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波
近日,我讀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十萬多的字的小說讓我心中泛起陣陣漣漪。當初想讀這本書的時候,是因為看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書中渡邊君多次在看這本書,所以自己也來看看。應該說,村上春樹的作品有受菲茨杰拉德的影響。例如:象征的手法?!杜餐纳帧分心瞧艿纳志褪切闹械哪欠絻敉?。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那樣一片森林,任何人可能都觸及不到的沼澤地。
下面我簡單的談談自己看了這本書的感受。
孟子曰:“知人論世,以意逆志?!?/p>
一、認識杰拉德,靠近作品
每一部作品都烙印著作者的印記,流著作者的血。杰拉德出身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個商人家庭,在17歲那年考上普林斯頓大學,大學期間立志成為最偉大的作家,像年輕的王陽明一樣,立志做圣賢;像周恩來一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像蘇軾一樣,讀盡天下書……沒有能參加世界大戰(zhàn)后,在軍營認識自己一生為之傾心的姑娘賽爾,為了能夠娶到這樣美麗、漂亮的姑娘,杰拉德伏案寫作,一心創(chuàng)作,寫出自己第一部長篇小說《人間天堂》,從此名聲大噪,三天時間就追到那個愛慕虛榮的女子(當時,杰拉德不知道她是這樣的人,因為戀愛中的男女都是零智商)。然而,好景不長,婚后的小夫妻過著醉生夢死、紙醉金迷的生活,杰拉德不得不像牛一樣工作,來維持巨大的生活開銷,這里讓我想起徐志摩,他為了供養(yǎng)陸小曼的私欲,不也是天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干得比牛多的日子。真是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自己淪落到編寫電影腳本來維持生計,在44歲的時候,不堪重負,與世長辭。這是文學界的一個悲劇,也是自己的“杯具”,我想如果是現(xiàn)在的作家可能不會那樣去為了美人,而放棄自己的美好時光。因為人生在世,都是一場孤獨的旅程。不應該為了別人的利益,放棄自己的追求。
二、結(jié)交尼克,相約迷人的眸子
《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通過尼克·卡拉韋的視角來審視“爵士時代”的形形色色的人,洞察各種各樣的人心。這本書很有意思,尼克作為主人公在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敘述蓋茨比那迷人的眸子,也認識了自己。其實,我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呢?這點是很重要的,我們都聽別人的故事,有沒有留下自己的淚呢?尼克在故事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他只講述這件事,卻對這件事不發(fā)表任何意見。因為在書的開頭就提到尼克父親對他的忠告。書上是這樣說:“在我年輕幼稚,不諳世道的年代,父親給我的一條忠告,至今還一直在我心頭縈繞?!糠昴阆胍獙e人評頭品足的時候,他對我說,‘要記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樣的優(yōu)越條件?!彼裕@本書留給讀者去對書中的人物去進行評價。其實,到故事的結(jié)尾,作者已經(jīng)給出明確的答復,尼克通過自己的觀察,也確定蓋茨比是他崇尚的,追求的,肯定的和傳遞的。在那個特殊的年代,20世紀20年代,戰(zhàn)爭的硝煙還沒有結(jié)束,經(jīng)濟的發(fā)展剛剛開始,美國的汽車行業(yè)迅速崛起,城市化進程帶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充斥著這個時代。尼克滿懷希望從美國西部那荒蕪的地方去東部追求自己的夢想,結(jié)果不得不帶著滿面創(chuàng)傷的回到那個荒蕪的地方,尼克的眸子是純潔的,是通透的,進入時間的洗禮終于看清當時美國東部的腐敗和欲望,人和人之間的利益至上,享樂為先,認識這樣一位帶有“美國夢”的蓋茨比,也無緣無故被威爾遜殺害。蓋茨比心靈是干凈的,眸子是迷人的,精神是崇高的,他的致富道路是通過自己的努力鋪平的,是把荊棘編織成美麗的杜鵑,但是為了心愛的女人黛西默默的承受一切,最后沒有抱得美人歸。但是蓋茨比又是盲目的,他沒有看清黛西的真正面目,認為她是美麗和智慧的化身,其實是空虛和虛偽的魔鬼,黛西所追求的是物欲橫流,金錢至上,對蓋茨比的愛是不堅定的,甚至褻瀆的。當蓋茨比被殺害之后,黛西早已逃之夭夭,不知蹤跡。所以,在蓋茨比葬禮那天,除了他的父親、尼克和那個戴貓頭鷹眼鏡的先生外,別無他人,真是曲終人散皆是夢,繁華落盡一場空。
三、聚焦眸子,感受象征的魅力
在《得到》聽老師講解,在書的前言,聽編者的解讀,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中“艾克爾伯格醫(yī)生的那雙眼鏡”是全書的線索,一直貫穿整本書中,他并不存在,卻又真實存在著。書上對它的描寫在書中第二章的開頭。書上這樣說:“你過了一會兒便會看到兩只眼睛,看到T.J.艾克爾伯格醫(yī)生的一雙碩大無比的藍眼睛,光他的瞳孔就有一碼高。但這雙眼睛并非從什么人的臉上往外看,而是從一幅巨大的黃色眼鏡下往外看,眼鏡架在一個不存在的鼻子上。這雙眼睛經(jīng)過日曬雨淋,它們已經(jīng)變得有些黯然無光,不過仍然若有所思地注視著這片陰沉沉的灰土堆?!睉撜f這雙眼睛很有寓意,很有深意。是一種象征。我們通過這雙眸子發(fā)現(xiàn)當時那個社會的種種虛偽和盲目,可是人們卻看不到這樣的真實。蓋茨比看不到黛西的虛偽,威爾遜看不到湯姆的本來面目,尼克看不到美國東部的道德敗壞,梅特爾看不到湯姆的真心,我們看不到作品的真正用意,當局者不能看清當時美國的真實狀況等等。我們從中又能看到什么呢?我們心中的夢想是不是也破碎了呢?我們有一雙慧眼嗎?能看清人世滄桑嗎?我們是不是也在醉生夢死呢?我們教師怎樣來解讀教育,詮釋生命呢?一連串的問題能否引發(fā)我們自己的思考?我想這是作者杰拉德寫下這本書的目的之一。
當然,這本書的研究價值不是我的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我想我下次再讀,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