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圻
趙玉明先生是享有中國文聯(lián)“終身成就曲藝藝術家”榮譽稱號的單弦表演藝術家。這位德藝雙馨的曲藝家和教育家,1929年生于北京,自幼隨父親趙松山學唱京韻大鼓、梅花大鼓,6歲就隨父進大宅門唱堂會,10歲起跟著大人背著大鼓走街串巷賣藝,13歲進北京天橋雜耍園子,14歲到桃李園坤書館正式演唱鼓曲。1952年加入中央廣播說唱團,與侯寶林、劉寶瑞、馬增芬、孫書筠等曲藝家共事。1956年拜單弦名家譚鳳元為師,通過潛心探研,成為譚派單弦藝術的代表性傳人。1972年奉調支援天津市曲藝團,直至退休。
趙玉明審美視野開闊,是一位全能型曲藝家。她雖以單弦著稱,但演唱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新梅花調等也是得心應手。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她的蘇州彈詞功力也很深厚,曾演唱過多只開篇,給南北曲藝受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溫馨的回憶。
趙玉明很注重南北曲藝交流,與蔣月泉、楊振言、周云瑞、邢晏芝、秦建國、徐惠新、高博文等江浙滬蘇州彈詞名家多有聯(lián)系。在蘇州彈詞唱腔中,她對[蔣調]最為欽慕,早在1958年就自購樂器,與同團的單弦演員馬增蕙一起赴滬,拜訪蔣月泉先生,當面請教[蔣調]演唱技巧,并曾公開表演[蔣調]的經典開篇。1979年,趙玉明與馬增蕙又一起到上海,拜蔣月泉為師。
她最早用普通話演唱蘇州彈詞開篇《鶯鶯操琴》時,是由馬增蕙伴奏的。后為進一步增加自己演唱中的蘇州韻味,她改請上海評彈團彈詞名家余紅仙伴奏,后者琵琶功力深厚,曾以一曲《蝶戀花》享譽全國。是時,上手趙玉明執(zhí)三弦,下手余紅仙彈琵琶,兩位藝術家揮灑自如,珠聯(lián)璧合,演唱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趙玉明一直感懷蔣月泉的授藝之恩。2017年11月24日,中國文聯(lián)、中國曲協(xié)和上海文聯(lián)在上海召開紀念蔣月泉誕辰100周年研討會和專場演出,她不顧行屆90高齡之軀,不遠千里趕至上海。在當晚的紀念專場中,趙玉明先是播放了一段音像視頻,重溫了她與蔣月泉等名家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然后與外孫女翟靜婉合作,以單弦《北京小吃》向蔣月泉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深切的懷念。直到辭世的前幾天,她還通過微信與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交談,談自己學習評彈藝術的經歷,并附上她彈唱的《鶯鶯操琴》《寶玉夜探》等開篇的音頻。
談到趙玉明,蘇州評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邢晏芝充滿深情。她回憶起了2019年7月9日至14日,在北京二七劇場與趙玉明見面的情景,當時她倆參加了中國文聯(lián)和中國曲協(xié)主辦的“向祖國和人民匯報——慶祝中國曲協(xié)成立70周年優(yōu)秀曲藝節(jié)目展演周”。在這次盛會上,兩位藝術家一見如故,相言甚歡。她倆親密交談,合影留念,同臺演出,又一起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會文脈藝術委員會致詞。
趙玉明對蘇州彈詞深愛有加,所唱開篇也別有一功。她蘇州評彈遺作傳唱最廣的,是[蔣調]名篇《鶯鶯操琴》。在演唱中,趙玉明將單弦藝術的京味京韻和吐字運腔方法與蘇州彈詞優(yōu)美柔和藝術特質相結合,變化出了別樣的風味。
譚派單弦以韻味淳厚、清和柔美、流暢俊朗著稱,趙玉明以情行腔,充分借鑒和應用了譚派“蓋弦”高音俏麗挺拔,低音迂回婉轉的特色,把《鶯鶯操琴》中“長日夏,碧蓮香”的夏日情景和“見那池中戲水有兩鴛鴦”的女兒心思很好地表現(xiàn)了出來。聞之有感,如午夜夢回,千云堆雪,梨花開處的一片月下情懷;又如同云霧朦朦中,河下浣紗時,在水一方那縹緲婉轉的歌聲。個中韻味,似有別于江南水鄉(xiāng)的溫柔婉轉,多了幾分北方少女的清俏爽利。
在帶來北方風味的同時,趙玉明始終牢記蘇州評彈的藝術本質,以蘇州評彈的基本書調和[蔣調]旋律來鋪陳演繹《鶯鶯操琴》,彰顯出了其中的音樂魅力。
“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趙玉明以普通話行腔起首,用[蔣調]穩(wěn)健有序、婉轉悠揚、舒展飄逸的音樂,具現(xiàn)出池中蓮花盛開、夏日清波蕩漾的園林景色,以及鶯鶯和紅娘兩位俏佳人“消愁解悶進園坊”的溫馨場面。在演唱中,趙玉明充分把握和發(fā)揮出了蔣月泉的演唱風格,端方靈動兼而有之,吐頓中有音韻延綿,勻速中有節(jié)奏跳動,并巧用各種修飾音來展示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到最后一句“果然夏景不尋?!睍r,她先抑后揚,以評彈書調收腔,展現(xiàn)了曲已終而意未盡的藝術境界。
中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有時同一地域中,隔山跨河,鄉(xiāng)音也有兩韻。這既是中華曲苑枝繁葉茂的重要因素,也是某些曲種存續(xù)困難、難以拓展市場的傳播瓶頸??陀^而言,因為普通話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通用語,所以以北方語系為基礎的北方曲藝的傳播情況較好,相聲快板之外,南方群眾欣賞北方諸般鼓曲唱曲時基本沒什么困難。但南方曲藝卻因自身的方言特質,向北傳播較為困難,特別是江浙滬和閩粵瓊等地的南方曲種更是如此。為推動南方曲藝傳播,全面提升中華曲藝的藝術活力,相關組織和部門始終在不遺余力地推動南北曲藝交流,并組織過多次相關的演出。如1993年1月,蘇州、青島兩市文化宣傳部門和廣播電臺就聯(lián)袂舉辦過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南曲北移”活動,長篇蘇州評彈《楊乃武與小白菜》先在青島體育館作專場演出,后又赴天津和北京巡演。在京期間,該長篇還在老舍茶館演出了兩場。這次“南曲北移”活動受到高度關注,還在中南海西花廳作了專場演出,并在演出后受到江澤民、李鵬、朱镕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①。據參演的邢晏芝回憶,當時蘇州評彈的表演形式,是說表用普通話,演唱用蘇州話(并配以投影字幕),這能讓北方觀眾能了解節(jié)目內容的同時欣賞到蘇州評彈的藝術魅力。就此而言,趙玉明、馬增蕙等單弦藝術家以普通話演唱的彈詞開篇,或可視為“南曲北移”的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