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大學生牢固樹立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樹立人生價值觀和事業(yè)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代的發(fā)展、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以及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都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為推進教學質量提升帶來了新機遇。為了順應新時期的新要求,搶抓新機遇,就要正確運用課堂教學方法,科學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合理運用區(qū)域教育基地,結合這三個策略進行教學重構。
關鍵詞:新時期;思政課;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守護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主陣地。新時期,我國社會思想意識領域呈現(xiàn)出不少新變化、新特點,為適應這些新變化,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推進高校思政課程程建設的政策措施,持續(xù)推進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對高校而言,明確和落實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要求,搶抓新機遇,提升課程內容的有效供給,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分析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此句,勉勵廣大青年應加強學習,認識世界,增強本領,以達國家對新時代青年所寄予的成長成才的殷切期望。這也從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意義。
(一)牢固樹立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源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蘊含著靈活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智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完善的課程體系向大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幫助大學生正確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把握社會發(fā)展趨勢和人生發(fā)展方向,引導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自覺屏蔽政治色彩濃郁的偏見言論,自覺肩負起歷史和時代賦予的重任。
(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成果體現(xiàn),不僅蘊含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且也蘊含了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助于學生明確新時代所賦予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樹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牢固信念,樹立開拓創(chuàng)新理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對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正確樹立人生價值觀和事業(yè)觀
習近平總書記用“扣扣子”的比喻,充分闡述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引導新時代青年價值觀養(yǎng)成的重要性。大學生處于學業(yè)與職業(yè)的連接點上,也是人生價值觀和事業(yè)觀形成和確立的特定時期。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事業(yè)觀,不斷加強道德修養(yǎng),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才能為將來在社會中、在工作中成長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一定要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8咝K枷胝卫碚撜n,可以幫助學生加強道德修養(yǎng),引導學生做好科學的職業(yè)規(guī)劃,對于大學生正確樹立人生價值觀和事業(yè)觀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機遇: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新要求分析
“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新時期最顯著的標志是與時俱進。新時代的發(fā)展、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以及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都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為推進教學質量提升帶來了新機遇。
(一)新時代發(fā)展的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同時還指出“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绷暯娇倳浽趯W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就是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堅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政治本色,這是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1]156新時代的發(fā)展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也為推進教學質量提升帶來了新機遇。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新要求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并運用“八個相統(tǒng)一”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和教學改革指明了明確的方向。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從“重要意義和總體要求”、“完善教材體系”、“建設教師隊伍”、“增強思政課效果”、“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等五個方面20項,對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了具體要求。這些新要求,為推進教學質量提升帶來了新機遇。
(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新要求
互聯(lián)網、云計算、大數(shù)據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信息傳播更加方便,達到“一機在手,知聞天下”的效果。大學生群體對新鮮事物認知和接受的速度越來越快,但由于年紀較輕,社會閱歷較淺,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xiàn)象和錯誤的觀點和思潮時,是非辨別能力和政治敏銳性較為薄弱,這就需要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供給,及時聚焦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解答他們的思想困惑,調正他們的思想偏差,幫助他們明辨是非,站穩(wěn)立場。同時,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撐,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促進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發(fā)展,為推進教學質量提升帶來新機遇。
三、重構: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策略分析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面對新時期的新要求和新機遇,要牢牢把握教學規(guī)律,結合以下三個策略進行教學重構。
(一)正確運用課堂教學方法
當前,以教師主導,“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的“灌輸型”教學方法仍是主流。從列寧灌輸理論的角度看,采用“灌輸型”教學方法,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思政課的受眾是個性鮮明、自我主體意識較強的95后和00后大學生們,在當今國際國內形勢日益變化,社會價值取向日趨多元的大背景下,大學思政課教學的“灌輸”屬性不僅不能削弱,而且應該堅持和加強,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意識形態(tài)陣地是否被社會主義思想占領。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到當今大學生的心理接受特點,在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進行新的探索,倡導“既有權威又存在平等吸納的雙向互動式溝通教育教學模式”。
(二)科學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極大的豐富了現(xiàn)代教學手段。慕課、超星等各類學習平臺,圖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感官刺激更加深入,更能夠吸引學生的關注,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活動,帶有一定的虛擬性,但這也為參與者之間的平等對話提供了平臺,有助于信息的及時傳導和反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科學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設計,重塑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探索線上線下互動融合式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科學創(chuàng)建新媒體平臺,用先進的思想和文化主動占領網絡陣地,構建“微”平臺,拉近“微”距離,搭建“微”空間,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唱響好聲音。
(三)合理運用區(qū)域教育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沒有祖國的安定繁榮,個人的發(fā)展與進步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合理運用區(qū)域內紅色資源和愛國教育基地進行現(xiàn)場教學,組織學生到烈士公墓祭拜先烈、參觀革命紀念館等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直擊心靈,促使精神上的洗禮和思想上的升華,將愛國主義情懷落實到學習和實踐中,進而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 翟嶼潼.探索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途徑[J].學理論,2019(12):156.
[2] 佘雙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法探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3] 朱民強,葛洪剛.新媒體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調查[J].西部素質教育,2020(1).
作者簡介:劉歡(1989- ),男,江蘇泰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