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大饑荒中,骨瘦如柴的越南人處理家人的尸體
與大多數亞洲國家將8月15日(二戰(zhàn)結束時日本投降日)作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不同,越南在每年的9月2日紀念這場戰(zhàn)爭。這是因為越共前領導人胡志明在1945年9月2日發(fā)布了《越南民主共和國獨立宣言》。這份代表越南人民宣布戰(zhàn)爭結束、越南重獲主權的宣言指出,日本侵略者打著“幫助越南擺脫法國殖民統(tǒng)治”的旗號入侵越南,其對越南的一個重要傷害是掠奪糧食,最終導致200萬越南人死于饑荒。今年9月2日是越南抗日戰(zhàn)爭結束75周年紀念日。越南《青年報》的報道重現了那段歷史。
日本對越南的覬覦始于1940年。當時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依靠從西南邊境運來的外部援助艱難地抵抗著日本的侵略。為切斷中國獲取外援的通道,日軍在中國西南方向發(fā)動了一系列攻勢,其中包括針對越南的進攻。
1940年初,日軍攻占了中國廣西南部的龍州,其目的是切斷越南河內通往中國云南的鐵路線。當時美英等國提供的對華援助物資,不少都通過海運到達越南南部的西貢(今胡志明市),再裝上火車經河內運入中國云南。日軍發(fā)現,從龍州派出飛機進行轟炸效果有限,無法切斷這條運輸線。
此時在歐洲大陸,法國已經淪陷,納粹德國在法國南部扶植了一個傀儡政權——維希法國,越南也由維希法國統(tǒng)治。日本要求維希法國關閉滇越鐵路,并允許日軍進駐越南北部,雙方為此展開談判。在日本的軍事壓力下,維希法國答應允許最多2.5萬名軸心國士兵進駐越南。但就在雙方達成協(xié)議、只差簽字之際,按捺不住的日本軍方開始擅自行動。1940年9月22日,日軍第5師團的3萬人在中村明人中將的指揮下突然越過中越邊界,兵分三路向越北軍事重鎮(zhèn)諒山殺來。此時法國殖民當局手上能用的兵力只有5000多人。日軍勢如破竹,于9月25日攻占諒山,打開了通往河內的大門。與此同時,日本軍艦也抵達越南東京灣(今北部灣,下同),并在9月26日展開兩棲登陸,4500名日軍一舉拿下了越南海防市。
日軍進展如此迅速,與當地一些反法游擊隊的配合不無關系。原來,二戰(zhàn)初期,日本人打著“幫助越南人擺脫法國殖民統(tǒng)治”的旗號,煽動一些越南人在法國統(tǒng)治區(qū)實施武裝暴動。
日本軍方這樣的行為,使得日本政府在外交層面上非常被動——軸心國的“內斗”在世界各國看來是非?;恼Q的。維希法國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日本天皇只得下令軍隊停止行動。到1940年10月中旬,日本控制了越南北部的3座機場,并在河內和海防各駐扎900名和600名士兵。第5師團指揮官中村明人因為擅自行動被撤職。
1941年6月,納粹德國向蘇聯發(fā)動突襲。為了討好日本,使日本能夠在東線對蘇聯發(fā)動攻擊,納粹德國逼迫維希法國與日本重新簽訂合約,將整個印度支那(包括越南、柬埔寨和老撾)劃為法國和日本的“共同防衛(wèi)區(qū)”,這意味著日本軍隊可以在印度支那隨心所欲地駐扎和行動。
到了這一刻,日本入侵越南的核心目標浮出水面——日軍攫取了越南出產的大量稻谷及其他農產品,連同橡膠和礦產,運往日本本土和其他日軍占領區(qū),為侵略戰(zhàn)爭“輸血”。當初曾經幫助日軍的越南人,很快就發(fā)現自己鑄成大錯——日本開始在越南北部實施“統(tǒng)治經濟”政策,也就是將越南變成日本的戰(zhàn)爭物資來源地。
