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是海洋龜類的總稱,所有龜鱉目動物中唯一生活在海洋的物種,包括海龜科和棱皮龜科。全球現(xiàn)存的七種海龜為蠵龜、綠海龜、玳瑁、棱皮龜、麗龜、肯氏龜和平背龜,除了后兩者以外均在東南亞產(chǎn)卵繁殖。
海龜是比恐龍還古老的動物,原本生活在陸地上。一億多年前,為了躲避恐龍,它們從險象環(huán)生的陸地走向波濤洶涌的大海。然而陸地似乎不想讓它們離開,提出了交換條件。于是,盡管海龜已經(jīng)進化出在海里憋氣、游泳、捕獵、睡覺的本領(lǐng),漂泊于潮汐和洋流之間,還是會千里迢迢返回陸地產(chǎn)卵,而每只海龜寶寶,也都在地下出生。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蠵(xī)龜又稱紅蠵龜、紅海龜,分布于溫帶和熱帶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多棲息于大陸架一帶,經(jīng)常出沒于珊瑚礁中,也進入海灣、河口、咸水湖等地。在中國南海、東海海域有分布。
蠵龜平均長度100厘米,重量大約135公斤。大的個體長度可達280厘米,重量450公斤。背甲棕紅色,有不規(guī)則的土黃色或黑色斑紋,腹甲色淺,呈檸檬黃色。四肢背面亦為棕紅色。頸背色深,眼大,虹膜及眼周棕黑色。
蠵龜主要捕食底棲或漂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特別是頭足類動物、水母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偶爾吃魚卵,也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喜歡在珊瑚礁、大陸架或是長滿褐藻的淺灘中覓食。
掠奪性的亂捕濫殺,濫挖龜卵,是蠵龜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綠蠵龜,又稱綠海龜、青海龜,廣泛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即約南北緯度20℃等溫線之間的海域。綠蠵龜?shù)闹魇碁楹V械暮2菖c大型海藻,因此體內(nèi)脂肪累積了許多綠色色素,呈現(xiàn)淡綠色,也因而得名。
綠蠵龜長度90~125厘米,重量68~150公斤。外被扁圓形的龜甲,頭和四肢露在殼外,無法將頭完全縮進殼內(nèi)。背腹扁平,茶褐色或暗綠色,上有黃斑,盾片鑲嵌排列。四肢槳狀,覆以大鱗,前肢長于后肢。頭部略呈三角形,吻部短圓,上顎前端不呈鉤曲,下顎略向上鉤曲,顎緣具強鋸齒。
成熟雌性綠蠵龜多半在人煙罕至的沙灘上產(chǎn)卵。它們對棲息地的忠誠度很高,在認(rèn)定棲息地之后,無論離開多遠(yuǎn),絕大部分綠蠵龜會回到原來的棲地進行繁衍。但是,如果產(chǎn)卵棲息地遭到嚴(yán)重破壞或改變時,都會使綠蠵龜被迫放棄原先的產(chǎn)卵沙灘,重新找尋更適合的繁殖地域。
剛孵化的稚龜,背甲直線長約四到五厘米之間。背甲主要是黑色,腹部背甲邊緣和鰭緣是白色。
成年綠蠵龜因體型大、背及腹甲堅硬且游泳速度迅速,因此,除了人類之外,幾乎沒有什么主要的天敵。但小綠蠵龜?shù)奶鞌硡s是非常多,在陸地有各種沙灘上的動物,如:家畜、沙蟹、浣熊、紅火蟻、蛇、勐禽等都會對小龜進行攻擊,在海中則有各種肉食性的魚類。小綠蠵龜在第一年的死亡率很高,研究資料估計,只有約1%的小綠蠵龜能夠長大為成龜。
在人為干擾方面,產(chǎn)卵棲地的破壞包括騷擾產(chǎn)卵母龜、不當(dāng)挖掘龜卵、捕捉小海龜及不當(dāng)?shù)慕ㄔO(shè)開發(fā)、挖取沙灘沙石移作他用、岸上燈光設(shè)置等都對它們繁殖有巨大影響。不當(dāng)漁法造成海龜混獲問題嚴(yán)重,使得每年死于誤捕的海龜不計其數(shù)。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玳瑁,別名瑇瑁、鷹嘴海龜、十三棱龜?shù)龋饕植加谟《妊?、太平洋、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p>
