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方法”在詞典中的解釋是:為獲得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與行為方式。類推“教學方法”,最直接的釋義則是:為獲得教學效果或達到某種教學效果而采取的手段與行為。因此,一切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手段、方式也都可以稱得上是教學方法,應該從宏觀層面上對“教學方法”進行把握。
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取決于教學效果是否達成,檢驗教學效果達成,主要依據(jù)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自我認可,“本身”操作經(jīng)驗是否有所積累、提升。當然“教學方法”在這之間起了紐帶作用。然而,體育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才會讓教學方法得到有效運用呢?這是每一位體育教師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一、取決于學習主體
1.學習后能夠“自我實現(xiàn)”
在體育教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應該是“主體——主體”的“雙主體”關系,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和學生的無限接近,或者說主體間性的克服,才是教學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徑[1]。換句話講,教師如果想讓每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xiàn),必須根據(jù)學生“身體”已有的條件,達成“設定”目標,如果目標遠超身體承受的范圍,那么學生在學習中較難產(chǎn)生“自我實現(xiàn)”感,主體地位也無從談起。所以,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身體經(jīng)驗”,設置出與之相符的既定目標,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自我認可,教學才會變得有意義。
話題研討所呈現(xiàn)的案例中,教師設計球拍擊球為3個層次,依次為:2次反彈球、1次反彈球、直接擊球,并依次設置分值為1分、2分、3分。此設計一方面可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擊球類別;另一方面,可讓每名學生在擊2次、1次、零次反彈球的學習中逐漸過渡,在過渡中積累經(jīng)驗,提升技能,實現(xiàn)自我。此設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jù)自身操作經(jīng)驗,有選擇性地做出“擊球選擇”。操作經(jīng)驗不足的學生,可選擇擊反彈球3次、2次、1次;有足夠操作經(jīng)驗的學生,則可以選擇直接擊打來球。這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選擇與自身“固有經(jīng)驗”相匹配的參與形式,并在學習過程中建立、提升新的操作經(jīng)驗,從而讓每一名學生都產(chǎn)生“自我實現(xiàn)”。反過來想一下,如果教師只是規(guī)定學生直接擊打來球,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也許一節(jié)課下來都不能完成目標,那么這一節(jié)課對他來說,自然談不上“自我實現(xiàn)”。類似的設計也有許多,如,籃球投籃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不同距離、不同籃筐高度的投籃。再如,短跑的教學比賽中,可根據(jù)學生的速度快慢,給學生設置梯形的起跑線,讓速度越快的學生距起跑線越遠,等等,都是從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角度予以考慮。但是本次案例,用氣球代替羽毛球,并允許學生擊打落地反彈來球,設計新穎巧妙。
2.建立真正的“身體感知”
知識一般是抽象性的存在,為了完成知識的傳授,教師的首要價值就體現(xiàn)在如何將這些抽象的知識轉(zhuǎn)化為具體、可被學生直接感知的存在。教師可針對知識點,設計多個方法,讓學生體驗、操作,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握知識點[2]。在體育教學中,特別是有關“動作”的教學,讓學生產(chǎn)生真正的“身體感知”較為重要。雖然動作示范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給學生最為直觀的動作認識,產(chǎn)生主觀的動作概念,但這容易忽視學生主體的客觀體驗,至于自己“本身”的感覺是什么,如何才能夠做到動作標準,自己“身體”卻沒有給予自己“經(jīng)驗”。如,在壘球投擲動作的教學中,教師完整示范出蹬地—轉(zhuǎn)身—揮臂動作后,學生也能夠模仿出完整的動作,但是所做出動作的效果并不佳。這時,如果教師加入抗阻力練習,將學生分組進行練習,效果會提升。如,2名學生1組,1名學生作為練習者進行練習,另1名學生作為輔助者,在練習者背后手臂牽扯、蹬轉(zhuǎn)牽拉彈性帶等,使練習者真正地感受蹬地—轉(zhuǎn)體—揮臂的發(fā)力順序,讓“身體”真真實實感受到自己所做出的動作。
二、取決于教學內(nèi)容
1.找準教學的切入點
在進行操作性動作技能的教學時,教師需要對這項動作技能進行深入的解讀,只有這樣,才會找到正確的切入點,展開有效教學。對于“球拍擊球”動作的教學切入點,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如,“球拍擊球”是“動作”本身,“球拍擊球”是“對球的空間把握”,等等。持第一種觀點的教師,一般從無球教學開始,待學生的“擊球動作”形成自動化后,進而結合有球教學,讓學生的動作力求達到標準。持第二種觀點的教師,則從還原運動本身的特點出發(fā),從“球、拍結合”角度出發(fā),先讓學生“嘗試性擊球”,建立運動空間,然后輔以動作教學補充,達成運動體驗。從“專業(yè)性”角度、學生專項性訓練角度思考,筆者認為理應以第一種觀點展開教學。如從“體育教學”角度思考,筆者則比較傾向于第二種觀點。因為,第二種教學思維,更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運動的熱愛。
