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贊玉
(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廣東 廣州 510091)
廣州地鐵從1999年一號線正式運營至今超過二十年,至2019年底運營里程已達513公里,運營車站數(shù)量269座,日均客流量超過900萬人次,面對龐大的客流量,導向系統(tǒng)的快速有效引導顯得尤其重要。乘客乘坐地鐵,首先是經(jīng)站外路引柱指引到達地鐵站出入口,路引柱是乘客到達車站必不可少的尋路工具,是地鐵導向系統(tǒng)的第一站,但目前對于地鐵導向系統(tǒng)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站內(nèi)導向,對路引柱的研究很少,本文以廣州地鐵柱立式路引柱(下文簡稱“路引柱”)為例,分析其存在問題,并提出優(yōu)化思路。
廣州地鐵站外路引柱設置范圍為“以車站各出入口為中心步行500米,單邊間距80米距離范圍內(nèi)設置,具體設置結合周邊人口密度及道路狀況、車站規(guī)劃進行確定”[1]。500米范圍符合《城市軌道交通客運服務標志》(GB/T18574-2008)對站外導向標志布置的相關要求[2],并經(jīng)過多年運營經(jīng)驗證明符合實際需求,不需進行調(diào)整;單邊間距80米則可以優(yōu)化,按此距離行人看到最靠近自己的路引柱的最遠距離為40米,間距較短,路引柱外觀是紅色+黃色的醒目配色,可視距離較遠,再者室外行人速度均值1.49~1.53米/秒[3],兩路引柱間距80米行走只需1分鐘左右,對于遠郊道路,路邊基本沒有遮擋物處,間距更應加大。加大路引柱間距,不但可以減少路引柱數(shù)量,在滿足導向功能的前提下節(jié)約工程投資,還可釋放道路兩邊的有限空間,目前道路兩邊除地鐵路引柱外、還設置有樹木、花壇、燈柱、路名牌、交通指路牌、垃圾桶、候車亭等各種設施,未來還可能增加其他設施,因此,各單位應在滿足本單位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優(yōu)化設置,為城市建設的未來發(fā)展預留空間。
廣州地鐵路引柱有柱立式和懸挑式兩種,一般采用柱立式,只有在沒條件采用柱立式的情況下,才采用懸挑式,本文只針對柱立式路引柱(圖1)作分析。
圖1 路引柱實景圖(資料來源:作者自拍)
色彩的識別作用比造型強,人的視覺對色彩的認識是非常敏感和易于記憶的, 尤其是原色和二次色。路引柱色調(diào)采用紅色、黃色,箭頭采用黑色,字體采用白色。紅色熱烈、刺激,黃色警覺、溫暖,在紅色背景上白色易見度最高[4],因此,整個路引柱非常醒目,在乘客的尋路行為中能幫助乘客快速尋找到目標標識。
路引柱中地鐵圖標的配色(藍底白色圖案)在整個路引柱中則顯得不協(xié)調(diào)。參考前期設計形式及其他城市設計形式,將圖標的底色改用版面顏色(圖2、圖3),再補充圖案邊框更合適。
圖2 廣州地鐵路引柱地鐵圖標前期形式(資料來源:作者自拍)
圖3 南昌地鐵路引柱版面(資料來源:設計圖資料)
路引柱立柱平面為三角形,從導向效果分析此設計形式有必要進行優(yōu)化,采用三角形截面在形式上使路引柱有較強的指向性,但實際上指向功能主要來源于上部黃色三角造型及其中的箭頭指向,三角形截面設計并不會給指向帶來更大幫助,反而會造成一系列問題:
1.影響行人辨認站名。如圖4,行人在尋找地鐵站過程中,行走方向與路引柱黃色三角造型指向相同(行人甲),在逆行時,行走方向與箭頭所指方向相反(行人乙)。行人甲行走過程中看到的是C面。由于C面與行進方向垂直,則無論從行走方向還是視覺角度分析,C面都是提示地鐵站名最重要的位置,應該作為主面設計。但在現(xiàn)行設計中,C面反而作為“側面”設計,是寬度最窄的一面,僅有150 mm,內(nèi)容也是輔助內(nèi)容,為車站拼音和編碼,字體小,內(nèi)容不直觀,對提示站名幾乎起不到作用。站名中文字布置在A面和B面,只有當行人逆行時才比較容易看到站名,這顯然不符合導向要求。而且由于立柱平面是三角形的緣故,逆行時觀看站名也不順暢,這時候映入行人眼簾的不但有A面,還有B面一部分,而且B面及A、B面形成的尖角也會對行人觀看站名造成影響,A面的傾斜方向又順著人的行走方向,觀看時會增加眼球辨認難度,容易造成視覺疲勞。
圖4 行人行走方向與路引柱方向關系圖(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2.影響多指向布置。當出入口半徑距離500范圍內(nèi)有多個車站交叉路口時,需同時引導多個不同車站乘客客流,指向地鐵入口方向。圖5是2~4個指向同時布置的形式。由圖可見,此時立柱的三角造型已不能起到指向作用,左右兩個黃色三角造型與立柱斜面連接,造成單個黃色三角兩長邊不等長,影響美觀,且長邊與水平線成一定角度,必然造成所在平面的內(nèi)容及箭頭指向與車站入口實際方向成一定角度偏差。上下兩個黃色三角造型其中一個兩長邊與立柱斜邊連接,一個與立柱直邊連接。從路引柱整體來看,四個黃色三角造型各不相同,再連接在一個三角形立柱上,非常不協(xié)調(diào)。因此,立柱平面形狀采用三角形并不是一個理想的形式,平面形狀要根據(jù)實際使用情況,并結合未來發(fā)展進行優(yōu)化設計。
圖5 多指向同時布置平面圖[資料來源:《廣州地鐵導向標識系統(tǒng)導則》(Q/GZMTR-SJ-002-2015)]