玳瑁長度大約100厘米,重量80~100公斤。部分大的個體長度可達1.7米,重210公斤。
玳瑁最明顯的特點是其上顎鉤曲尖銳如鷹喙般,這也是其俗名之一“鷹嘴海龜”得名的原因。椎盾和肋盾加起來是13塊盾片,組成了背甲的主體,俗名“十三棱龜”就是根據(jù)這個特點命名的。軀體后部的緣盾往往重疊,呈現(xiàn)出鋸齒狀邊緣。
玳瑁生活在廣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區(qū)是淺水礁湖和珊瑚礁區(qū),而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給它提供休息的地方,而且珊瑚礁中生活著其最主要的食物——海綿,而這些海綿中的部分物種對于其他生物來說是劇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會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質(zhì)。
而且由于海綿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數(shù)的能夠消化玻璃的動物之一。它們的食物還包括櫛水母、水母、海葵、蝦蟹和貝類等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和海藻。
玳瑁的繁殖率雖然高,但是與大多數(shù)海龜一樣,稚龜?shù)某苫盥氏喈?dāng)?shù)汀:芏喑赡旰}敱蝗祟愑幸饣驘o意的殺死,如玳瑁會誤入漁網(wǎng)而身陷其中,或是被魚鉤鉤住,抑或是與大型船只發(fā)生碰撞,海龜?shù)某参灰矔蝗祟惡蛣游锴终肌?h3>棱皮龜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棱皮龜又稱革龜,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多棲息于熱帶海域的中、上層,有時可進入近海和港灣中,偶爾也見于溫帶海洋。
棱皮龜是龜鱉目中體型最大的動物,最大體長可達3米,龜殼長2米余,體重可達800-900公斤。棱皮龜背面沒有角質(zhì)板,被以柔軟的革質(zhì)皮膚,上面有7條縱棱,棱間微凹如溝。它們?nèi)砩钏{或黑色,身上散布白色或米白色斑點。四肢呈鰭足狀,沒有爪,前肢甚長,后肢短。
棱皮龜非常溫順,主要以水母為食。由于水母并非補充能量的最好食物,所以棱皮龜?shù)淖詈棉k法就是一次性多吃水母。有時候,棱皮龜只需一天就可吃掉相當(dāng)于自身體重73%的食物,相當(dāng)于1.6萬卡路里,高出其生存所需3到7倍,這也是為何棱皮龜這種號稱“吃水母機器”需要鋒利牙齒的原因。牙齒給了棱皮龜進化優(yōu)勢,鋒利、尖銳、向內(nèi)傾倒的牙齒可預(yù)防水母逃脫。它們有特別長的食道,甚至延伸到胃部以外再環(huán)繞回來,它就像傳送帶一樣可捕捉、儲存以及持續(xù)消化食物。
盡管棱皮龜有著出色的消化系統(tǒng),但它們依然無法區(qū)分水母和海水中塑料垃圾漂浮物的區(qū)別。這是棱皮龜正面臨滅絕的最大擔(dān)憂,人類需要采取措施保護它們。當(dāng)小棱皮龜出生時,其長度只有7.6厘米。棱皮龜是遷徙物種,每年要游1.6萬公里,它們需要竭盡所能才能游得如此之遠(yuǎn)。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麗龜,又稱太平洋麗龜、欖蠵龜、橄龜,棲息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熱帶淺海海域,偶爾也會在溫帶海域中看到它。中國沿海從南海至黃海南部均有分布,江蘇、上海、浙江、福建、臺灣、海南及廣西等海域均有記錄。
