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龍湖分校 儲志莉
在教三年級時,筆者特別注重習作教學,目的是保護學生的寫作興趣。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習作,是入門階段,他們在寫作文時,想象力特別豐富,情感特別飽滿,但在組織語言時就出現(xiàn)了短板,很多時候他們腦袋里的奇思妙想不能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在改作文時,我們很難明白學生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這時候,我們也許會因“讀不懂”而給低分。這會大大打擊學生的習作興趣。
為了走進學生的思想世界,弄懂學生想要表達的意思,也為了保護學生的寫作興趣,筆者做過很多嘗試,在習作課前,我會做很多工作,盡可能地做各種預設,有時候甚至會拉來學生單獨跟他聊一聊,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在習作指導環(huán)節(jié),筆者講清楚習作要求和主題后,不會把習作的范圍鎖死,而是會給學生更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鼓勵他們只要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就好。在批改標準上,筆者降低了所謂的“門檻”,嚴格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三年級學生的作文,只要能做到語句通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算是好作文,不一味地追求字數(shù),要舍得給學生高分。然而,理想總是完美的,現(xiàn)實卻是殘酷的,很多時候,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真的很難理解三年級學生的作文內容,尤其是他們有時候在作文中語句不通順,中間缺少過渡,筆者很難把握學生想要表達的真實想法,對這樣的學生作文總是一味地給高分也不可行,必須找到解決之道。于是,筆者開始想各種辦法嘗試去解決問題。筆者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不能很好地理解學生的作文,那么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能否理解同伴的作文呢?筆者嘗試給學生分組,形成共學小組,學生寫好作文,我會要求每一個學生首先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讓自己的作文在表達上做到語句通順,然后把作文發(fā)到各自的共學小組內,小組成員隨機品讀同伴的作文,在第一遍品讀時,如果能讀通語句,明白同伴的作文內容,那么就可以交給教師,如果讀不明白,則可以和同伴交流,了解同伴真實的想法,也可以給同伴提一些修改建議,最后在同伴的作文本上簽上自己的名字,把作文本交還給同伴。拿到修改意見的學生開始修改作文,如果對同伴的修改意見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同伴,然后把語句修改通順,再交給教師批改。在共學小組內,學生同伴之間相互修改提意見,交換彼此的想法,我想這也是一次真實的同伴德育過程。習作教學中開展德育,進而提高小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有一定的作用,學生特別喜歡這一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在意見產生分歧時,我總喜歡悄悄地站在一旁聽他們的交流,在聽的過程中,我會“豁然開朗”,原來學生的想法這么奇妙,很多學生的作文都充滿了奇思妙想,只是在語句表達上出現(xiàn)了一點問題,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往往會更多地關注語句表達是否通順,語言是否豐富,有沒有錯別字,有沒有病句等等。有時候,學生的好作文就是輸在了通順的表達上,借助同伴共學小組,既給了學生機會閱讀同伴的作文,更好地了解同伴的優(yōu)點,取長補短,也讓學生愛上寫作文,不再覺得寫作文是一件枯燥無聊的事情。因為在修改習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讀到很多同伴的作文,可以一起分享很多同伴間有趣的故事,特別有意思。
在批改學生作文的過程中,除了關注學生的作文本身,關注學生作文的語句是否通順,內容表達是否清楚,筆者也特別注重對學生思想情感環(huán)節(jié)的關注,因為學生的作文很多時候都是“我手寫我心”,仔細閱讀學生作文內容,可以很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在評語板塊,筆者會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上的溝通,筆者認為,評語板塊是一個很好的與學生進行“無聲溝通”的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對學生進行一對一德育的小天地。有一次,筆者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學生的作文中充滿了的委屈,大概事情是男孩子小便時不小心把褲子弄濕了,感覺特別難受,于是告訴爸爸他想洗澡,爸爸特別不理解兒子這么晚了為什么還要洗澡,而且天氣很冷,擔心兒子會著涼,于是拒絕了兒子洗澡的要求。這個男孩子覺得特別委屈,但是他并沒有將洗澡的真正原因告訴爸爸,反而用文字的形式寫進了作文里,告訴了筆者。筆者感覺到學生對我的信任,同時也讀出他內心的委屈依舊存在,于是,筆者在作文評語板塊給予了及時疏導。這里就是與學生一對一交流最好的德育小天地,作文中的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德育微滲透正熏陶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提升著學生的品格,促進著學生健康幸福地成長!學生用作文的形式向筆者吐露心事和心中的疑惑,筆者也用文字的形式給學生解惑,對學生遇到的困難明確地表示理解和共情。筆者在這篇作文的評語里語重心長地寫了一大段,告訴男孩兒遇到事情要大膽地說出來,男孩子的秘密可以告訴爸爸,相信爸爸一定有力量幫他解決困難……
如今,作文成了筆者和學生最美的期待,也成了我們師生德育的一片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