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璠
對于處在生長期的兒童來說,“玩”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促進身體動作協調發(fā)展……據相關統計,在現代城市家庭中,感統失調兒童比例高達85%,這與兒童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失去了玩耍的場地息息相關。成人兒時熟悉的一片森林、一掬清泉,正在逐漸成為珍稀資源,在豪華精致的外表之下,現代兒童應該去哪里玩?
你有多久沒有聽到街頭巷尾傳來孩童的嬉戲聲了?你有多久沒有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在戶外盡情地追逐打鬧了?我們的孩子去哪里了?
隨著社會飛速發(fā)展,成人不斷地創(chuàng)新娛樂方式,可對于幼兒而言,他們的興趣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幾近相同,比如爬樹、鉆洞、戲水……幼兒需要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盡情游戲,在游戲中培養(yǎng)應對未來挑戰(zhàn)的能力。可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幼兒還有多少時間和空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教育者需要真正關注幼兒的天性、健康、快樂和未來,沿著這樣的線索思考,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趙蘭會充分利用本土資源,深入開發(fā)戶外野趣游戲,不斷創(chuàng)新傳統民間游戲,提倡將“關”在屋子里的幼兒“放”出來,培養(yǎng)具有挑戰(zhàn)精神的中國娃。
解決有兒童沒童年、有玩具沒游戲的難題
● 《教育家》:目前,我國幼兒園開展游戲還是以室內區(qū)角游戲為主,什么原因促使您大力發(fā)展幼兒園戶外游戲呢?
●趙蘭會:《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試行)》明確要求,幼兒每日戶外活動時間不得少于兩個小時,其中要有一個小時以上的戶外體育活動時間。我認為兩個小時是一個下限,如果有條件,最好讓幼兒在戶外活動3-5個小時,甚至全天在戶外。
現在一些幼兒患上了嚴重的“大自然缺失癥”,他們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籠子里,聞不到花香,聽不到鳥叫,日光燈代替了太陽光,空調代替了微風。好多幼兒整天待在室內,變成了低頭一族,無法提高身體素質。
我認為健康的身體是鍛煉出來的,絕不是保護出來的,“寧要黑乎乎的小老虎,不要白胖胖的小綿羊”。大千世界就是幼兒最好的課堂,鮮活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什么都代替不了大自然。讓幼兒在風中奔跑、在雨中漫步、在陽光下盡情地玩耍,這就是最好的學習。如果幼兒的童年沒有瘋狂的打鬧,沒有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奔跑,那么他很可能缺乏非凡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難以形成開朗的性格,也很難對自然、生命產生熱愛和敬畏之心。
● 《教育家》:戶外游戲有很多種, 為何選擇戶外野趣游戲?如何利用園所空間,創(chuàng)設有個性、新意的戶外野趣游戲?
●趙蘭會:戶外野趣游戲指在自然環(huán)境下開展的游戲,包括跑跳游戲、攀爬游戲、平衡游戲、建構游戲、水上游戲、沙土游戲、軍事游戲等。開展戶外野趣游戲的目的是讓幼兒回歸自然,釋放天性。
如何讓孩子釋放天性?教師在開展戶外野趣游戲中要大膽放手,讓幼兒自主游戲。游戲材料的豐富性、層次性、可變性、多樣性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有助于落實“把游戲還給孩子,把童年還給孩子,把快樂還給孩子”的精神。
開展戶外野趣游戲非常有價值,但國內很多幼兒園場地狹小,開展戶外游戲確實存在困難。我認為只要園長和教師真正認識到戶外游戲對幼兒成長的意義,秉持“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園所的戶外活動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我們堅持“盤活資源,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原則,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向空中要場地,向地下要場地,向邊角要場地”,比如依托大樹制作了空中長廊、城堡樹屋、瞭望臺、高空滑索等,依托土山創(chuàng)設土戰(zhàn)壕、阿里巴巴洞等。上天入地式的游戲使幼兒園的戶外活動場地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開發(fā)和利用。
● 《教育家》:在不少家長眼中,充滿野趣的游戲十分危險,幼兒園要如何獲得家長的支持?如何保障幼兒的安全?
