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鵬
(云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由于該石拱橋地處交通要道,長期受重車碾壓,為了掌握石拱橋在運營中結構承載能力及橋體內部是否存在裂縫、塌陷等損害,通過運用荷載試驗、地質雷達等一系列綜合檢測手段,全面了解該橋主體結構在荷載作用下的工作狀態(tài)及其使用功能是否符合圖紙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了解內部材料損傷程度及均勻性變化情況,以保證后期營運的可靠性,為該橋后續(xù)的正常使用提供技術依據(jù),也為后期維護及加固提供借鑒。
該石拱橋位于昆明市郊縣,是連接城區(qū)與礦區(qū)的必經(jīng)之路,始建于 1966 年,單孔形式,凈跨度 25 m,矢跨比 1/5,等截面,為亂石翻拱砌筑,花砌橋臺,橋臺基礎均至平整頁巖層,基底堅實,該橋設計荷載為:汽-18 和拖-80。
2.1.1 確定試驗荷載
根據(jù)該石拱橋原設計圖紙和相關規(guī)范[1],以結構控制截面影響線荷載最不利位置進行布載,按內力或位移等效原則加載,本次該石拱橋靜載試驗按內力等效的原則進行加載,使其試驗荷載效率系數(shù)滿足 0.85≤η≤1.05。
本次試驗采用翻斗載重汽車作為加載荷載,整車重(車重+荷重),共 4 輛。該橋共需試驗加載車輛 4 輛,即滿載(見表 1)。
表1 加載汽車一覽表
2.1.2 試驗工況
根據(jù)現(xiàn)場試驗條件,確定本試驗工況共分為兩個(見表 2)。
表2 試驗工況
選擇該橋的荷載最不利位置進行布載,試驗荷載布置如圖 1 所示。
圖1 不同工況加載位置圖
2.1.3 測點布置
根據(jù)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及該橋的受力特點,本試驗主要測點布設如下:拱頂,拱腳處布設撓度觀測點,如圖 2 所示。撓度觀測為跨中、支座截面,用精密水準儀、千分表觀測。裂縫觀測采用裂縫測寬儀進行檢測。
圖2 測點位置圖
2.1.4 試驗工況Ⅰ
工況Ⅰ為中載,因此拱橋受力相對均勻,實際測得控制截面撓度值如表 3、圖 3 所示。
表3 工況Ⅰ位移值
圖3 工況Ⅰ試驗撓度曲線圖
2.1.5 試驗工況Ⅱ
工況Ⅱ為偏載,因此拱橋受力偏移,理論上撓度值1 #、3 # 與 2 #、4 # 讀數(shù)會有相對較大的差值,實際測得控制截面撓度值如表 4、圖 4 所示。
表4 工況Ⅱ位移值
圖4 工況Ⅱ試驗撓度曲線圖
工況Ⅱ下,所加荷載為偏載,從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最大撓度同樣出現(xiàn)在 1# 測點,最大撓度值為 0.007 mm。卸載后拱橋體回彈良好,數(shù)據(jù)正常。
2.2.1 損傷檢測
本次檢測主要查看拱橋橋體、橋面、支座、拱圈有無風化、開裂、滲水、脫落等,經(jīng)過現(xiàn)場勘察結果如下。
1)試驗前:該拱橋橋體、橋面、支座各處無明顯風化、所測裂縫< 0.2 mm,拱圈局部少量風化脫落。
2)試驗時:加載及卸載過程,橋體、橋面、支座、拱圈未發(fā)現(xiàn)可識別的變形,未見新增裂縫及既有裂紋擴展,未聞結構異響。
3)試驗后:該拱橋橋體、橋面、支座、拱圈進行檢查,未發(fā)現(xiàn)變形、新增裂縫及既有裂紋擴展以及其他結構異常狀況。
雖經(jīng)多年使用,該拱橋外觀無明顯損傷,砌筑質量較好,灰縫完整,且并未風化,支座完好無破損,無受力裂縫,拱圈完好無變形,局部有少量風化現(xiàn)象。
2.2.2 砂漿強度檢測
采用砂漿貫入儀對砌筑砂漿強度進行檢測,經(jīng)現(xiàn)場檢測計算后,該拱橋砌筑砂漿強度達到設計值50號砂漿強度等級,滿足設計圖紙要求。
2.2.3 垂直度檢測
根據(jù)現(xiàn)場條件以及拱橋結構特點,垂直度觀測點沿著橋體兩側,均勻對稱布置,經(jīng)觀測,各測點實測傾斜量及傾斜率如表 5 所示。
表5 試驗工況
