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恪材
開封市中醫(yī)院,河南 開封 475001
目前頸源性頭痛治療主要有藥物、神經阻滯等現(xiàn)代醫(yī)學療法及針灸、推拿、中藥等中醫(yī)治療方法[1]。開封市中醫(yī)院應用明代《壽世保元》中治療頭痛名方,清上蠲痛湯治療頸源性頭痛,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1 一般資料
按照頸源性頭痛納入標準,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在開封市中醫(yī)院康復科和頸肩腰腿痛科治療的患者100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對照組50例。觀察組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21~70歲,病程最短10 d,最長3 a。對照組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20~69歲,病程最短9 d,最長4 a。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診斷標準
參考《頸源性頭痛的診治相關研究進展》[2]擬定:①有頸椎病史或頸部勞損史;②頭痛與頸部關系密切,且多見于枕部、前額、顳部及頭頂部;③頸部活動受限或有不適感,頸枕部及肩部痛或壓痛;④頸椎X 光片檢查可見不同程度的頸椎退行性改變,或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改變及寰樞關節(jié)的異常改變等。
1.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20~70歲;③入組前1周內未服用止痛藥物;④自愿參加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
1.1.4 排除標準
①嚴重藥物過敏史或過敏體質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非單純頸椎病頭痛者,如頸椎及腦部占位性病變,頸椎骨折、發(fā)育異常、頸椎結核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者;④合并嚴重心血管、腦血管及五官科疾病者;⑤精神病、傳染病、治療區(qū)域皮膚感染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口服復方氯唑沙宗膠囊 (海南萬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146。毎粒含氯唑沙宗125 mg,對乙酰氨基酚150 mg),每次2粒,每日3次;頸復康顆粒(承德頸復康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3022204),每次1包,每日2次,連續(xù)治療14 d。治療組服用清上蠲痛湯加減治療,基本處方為:當歸15 g,川芎15 g,白芷10 g,防風10 g,羌活10 g,菊花15 g,蔓荊子10 g,獨活10 g,細辛10 g,酒黃芩10 g,蒼術10 g,麥冬10 g,葛根30 g,粉甘草3 g。臨證加減:頭痛日久者加蜈蚣3條、全蟲6 g;頭頂痛者加蒿本10 g,酒大黃6 g;腦髓痛加蒼耳子5 g,荊芥10 g,木瓜10 g。兩側疼痛加柴胡10 g,膽草10 g;伴視物昏花者加枸杞子15 g、菊花用至30 g。服用方法:內服:每日1劑,水煎湯300 mL、早晚各溫服1次,連服14 d;外用:將煎煮后的藥渣,趁熱裝入大小適中的布袋內,或將放冷的藥渣包加熱,在項枕部行熱敷治療,每日1次,每次30 min。
1.3.1 頭痛程度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將治療前后疼痛評估情況進行記錄比較。分值0~10分,分值越小表示疼痛程度越輕,分值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重,無痛為0分,最痛評為10分。
1.3.2 頸部活動度
頸椎活動度(ROM)測量法評分,分值1~4分。1分:活動自如、日常生活無影響;2分:頸椎活動有一定程度限制,對日常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影響;3分:頸椎僵硬,活動明顯受限,對日常生活影響很大;4分:頸椎活動嚴重受限,基本不能活動,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1.3.3 血流動力學指標檢測
檢測患者右側椎動脈(RVA)、左側椎動脈(LVA)、基底動脈(BA) 的收縮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療效評定標準。痊愈:頭痛及伴隨癥狀消失,頸部活動正常。顯效:頭痛及伴隨癥狀基本消失,頭痛持續(xù)時間和發(fā)作頻率明顯減少,頸部活動基本正常。有效:頭痛程度及伴隨癥狀明顯減輕,頭痛持續(xù)時間和發(fā)作頻率減少,頸部活動受限明顯緩解。無效:頭痛程度、持續(xù)時間、發(fā)作頻率和伴隨癥狀,以及頸部活動功能無明顯改善。
所有數(shù)據(jù)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用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頭痛程度評分VAS 均較前改善,且治療后VAS評分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頸部活動度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治療后頸部活動度評分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部活動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血流動力血相關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RVA、LVA 和BA 的Vs、Vm 值顯著增加(P<0.05),治療組患者各指標增加的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比較(±s,mm/s)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比較(±s,mm/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18,P<0.05)。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出現(xiàn)惡心癥狀1例,對照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頭暈癥狀1例、胃部不適癥狀1例,對癥治療后癥狀緩解,治療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和4.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之間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中醫(yī)學無頸源性頭痛的病名,多將本病歸屬于“頭痛”、“頭風”的范疇。若遇外感諸邪上犯于頂,壅痹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之氣失于舒展,清陽不能上榮于頭,以致腦竅失養(yǎng),發(fā)為頭痛,此乃“不榮則痛”[4]。
清上蠲痛湯以養(yǎng)血祛風、平肝通絡而立方,可治療各種偏正頭痛。方中當歸與川芎配伍可養(yǎng)血祛風,活血止痛,使之通則不痛?,F(xiàn)代研究證明,川芎具有增加腦血管循環(huán),擴張周圍血管及降低血壓的功效,其主要成分為揮發(fā)油,可作用于中樞神經,可抑制大腦活動,發(fā)揮鎮(zhèn)痛功效[5]。白芷、羌活、獨活、防風、細辛均辛溫香燥,具有祛風止痛之功,為治頭痛之要藥。但羌活走太陽經,葛根、白芷走陽明經、細辛入少陰經。其中白芷提取物總香豆素可通過降低模型動物腦內和血中一氧化氮含量,達到治療偏頭痛的效果。細辛及其提取物被證實對對頭痛、牙痛、神經性疼痛及跌打損傷等多種疼痛均有顯著的療效,其機制可能與阿片肽類物質、鈣離子通道、氧自由基等途徑有關。菊花、蔓荊子平肝祛風止痛,黃芩清上焦之熱,配伍細辛進而通利官竅;蒼術祛風化濕,麥冬引氣下行,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以上諸藥合用再加辨證加減,共奏養(yǎng)血祛風,清上降濁,使經絡通,氣血榮而使頭痛止。
綜上,清上蠲痛湯治療頸源性頭痛,可顯著改善頭痛等癥狀,改善頸部活動度,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