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瑭
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教師適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可以幫助學生保持思維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增強學生的判斷力和責任意識,建立更有效的集體合作模式,從而幫助學生在集體與個體、理想與現(xiàn)實、歷史與當下的平衡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培養(yǎng)審辯式思維是時代責任
養(yǎng)成必備品格的重要路徑。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表明,學習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還包括發(fā)展思維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科學精神”這一素養(yǎng)中涵蓋的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三個基本要點,對審辯式思維的培養(yǎng)作了明確表述。由此可見,審辯式思維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學生養(yǎng)成必備品格的重要路徑。
適應信息時代的重要能力。當今時代的學生面臨信息爆炸、虛假信息泛濫等時代困境,亟須發(fā)展和提高對信息的選擇、理解、消化和評價能力,增強對各類信息的辨別能力。因而在德育建設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走出傳統(tǒng)德育誤區(qū)的重要手段。不可否認,在當下的教育實踐中,教師習慣以“善”為行為評判標準,忽視了追求“真”的過程,給出的某些結論是脆弱的、值得懷疑的。在小學德育課程的實施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式思維是走出傳統(tǒng)德育誤區(qū)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求真”的執(zhí)著精神,幫助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消除誤解、甄別謬論,以獲取對客觀世界的真實認知。
靈活運用培養(yǎng)策略
通過“比較”引發(fā)獨立思考。審辯式思維發(fā)展的邏輯起點是“獨立思考”,“比較”則是“獨立思考”的外顯方式之一。在德育活動中,教師可通過設置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活動場景,引導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進而產生自我道德判斷。
巧用“對話”策略鍛煉思維。對話是發(fā)展審辯式思維的有效手段,在德育活動中,教師如能重視師生、生生、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對話”,巧用“對話”策略,便可有效推動學生審辯式思維的發(fā)展,增強學生在道德養(yǎng)成過程中的表達能力。“對話”策略包括補充式對話策略和辯論式對話策略。補充式對話策略,即引導學生聆聽多種觀點,并進行觀點整合,鼓勵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實施這種策略可以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為審辯式思維品質的養(yǎng)成打下堅實的基礎。運用辯論式對話策略的形式,既可以是師生間的對話或學生小組內的辯論,又可以是教師有組織、有目的開展的主題辯論班會,其目的在于鼓勵學生獨立進行辯證思考與判斷,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
將德育活動融入生活領域。在德育活動中進行審辯式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貼近生活,構建生活化的學習體驗模式。將德育活動有效融入生活領域,有助于改變“課堂上講道德”的傳統(tǒng)德育模式,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生活中接受深刻的道德教育,形成牢固的道德觀念。
不同年級有不同的實施途徑
鼓勵低年級學生參與班級討論,培育思辨精神。低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探索欲望,總在為某一個問題尋找合理的解釋和答案。在對低年級學生開展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所有參與討論的學生,引導學生開放心胸,學會接受不同的觀點,愿意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讓審辯式思維的培養(yǎng)在低年級的德育教學中得到貫徹和發(fā)展。在班級管理中,每個孩子都有自由討論和發(fā)言的權利,不必拘泥于一種答案或一種觀點,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能力都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例如部分二年級學生在觀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閱兵后,提議設計具有愛國元素的特色班服以表紀念,同時便于班級活動時統(tǒng)一著裝。班主任并沒有直接鼓勵這種想法,而是利用班會課時間組織全班學生對該創(chuàng)意進行討論。學生在討論中暢所欲言,雖然提出的不少觀點無法超出年齡的局限,存在幼稚和片面等情況,但通過對話策略,尤其是進行有效的補充式對話,完善了學生對“定制班服”這一問題的認知。同時班主任對存在的分歧組織了辯論式對話,辯論過程中,學生已經能夠從對方觀點中找到支撐個人見解的依據(jù),并由此不斷完善個人的觀點。盡管這只是一節(jié)普通的班會課,但是學生卻能在活動中敢于質疑、包容異見,鍛煉了審辯式思維能力。
引導中年級學生利用審辯式思維化解認知沖突。在中年級開展德育工作時,要滲透審辯式思維,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明辨是非,學習做人道理,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應把犯錯誤看作學生獲得成長的一次機會,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我們可以從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在反思中不斷成長;我們可以在挫折中不斷增長智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將不同學生對他人作出的評價公開坦誠地進行比較,學生們在思維碰撞中會逐漸認識到:其實“告狀”可以反映大多數(shù)學生的認知標準,而多數(shù)學生的認知標準可以反映出整個班級共有的道德判斷價值標準,從而幫助同學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自身行為對標準的偏離。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促使學生反思原有的觀念盲區(qū),放棄不能被現(xiàn)實證據(jù)和理性思考所支持的信念,成長為重視證據(jù)和推理的理性探索者,這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公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支持高年級學生運用審辯式思維進行班級自治。在高年級德育管理中,教師可在運用審辯式思維討論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自主管理才能。在“班級議會”等集體班會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適當?shù)姆绞较虼蠹谊愂鰝€人需求,大家共同討論,審視得失利弊,從而讓學生在討論中獲得全面的思維能力鍛煉。例如高年級學生身高差距逐漸增加,“小眼鏡”也慢慢增多,傳統(tǒng)的以身高定座位的做法已不能滿足所有學生“被照顧”的意愿,此時教師將這一問題拋給所有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班級議會”的議員,他們在陳述各自立場需求的同時也傾聽別人的感受,同時教師還要求學生從大局出發(fā),思考相關解決方案的實施效果。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不同座位安排方案的優(yōu)劣,討論得出符合大部分人需求的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運用審辯式思維解決問題,教師只充當組織者和協(xié)調者的角色,將原本“專制”的班級管理升級為“開放”式自治?!伴_放”即意味著主動反思,意味著平等的多元對話與寬容的思想競爭。世界是多元的,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但客觀事實并不會自動地帶來多元的觀念,在“班級議會”活動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多元對話的環(huán)境,讓學生享受思想競爭的樂趣,不僅鍛煉了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還將教師從“保姆式”的管理模式中解脫出來,有助于形成開放包容的班風,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