3. 整體尺寸。路引柱立柱三角形平面尺寸為200 mmX200 mmX150 mm, 路引柱高3500 mm,整體比較纖細,可適當增大。采用模擬對比法,與路邊其他設施尺寸作比較,如圖6,候車亭高度2.8 米,若把路引柱按黃色三角造型尖位離地3 米等比例放大,總高度由3.5 米增加至3.9 米,寬度由0.15 米增加至0.22 米,將能改善路引柱的整體導向效果。
圖6 路引柱與侯車亭高度對比圖(資料來源:作者自拍)
路引柱版面設計為:A、B 兩面版面相同,上部為廣州地鐵企業(yè)標志,中間黃色三角造型,布置箭頭,下部為地鐵國標、車站中文字、車站編碼;C 面上部為廣州地鐵英文,中部為黃色三角造型矩形面,下部為車站拼音及車站編碼(見圖1)。由上面分析已知,版面設計最大的問題在于把C面當為側面設計,而實際上C面應作為主面設計,因此需要加大C面寬度,并把主要內(nèi)容、中文調(diào)整到C面。下面對目前A、B、C面版面內(nèi)容作分析。
圖7 廣州地鐵企業(yè)標志(資料來源:作者自拍)
廣州地鐵企業(yè)標志包括羊角圖案、“廣州地鐵”中文及英文,廣州稱為“羊城”,標志的問題在于:1.英文字體過小,字母總高度不足中文高度一半,而從數(shù)量來看,中文4個字,英文14個字母,整個圖案上大下小,上疏下緊,視覺感受不在同一層次;2.標志采用鋼板鏤空加白色透光板工藝,羊角圖案清晰,但“廣州地鐵”距離稍遠即辨認困難,英文更加無法辨認。因此,對于這個標志的優(yōu)化,首先從工藝上改進,取消鏤空設計,改用噴漆工藝,增強辨認度;其次修改字體比例,可以考慮把英文部分采取縮寫形式,減少字母數(shù)量、加大字母高度。
地鐵國標圖案的優(yōu)化如前所述,取消藍色底色,改用版面顏色,增加圖案與路引柱的融合性和整體性。
車站站名、編碼的字體及效果見表1、表2:車站中文字采用加粗了的橫向筆劃的宋體,屬于宋黑體一類。宋體是為適應印刷術而出現(xiàn)的一種漢字字體,按現(xiàn)代字體劃分,宋體屬于襯線體,雖然現(xiàn)代道路標識多選用無襯線體,有關標準中也規(guī)定中文“應用等線體”或“宜用黑體”[5],但筆者認為路引柱中文字采用宋體并無不妥,一是規(guī)范中并無規(guī)定不能用襯線體字體;二是宋體至今仍是印刷主流字體,符合中國人的認知習慣,相關實驗也證明在電子閱讀中宋體的易辨識性優(yōu)于黑體[6]。行人的尋路過程屬于慢行交通,在對字體已相當熟悉的情況下,襯線體字體并不會影響行進速度;三是采用宋體字彰顯了中華文化,加強了人們對標識的親切感和認同感。但目前廣州市內(nèi)路引柱的“宋體”就有很多種不同形式的字體,應選定一種作為路引柱專用字體。
表1 A/B面字體效果
表2 C面字體效果
目前路引柱上拼音采用無襯線字體、旋轉90度排列,加上拼音本身沒有中文直觀,所以拼音對提示站名毫無作用。就路引柱的三個面來說,拼音無論放在哪個面都顯得不合適。這也說明路引柱采用三角形截面需要優(yōu)化,如果單從文字視覺效果而言,拼音字體可選擇襯線字體以增加漢字和拼音字體之間的協(xié)調(diào)性。
車站編碼如圖8所示,邊框采用線號色,框內(nèi)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邊為線路編號,右邊為車站在本線路中的編號,單個編碼圖案信息完整。但在路引柱上用這種設計形式則不合適,一是當此站為換乘站時,需在路引柱上布置若干個編碼,編碼外框顏色各不相同;其二,車站編號屬于車站單位內(nèi)部管理需要,對乘客無意義。在路引柱上應只需標注線路號,不需標注車站編號,使版面盡量簡潔。車站標識系統(tǒng)設計應從乘客角度出發(fā),信息量應少而精、簡潔而明確、重點突出,使行人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7]?!熬€號色”和“車站編號”對乘客來說屬于“越載信息”,在信息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為今后的發(fā)展規(guī)劃預留位置,避免不同形式疊加。對于某些非必要但可提供的資訊內(nèi)容(如導航信息等)可通過現(xiàn)代信息手段(如二維碼)集成體現(xiàn)在路引柱上。
圖8 車站編碼(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由于路引柱不配電,可增加太陽能配電或采用蓄光型材料字體增強夜晚可視性。
本文以廣州地鐵路引柱為例,討論了地鐵車站站外路引柱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并提出了優(yōu)化方案。在軌道交通導向系統(tǒng)的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乘客的行為特征、心理特征、視覺特征和情感特征,對標識系統(tǒng)的設計做到系統(tǒng)性、易讀性、規(guī)范化、人性化,同時要注重細節(jié)、精益求精。努力引導地鐵建設和管理向安全、暢行、高效的方向發(fā)展,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便捷、人性化的服務功能,是地鐵建設者和運營單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