●趙蘭會:關于獲得家長的支持,我有兩個辦法。第一,幼兒報名時,家長需要簽署一份家園共育協議。協議內容有:你認可你的孩子每天在幼兒園里玩得臟兮兮嗎?你認可孩子在幼兒園的磕磕碰碰也是成長嗎?你認可孩子之間的抓傷撓傷,不跟教師無理取鬧嗎……第二,幼兒園每年都會為新生家長舉辦講座“今天,我們怎樣做合格父母”,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吃苦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課”,讓家長充分了解辦園理念,家長懸著的心就會慢慢放下來了。
幼兒的安全其實不需要過多擔心,自我保護是幼兒的本能。園長和教師要勇于擔當,不能因為害怕幼兒出現安全事故,就剝奪幼兒在戶外游戲中成長的機會。冒險型游戲本身并不存在危害,教師需要關注的是幼兒危險和魯莽的行為。幼兒在自然中行走得越多,他就越會保護自己的安全。
快樂童年的主旋律、主色調
● 《教育家》:民間傳統游戲融入現代幼兒生活的價值是什么?融入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趙蘭會: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幼兒好像什么玩具也沒有,但又好像什么都是幼兒的玩具。比如一根棍子在幼兒的眼里可以是一桿槍,可以是孫悟空的金箍棒,還可以想象成馬來騎。雖然沒有電子產品,但幼兒的生活充滿樂趣,即使每天都玩同樣的游戲,他們也能玩出新花樣。隨著網絡的迅速發(fā)展,過去妙趣橫生的傳統游戲已經慢慢不見蹤影了,這需要引起廣大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我認為傳統民間游戲永不過時,它是幼兒教育的智慧源泉,對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團隊精神、社會性、身心發(fā)展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令成人魂牽夢縈的民間傳統游戲應該永遠是快樂童年的主旋律、主色調。搶救并恢復多彩的民間傳統游戲,構建健全的兒童文化生態(tài),關乎我們民族和國家的今天與未來。
當前,民間傳統游戲在融入現代幼兒實際生活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難。一是游戲素材的挖掘。當下年輕教師和家長童年時期幾乎沒有玩過民間傳統游戲,對相關素材并不了解。我們通過向所有的家長發(fā)放游戲素材征集表、訪談有民間傳統游戲經驗的人、網上搜索經典游戲等多種途徑展開挖掘,經過努力,整理出將近200個游戲。二是游戲玩法的挖掘。教師需要挖掘游戲的傳統玩法,這對教師的要求較高,他們要成為玩民間傳統游戲的高手,會玩的教師才能成就智慧的兒童。三是民間傳統游戲玩法的創(chuàng)新。由于時代在前進,受社會生活的影響,一些民間傳統游戲的玩法并不適合當代幼兒,應根據當代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社會背景,使現代教育思想融入民間傳統游戲。我們對游戲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包括民間傳統游戲活動材料的創(chuàng)新、民間傳統游戲規(guī)則的創(chuàng)新、游戲場地布置的創(chuàng)新。
素質教育應從操場開始
● 《教育家》:基于本地資源開發(fā)的游戲與活動對當地文化的發(fā)展有何作用?
●趙蘭會:如果幼兒園能夠發(fā)現并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那么唾手可得的資源就會變成令人羨慕的優(yōu)勢,將當地文化發(fā)揚光大。比如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集賢學區(qū)幼兒園地處黃河口濕地,周邊有取之不盡的黃河泥,該幼兒園因地制宜開設了泥塑課,打造黃河灘濕地泥塑文化。由此,該項課程獲得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稱號,并且成立了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灘泥塑傳習所,供幼兒學習泥塑。
● 《教育家》:未來幼兒園游戲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
●趙蘭會:隨著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推進,園長和教師必將進一步認識到戶外游戲對幼兒一生成長的意義,認識到游戲也是一種學習方式。戶外游戲不僅能給予幼兒一個快樂的童年,還給予幼兒一個學習與發(fā)展的童年。園長和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發(fā)展觀,真正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幼兒,特別注意不能關起門來辦幼兒園,一定要讓幼兒走向戶外,素質教育應從操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