療等來促進顱內壓平穩(wěn)。在護理工作中,體位護理屬于重要的內容。
本研究分別將我院收治的顱內壓患者床頭抬高30°和40°發(fā)現,抬高40°的降壓效果更為顯著,有利于提高患者腦灌注壓。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重力存在關系,床頭抬高之所以能夠降低顱內壓是可以促使患者腦脊液向著脊髓方向進行流動,因此腦部腦脊液容量處于下降趨勢,能夠有效改善靜脈引流。抬高床頭以后對降低患者顱內壓、維持腦灌注壓具有理想效果,能夠起到保護腦細胞的效果,在降低腦缺血風險性的同時能夠預防死亡發(fā)生率。此外相較于抬高床頭30°,將床頭抬高40°有利于將上半身血液轉移到全身周圍靜脈,對減少回心血量具有積極意義,能夠保證腦部組織血供處于充足狀態(tài),從而起到維持腦灌注壓的效果。抬高40°可促進腦脊液頭流至脊髓處,可減少腦脊液容量,促進顱內壓下降,保證腦部充足的血供[3]。但是如果患者顱內壓≥25 mmHg時,腦血管壓力自主調節(jié)功能存在異常狀態(tài),導致腦內順應性降低,雖然顱內容積變化不明顯,但是腦灌注會明顯變化,為此對于重癥顱腦損傷僅僅因追求降低顱內壓將床抬高是不合理的,此次研究實驗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納選樣本量比較小,為此后續(xù)還需增加樣本量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在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中,取抬高床頭40°平臥位可有效提高腦灌注壓,降低顱內壓,在改善預后方面的作用較為顯著,可以保證有效的腦灌注,進而減少了不必要的治療干預,值得采用。
參考文獻
[1] 黃秀銓,鐘夏霞,陳柳明.床頭抬高角度在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9,14(24):136-137.
[2] 蘭 艷.床頭抬高不同角度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顱內壓及腦灌注壓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0):165-166.
[3] 羅源源.床頭抬高角度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ICP、MAP、CPP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7,33(1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