早在20世紀30年代,法國就開始逼迫一些越南農民放棄種植糧食,改種黃麻、棉花等經濟作物,導致越南的糧食產量有所減少。日軍進入越南后,為支撐其戰(zhàn)爭機器運轉,和法國人一起變本加厲地要求越南農民改種經濟作物。與此同時,日軍對糧食的需求卻越來越迫切。根據日法1941年簽署的協(xié)議,每年有超過100萬噸越南大米落到日軍手中。當時根據日軍的規(guī)定,越南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大米供應量從15千克驟減至7千克;越南人在一省范圍內一次不得運輸超過50千克大米;收購大米的業(yè)務被各省的銀行和大米協(xié)會壟斷……
日軍抓捕拒絕提供糧食的越南農民
此外,日軍還推行“義務售糧”制度,也就是以極低的價格從越南農民手中買糧。維希法國當局也配合日軍,不斷加大征收糧食的力度。到1943年,許多越南農民種出來的糧食有75%都被日軍或法國人以低價買走。越南農民有貯存大米以備荒年的傳統(tǒng),但日軍的“義務售糧”制度讓這個傳統(tǒng)難以為繼,當荒年到來時,噩夢便開始了。
越南近代著名學者阮恪炎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日占時期,越南人不堪忍受的重負中,“義務售糧”制度居首位。有的農民因交不出規(guī)定數量的大米,被迫以三倍于“義務售糧”的價格購買大米,然后再交給日軍。通過“義務售糧”征收上來的大米,除了供應在印度支那的日軍,也供應遠在中國、緬甸和太平洋島嶼以及日本本土的日軍。此外,日軍還將征收上來的部分大米高價出售給越南城市居民,然后再用這些錢購買其他軍用物資。
從1943年開始,越南北部出現了旱災和蝗災。這時日軍的征糧力度尚未達到頂峰,加之越南人家中都有一點余糧,因此尚可勉強應付。但到了1944年,情況急劇惡化。由于很多越南人在前一年將留作種子的大米吃掉,導致水稻的播種面積大幅縮小,越南的糧食供應頓時吃緊,北部沿海的部分地區(qū)開始有人餓死。到了八九月份,臺風給越南帶來暴雨。在越南北部,洪水將農田淹沒,導致很多地方糧食絕產。1944年10月,饑荒在越南北部爆發(fā)。衣衫襤褸的越南農民挈婦將雛,離別家園四處流浪。有很多人走著走著便一頭栽倒在地上,再也沒能站起來。
由于戰(zhàn)爭破壞了越南的大量鐵路設施,南方的糧食無法運送到被饑餓籠罩的北方,饑民也無法逃到災情相對較輕的南方。他們只能徘徊在死亡區(qū),等待生命的最后一刻。
面對這種局面,日本侵略軍和維希法國當局非但沒有賑災,反而各自囤積糧食。尤其是日本人,對越南北部的掠奪變本加厲。在本就缺乏糧食的東京灣地區(qū),日本在1943年掠奪了13.03萬噸糧食;在1944年掠奪了18.61萬噸糧食,而1944年越南北部的糧食產量比1943年減少了19%。法國駐越南總督讓德句則指使手下人儲藏了50萬桶糧食,以供當地的法國人應急。
1945年3月9日午夜,日軍突然沖入法國駐越南總督府,逮捕了讓德句。同時,日軍向當地主要的行政建筑、公共設施以及電臺發(fā)動攻擊。駐越法軍迅速被解除武裝,只有幾百人逃進了深山。自此,越南成為日本的“獨占區(qū)”。
日軍很快宣布要在越南儲存足夠食用半年到3年的糧食,用來作為抵抗盟軍“入侵”的軍糧。此時的越南已經是餓殍遍野,日本統(tǒng)治者在從3月9日起的3個星期里,對各地上報的災情漠不關心。直到災情嚴重到無法回避時,日本人才打開其控制的糧倉,象征性地發(fā)放一點“賑災糧”,但其行動非常拖沓。1945年8月,就在日本投降之際,越南又發(fā)生了嚴重的洪災,23萬公頃農田被毀。此時的日軍已無心戀戰(zhàn),他們對越南的統(tǒng)治在累累白骨上結束。
對于1943年到1945年越南的這場大饑荒究竟導致多少人死亡,各方說法不一。戰(zhàn)后越南政府的統(tǒng)計數字是“超過200萬人”;西方國家對此比較保守的估計是“40萬人”;當時的法國駐越南總督讓德句在其回憶錄中稱,死亡人數“超過100萬”。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