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摘 ?要】目前,很多學校都在積極開展線上教學,線上教學作為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新的挑戰(zhàn)。本文分析了線上教育的優(yōu)勢和存在的問題,對提高線上教學有效性的方法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索。
【關鍵詞】線上教學;有效性;優(yōu)勢和問題
目前,很多學校都在積極開展線上教學,線上教學作為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新的挑戰(zhàn)。很多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如何高效利用線上教育平臺及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保障線上教學穩(wěn)定、有序、高質(zhì)量地進行,為未來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身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對提高線上教學有效性的方法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索,從中獲得了一些感悟與啟示。
一、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
1.線上教學突破了地點的限制。教師和學生不需要考慮教學的地點,只要通過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可以開展教學活動。2.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觀看直播進行學習,也可以以通過回放上課視頻,自主學習,使得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更廣泛。3.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采用微課、短視頻、教學課件、習題庫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
二、目前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
1.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教師一人在講,學生在聽,缺少現(xiàn)場教學的師生互動,即便教師講得繪聲繪色,但學生看久了會產(chǎn)生疲倦心理,教學效果大打折扣。2.缺乏對學生的有效管控。因為沒有了現(xiàn)場教學,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學生,聽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教師也無法及時制止,影響教學效果。3.線上教學課堂學習氛圍不足。線上教學教師無法在課堂上進行巡視,無法直觀面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更無法開展現(xiàn)場問答或者小組討論,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效果不好。4.課后反饋效果差。線上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教師的現(xiàn)場指導,教師也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做出指導,學生容易走彎路。
三、如何提升線上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師在實施網(wǎng)絡課堂教學時應當加強與學生的互動
不同于面對面進行溝通與講解的課堂教學形式,在線上教學中,師生只能通過電腦或者手機屏幕進行教與學,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師生之間的互動比較自然、隨意,師生間的互動也隨之減少。為此,我認為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嘗試著積極開發(fā)利用教學軟件中的各項功能,以此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
例如,我們常用的很多軟件中就有語音的功能,我在教學《給物體分類》這節(jié)內(nèi)容時就放開了語音的功能,每次語音有6名學生可以同時上線,然后依次語音分享自己的分類方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每一名學生表述完之后及時關閉語音,下一位學生便可以重新替代其位置,再次構成新的6名學生依次回答。這樣一來,學生又能積極回答問題與表達自我想法了,學習的氛圍得到了調(diào)整,課堂學習的熱情被有效點燃,而我也能從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了解到學生對分類方法的了解,并基于此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從而有效保障了教學質(zhì)量。
(二)教師應當緊扣學生實際需要實施教育教學活動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保瑢Υ?,我們教師應當積極挖掘?qū)W生有著迫切心理需求且同時適合本學科教學的資源及素材,并立足于此為學生進行小學科學的教育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學《我們知道的動物》這節(jié)內(nèi)容時,我就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魚出發(fā),通過視頻和圖片的形式,向?qū)W生介紹了魚的身體結構,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各部分的作用。接下來,依次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其他的動物——小貓、小狗等,孩子們對這些動物很熟悉,能夠積極參與,興趣很濃。從對這些小動物的研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動物、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
(三)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工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效果
如今的網(wǎng)絡資源十分豐富,教師可以根據(jù)科學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分析學生的學情,為學生制作微課,發(fā)給學生學習與參考。采用把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微課教學方式,這較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心理特點等,提升學生的課前預習效果、課中理解和掌握知識效果及課后復習鞏固知識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解《宇宙》單元時,知識點很抽象,孩子們不能親身經(jīng)歷或者動手探究,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于是,我查找了大量的視頻資料,把這個單元的知識點制作成了微課,把太陽系的行星運動模擬情況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跟直觀地了解真實的情況,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是培養(yǎng)一種主動接受學習的新型學習方式。
總而言之,線上教育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應該積極順應這一嶄新的教育發(fā)展趨勢,并想方設法做好學科教學工作,幫助學生切實實現(xiàn)科學素養(yǎng)及其能力的更好提升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富義.新時期再談移動學習的優(yōu)勢與局限[J].大學教育,2013(04).
[2]陶忠林.如何迎接“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時代來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