麗龜是海生龜類中最小的一種,長度大約60厘米。四肢扁平如漿。頭、四肢及體背為暗橄欖綠色,腹甲淡橘黃色。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nèi)。麗龜是肉食性動物,食物包括各種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等。
麗龜習(xí)于在白天集體上岸產(chǎn)卵,一次可能多達百只以上規(guī)模,場面相當(dāng)壯觀。每季產(chǎn)下1到3窩,每窩約70~120個龜卵,需45~51天才會孵化,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可能延長到70天。幼龜剛出生時,長約43厘米,體重約24克左右。
溫度在31℃至32℃孵化出雌性;溫度在28℃以下孵化出雄性;溫度為29~30℃孵化結(jié)果是兩性皆有。
是最為瀕危的海龜品種
盡管目前雌龜產(chǎn)卵的巢穴已受到相應(yīng)的保護,但環(huán)境污染和人類商業(yè)捕魚時的誤傷等因素,依然令它們的生存之路舉步維艱。
體長:55~75cm,體重:30~50kg,壽命:約30~50年??鲜淆斨饕植荚谀鞲缗c美國的墨西哥沿岸,從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北至新斯科舍省和紐芬蘭等地,偶爾能看到未成年的個體。它們的筑巢產(chǎn)卵地主要在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有時在德克薩斯州。
肯氏龜喜歡海岸附近有著泥沙質(zhì)基底的水域,尤其是紅樹林地區(qū)。成年個體多生活在墨西哥灣北部靠近海岸線的水域,偶爾會潛入較深水位。
幼龜和亞成體多分布于大西洋西北部的溫帶及熱帶沿海地區(qū)的淺水區(qū),例如美國東海岸上下游。
肯氏龜體型中等,外形呈現(xiàn)出優(yōu)雅的流線型,這讓它們十分適合水棲生活。成年個體有著長寬幾乎相近的橢圓形背甲,側(cè)面觀測較為扁平與平坦,顏色多為淺棕色或橄欖灰色。腹甲白色或黃色。
肯氏龜有著三角形的頭部,前額處有兩對鱗片。喙部微呈鉤狀,下顎十分強壯,適宜助于它們粉碎甲殼類或貝類食物。幼龜與亞成體背甲通常為心形,甲殼上方有突起的龍骨,顏色為深灰色或黑色。肯氏龜為雜食偏葷食性龜類,它們喜歡吃螃蟹、海蝦、蝸牛、蛤蜊、貽貝、海魚、海膽、海星、魷魚、水母和藻類水草等海水植物為食。
肯氏龜需要11~35年可達性成熟,雌龜每年4~7月筑巢產(chǎn)卵,產(chǎn)卵多在白天。雌龜每2~3年產(chǎn)卵一次,每次可產(chǎn)下2~3窩,每窩卵間隔14~28天,每窩龜卵數(shù)約50~200枚左右??鲜淆旪斅逊趸?0~70天,平均約55天。孵化個體的性別與溫度息息相關(guān),較高的孵化溫度往往產(chǎn)出更多的雌性??鲜淆斢敺趸史浅5?,新生幼龜破殼而出后,可能需要3~7天才能爬上海灘表面,并多在夜間出現(xiàn),并奮力爬向大海。
平背龜,又稱澳洲平背龜,多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陸架和北部沿海水域,也會出現(xiàn)在海灣、潟湖、河口甚至內(nèi)陸的河道中。它們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小的一種海龜,沒有長途遷徙的習(xí)性。
平背龜,長度76~96厘米,重量70~90公斤。背甲近圓形且扁平,具有一層薄的蠟質(zhì),背甲為欖灰色,邊緣為棕黃色。
平背龜是雜食動物,但以吃肉類食物為主。它們主要在淺水區(qū)捕食,食物包括:珊瑚、海參、蝦、水母及其他無脊椎動物,會偶爾會吃海草,但是占的比例很小。平背龜產(chǎn)卵季季節(jié)從十一月份到轉(zhuǎn)年的一月份,雌性會在沙灘上挖洞筑巢,產(chǎn)卵數(shù)量較其他海龜少,大約只有50枚。孵化溫度低于29℃ 孵化出雄性,高于29℃ 孵化出雌性。剛剛孵化的幼體長度大約6厘米,具備很強的游泳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