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教就是為了不教”。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以促進其自主學習習慣的形成,從而使他們盡快達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筆自能合度”的自學水平。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學習,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美國教育家卡贊扎克說:“一個理想的教師應當肯于把自己當作橋梁。他邀請學生跨上這座橋,并在幫助他們走過來之后,高高興興地把它拆掉,鼓勵學生造他們自己的橋?!苯處煈敇淞⑵饘W生能“造橋”的觀念,大膽地讓學生自己“造橋”,而不必擔心學生造不成“橋”。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經驗。
一、調動各種手段,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的動力,也是發(fā)展智力潛能的契機。因此,只有那些對學習有濃厚興趣,把學習看成自己的意愿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個認識活動活躍起來。我認為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讓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有了學習興趣,就有良好的開端。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導入新知時精心創(chuàng)設情景,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強烈的探究愿望,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钴S的狀態(tài)。
例如:在進行《神態(tài)描寫》作文教學時,我采用了圖片資料欣賞、學生對學、小品等形式來展開教學,學生興致濃厚,觀察得也仔細。他們積極地活動,積極地寫作,積極地點評,這樣,很容易掌握神態(tài)描寫的技巧。學生們在活動中嘗試到了成功寫作的快樂,在快樂的氣氛中自主性得到提升。
在教學比較美的文章時,我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吸引作用,讓學生在誦讀中展示精彩朗誦,展示精彩賞析,展示精彩點評,展示精彩練筆。學生們的注意力都集中起來了。為了在課堂上一展風采,同學們都主動地買來參考資料,在預習時積極上網(wǎng)查找資料,這大大激發(fā)了每位同學學習美文的強烈欲望,又比較生動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語言環(huán)境,“我的課堂我做主”,語文課上興趣十足。
二、勇于大膽質疑,引發(fā)深入思考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我們教師應允許和鼓勵學生對課本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對疑問有與眾不同的解釋。
事實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一旦學生開口提出種種問題,原來那種老師問學生答,一問一答,甚至幾問不答的氣氛便很快有了改變。學生發(fā)現(xiàn)了問題,刨根問底的天性使他們有了想學的沖動,而越學越會發(fā)現(xiàn)問題,越問也就越要深入學,久而久之,學生對學語文有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了,學習行為也大為主動。如果教者有心,將會發(fā)現(xiàn)此時連學生的眼睛也會明亮有神──他們專心致志,而且心領神會,學有所得,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了。
例如我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安排學生在課堂中進行預習性嘗試閱讀。學生先后提出下列問題:為什么說“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為什么文章結尾要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從這些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中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就能解答,因為他們想學,要學。這就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教學境界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只要堅持指導學生進行質疑,學生定會在實踐中學會尋疑方法,不斷提高自主理解分析能力,掌握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
三、建立合作小組,挖掘自主探究潛能
在學習探究中,建立合作學習小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各組進行有計劃的合作學習,學生就會以學習主人的姿態(tài)展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促使合作小組形成“組內互助合作,組間相互競爭”的氛圍,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 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 互相補充, 互相啟發(fā), 解決困惑,明確自己的想法,不僅拓寬了思路, 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也培養(yǎng)了學生互相學習, 取長補短的良好習慣。學生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生活,認識語文,提高交際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并在解決問題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技能和方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體會自主探究的樂趣,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xié)作意識。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有許多切實可行的辦法,我們教師還應該不斷地探索實踐,積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方面積極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實現(xiàn)學生自主,給學生一個燦爛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