再以“排球扣球”教學為例。一般的教學順序為圍繞擊球手型、連貫動作為切入點展開,接著進行原地扣球動作的教學,再進行助跑起跳扣球的教學,最后運用教學比賽。這種思維的教學,較容易發(fā)現(xiàn)兩個問題:一是學習中學生興趣不高。二是平時習得扣球技術動作,運用于教學比賽時效果并不好。而筆者在一次教學實驗中,以“空中擊球”為切入點展開教學,先讓學生嘗試不同高度、不同位置的“空中擊球”,然后圍繞“如何讓球落到一定區(qū)域”“如何讓球更有威脅地進入此區(qū)域”輔以手型、連貫揮臂動作的教學,最后開展多人配合、技術組合的教學比賽進行教學,單元計劃比例控制在2∶1∶3。雖然最后技術動作并沒有達到“標準”程度,卻也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
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每名教師都應該充分解讀教材,合理把握教學內(nèi)容,抓住教學的切入點展開教學,在教學方法中提升教學效果。
2.把握好運動項目的“靈魂”
每一項運動,都具有其自身獨特的特征、趣味,這是與其他運動不同的顯性特征,也是運動本身所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的獨特魅力。在教學中,體育教師應把握好該運動的特有屬性,開展教學。
以羽毛球運動為例,羽毛球運動的魅力在于“人與人”隔網(wǎng)的博弈,雖然它與網(wǎng)球、乒乓球等項目類似,但由于器械的不同,對抗激烈程度、參與的適用范圍等都有所不同。而在羽毛球教學中,如果只是讓學生專一地致力于動作的學習,致力于如何將球擊打至指定區(qū)域,讓學生進行單個動作的反復練習,而不是“人與人博弈”的形式展開,相信很快大家就失去了對羽毛球的興趣。
再以排球“扣球”動作為例,按照先教扣球動作手型,然后再助跑起跳,最后再教擊打來球的順序進行教學。教學的效果暫且不討論,僅討論一下這3個環(huán)節(jié)的順序安排上?!皳舸蚯颉笔强矍虻暮诵膭幼?,也是激發(fā)學生興趣收獲成功感最具有體現(xiàn)性的環(huán)節(jié),然而讓學生經(jīng)歷了2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后,再進行核心的動作學習,此時學生學習的興趣或者學習的期望相信早已有所下降。
如圍繞跳起擊打球展開動作教學。首先讓學生跳起觸摸球,讓學生根據(jù)球的高低選擇起跳的時機,建立好人與球的空間感。然后將擊打球動作融入教學,讓學生在擊打球中體驗成功與失敗,在體驗成功與失敗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擊球手型,最后強化扣球動作,完成單元教學。以這種思路展開教學,從“運動特性”抓住了動作的本質(zhì),由內(nèi)向外逐層展開教學,由動作體驗發(fā)展為習得動作,在收獲成功的過程中也獲得了樂趣。
三、取決于教師教學水平
教師在教學中的思維突破不僅僅表現(xiàn)在對教學的設計上,有時在一個小環(huán)節(jié),甚至是教學器材上進行思維突破,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操作性動作技能學習的初始階段,學習主體的感知能力往往較欠缺,感知后做出的反應較難到位。而這時,如果教師開發(fā)出一定的輔助器材,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話題研討所呈現(xiàn)的案例中,“用球拍擊球”的動作教學的第一課,教師為了能夠讓水平二學生能根據(jù)球的運行速度、高度、方向判斷出球的落點位置、速度、軌跡、彈起角度,以“氣球”為器材展開了教學。筆者認為這就是一個較大的突破,一是氣球相比較羽毛球、網(wǎng)球、乒乓球等,落點的位置、速度、軌跡、彈起角度,更容易讓人把握,二是對于水平二階段的學生的第一節(jié)課,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學習,對球落點的位置、速度、軌跡、彈起的角度做出判斷,進而做出正確的揮拍動作。所以說,在新授課選取氣球作為替代器材,對于授課對象來說正是恰到好處。
談及“氣球”,同樣可將其運用于小學低段的排球教學中。排球技術的教學,相比較籃球、足球,難度系數(shù)更大一些,導致學習中間斷性比較多,讓學生獲得的成功體驗感較低,致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高。如果在排球教學的初始階段,用氣球替代排球展開教學,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對球做出反應,讓學生更加專注于動作的習得;另一方面不至于讓學生在練習時心生挫敗感,而是形成興趣。在一次市級體育教研課中,筆者就有幸看到一位教師在水平一“排球墊球”的教學中,用裝有少許沙子的氣球代替了排球,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在場所有觀摩教師的好評。后來與這位教師交談得知,她在進行這種嘗試時也做了很多次試驗。之前采用氣球,氣球太輕,在空中停留時間太長,嚴重影響練習的密度。之后在氣球中裝黃豆,結果氣球在空中左右搖擺不定,最后才選擇采用沙子裝于其中。所以說,當教師不斷鉆研,深入學習,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并實踐于教學之中,有時收獲的并不只是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比這更多的是收獲了教學效果,甚至促進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愛。
教學方法是否得到有效運用,取決于學生是否在學習中自我實現(xiàn),在于教師是否在教學中有效“主導”。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對運動有所熱愛、技能得以提升,離不開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把握,以及教學水平的提高。也只有這樣,有效的教學方法才會在教學中產(chǎn)生、運用,在學生身上生成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喜和,邱謙.教師與學生“雙主體”關系的理論構建[J].體育與科學,2012(4):100-104.
[2]孫喜和,陳昌福.課時計劃中的知識點與方法[J].中國學校體育,2020(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