最大傾斜率 4.8 ‰,經(jīng)現(xiàn)場復查勘驗,判定為施工偏差。
本次檢測所采用的儀器為美國 SIR-3 000 型便攜式探地雷達及其配套的 400 MHz、250 MHz 天線。通過地質雷達探測,了解橋梁結構在長期運營過程中是否存在局部的結構破壞,包括拱橋內部是否產(chǎn)生裂紋、是否積水以及均勻性變化等,以此判斷現(xiàn)階段拱橋結構的隱蔽病害,綜合評價其質量情況。
2.3.1 測線布設
沿平行于橋面向昆明方向均勻布設 5 條測線,3 條400 MHz 頻率測線與 2 條 250 MHz 頻率測線(見圖 5)。
圖5 測線布置圖
2.3.2 雷達圖譜
經(jīng)分析處理后得到 5 條測線的雷達圖譜,沿橋面依次排開(見圖 6)。分析雷達圖譜[2]可知:①在橋身拱上部分填充介質均勻,無明顯塌陷、積水及較大的擠壓縮漲現(xiàn)象。②在測線 2 和測線 3 拱頂局部路面輕微變形。③在橋體拱與橋面接觸部位,局部區(qū)域不飽滿有較明顯的分界面,初步推斷其主要與施工工藝有關。④橋體伸縮縫局部已抵攏。⑤橋體內部未見明顯貫通裂縫。
3.1.1 荷載試驗
根據(jù)試驗結果,對本橋可得出如下結論。
1)本次試驗荷載效率系數(shù)為 0.8~1.05,校驗系數(shù)在正常范圍內。
2)實測撓度偏載增大效應系數(shù)均小于一般規(guī)定值。實測撓度/計算跨徑最大值在 l/1 000 之內,符合規(guī)范[1-3]要求。說明橋拱整體受力性能良好。
圖6 各測線雷達圖譜
3)卸載各測點回彈良好,無殘余變形,說明結構在試驗荷載下處于彈性受力狀態(tài)。
4)在最大試驗荷載作用下加載截面及支座未出現(xiàn)裂縫。
3.1.2 外觀質量檢測
1)試驗前、中、后:橋體、橋面、支座無明顯風化,拱圈局部風化脫落,拱橋裂縫均< 0.2 mm,滿足 JTG/T J21-2011《公路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評定規(guī)程》要求。
2)根據(jù)測試支座砂漿強度達到設計 50 號砂漿強度等級,且砂漿飽滿。
3)經(jīng)觀測,該橋各測點傾斜率均在 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允許范圍內。
3.1.3 雷達探測結論
分析雷達圖譜可知:①在橋身填充介質均勻,無塌陷、積水及較大的擠壓縮漲現(xiàn)象。②拱頂局部路面輕微變形。③橋體伸縮縫局部已抵攏。④橋體內部未見明顯貫通裂縫。
綜上所述:雖然該拱橋經(jīng)長年服役,但其強度、剛度均滿足設計圖紙和國家規(guī)范要求,在試驗荷載作用下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主要指標撓度和裂縫實測值均滿足要求,卸載后回彈良好。橋體內部填充介質均勻,無塌陷、積水及較大的擠壓變形,內部無明顯受力產(chǎn)生的貫通性裂縫,該橋仍可繼續(xù)服役。
1)在今后橋梁運維中,應保持拱橋結構、橋面等養(yǎng)護,減少病害對拱橋使用壽命的影響。
2)加強對拱橋結構及構件的定期檢測,實時掌握其結構受力情況和安全狀況,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損害,及早介入。
3)控制通行車輛的時速、載重等,減少動荷載對橋梁的沖擊影響。
橋梁檢測大多采用動、靜載試驗等單一手段進行,但對于石拱橋來說,其主體內部填充介質對橋體承載和結構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過運用荷載試驗、地質雷達等一系列綜合檢測手段,從外部荷載作用下的承載情況、現(xiàn)階段質量狀況,以及拱橋內部填充介質損傷及均勻性變化情況,更加全面的掌握該橋主體結構的承載能力,橋體病害情況、正常使用功能等對后續(xù)結構安全使用的影響,清晰的指明了后期營運養(yǎng)護的方向和重點,為后期對該橋加固也提供了技術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