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紫砂壺藝術在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品當中堪稱獨樹一幟,它不僅對中國制陶工藝多有傳承與發(fā)展,也是其他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技術、藝術形式乃至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紫砂壺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關系到民族審美、文化及精神的延續(xù)。在強大的包容性與極強的承載力之上,紫砂壺還特有一份“親和力”,強大的實用功能使紫砂壺能夠在不失高雅與高貴的基礎上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有了穩(wěn)定和廣闊的傳播空間,這是相當一大部分傳統(tǒng)藝術品所無法企及的,在深厚的傳統(tǒng)與民間土壤培育下,紫砂壺藝術在新時代依然活力充沛。本文所聚焦的這件“雙圈”就是一件能很好地說明紫砂壺藝術特點與價值的作品,我們將在分析其藝術特征的過程中具體感受紫砂壺藝術的魅力。
對于泥料的選擇是制壺的出發(fā)點,泥料決定著作品的色彩、質感以及價格價值。紫砂泥是十分珍稀的泥料,基本分布在中國江蘇宜興地區(qū),紫砂壺故稱“宜興紫砂”。珍稀不代表單一,紫砂泥的種類還是比較豐富的,“雙圈”所采用的就是十分珍貴的“大紅袍”制成。
此壺通體紅潤飽滿,顏色極正,泥料的光澤度最引人注目,在壺表面形成水光瀲滟的質感,在波光粼粼中可見泥料細致的紋路,有來自自然與泥土的氣息??傮w上看,此壺將大紅袍這種泥料的特征表現(xiàn)得完整且完美,作品富于華美高貴的氣息,又充滿喜氣洋洋,吉祥如意的美感,準確闡釋了紫砂壺貫通高雅與民間的特征,除此之外,大紅袍泥料成型較難,這無疑增加了作品的工藝水準,每一件用大紅袍制成的壺都是極難的精品,收藏價值較高。
此壺的基本造型來自北宋宮廷御用花瓶,體現(xiàn)了紫砂壺藝術對其他藝術造型的借鑒與融合。壺身為弧度適中的橢圓形,有雍容華貴之美又不會過于古拙,較一般紫砂壺突出的高度使作品較為挺拔,壺頸部與壺底部相互對稱,使壺身輪廓線條具有整齊對稱的變化美感,有利于突出壺身的圓潤飽滿。壺蓋為草帽形狀,與壺頸部銜接時邊緣線條突出立體,作品各結構中間的特點就更加分明了。壺的整體造型有北宋宮廷的華貴端莊之美,尤其是與大紅袍泥料結合,更顯奢華大氣。這一造型中也包含著紫砂壺線條結構的諸多特點,比如線條運行與節(jié)奏變化的平穩(wěn)過渡,比如作品上下、左右之間的對稱,這都是保證作品穩(wěn)定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工藝要求,在對北宋宮廷花瓶元素與紫砂壺藝術創(chuàng)作基本理念的融會貫通中實現(xiàn)古典美。
作品另一個重要的特征,也是作品的主題,就是“雙圈”,這或許也是紫砂壺藝術中最富音律美的一種造型設計。首先我們先看壺的各個組成部分,它的壺嘴、把手及壺鈕造型均比較傳統(tǒng)且結構清晰。壺嘴采用直線運行,把手與壺鈕根據作品結構及使用需要分別形成兩個圓環(huán),這也可以看作是壺中的第一處關于“雙圈”的表現(xiàn)。在壺鈕與把手上分別套著一個小圓圈,這是表現(xiàn)“雙圈”主題的主要部分。兩個小圓環(huán)靈活地套在壺鈕與把手上,在使用此壺時,它們便會隨壺而動,與壺體碰撞發(fā)出清脆響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音律美。在制作上,雙圈看似非常簡單,實際上頗為講究工藝細致,既要與壺鈕、把手精準結合,又不能在燒制后發(fā)生粘連,需要手工藝人精準的控制才能達到,才能表現(xiàn)出雙圈的獨特效果。
作品整體那種古典大氣的風格十分強烈,其中又包含著雙圈所帶來的活潑氣息,象征紫砂壺藝術以傳統(tǒng)為根基,以創(chuàng)新為發(fā)展動力的時代特點。在壺身上可見一些墨色的陶刻紋樣裝飾,在壺面上由右上至左下延伸,入枝干正在生長,象征紫砂壺藝術潛在的生機。陶刻紋樣與泥料融合極好,保證了泥料整體效果的呈現(xiàn)。
“雙圈”這件作品以傳統(tǒng)為藝術根基,手工藝人對泥料、造型及雙圈裝飾等的選擇皆來自中國古典文化、藝術的積淀,各種元素的完美融合恰恰說明了傳統(tǒng)文化與紫砂壺藝術發(fā)展中的穩(wěn)定性。無論是北宋的御用宮廷花瓶,還是誕生于明代的紫砂壺藝術,其中都透露出中國古典藝術對平衡、端莊與大方美感的認同?!半p圈”制作工藝精良,處處彰顯細致又不顯過于雕琢,使大紅袍泥料的美感得到了完美表現(xiàn)。獨特的雙圈設計在作品中賦予了作品深厚又活潑的旋律,這旋律來自紫砂壺藝術五百年的歷史,來自手工藝人們對紫砂壺藝術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孜孜不倦的追求。
結語:中國人以成雙成對為美,“雙圈”這件作品在這一點上是能夠反映出中國人的審美觀念的。本文對“雙圈”的泥料、造型及氣質均進行說明,在揭示其中的古典元素基礎上,以現(xiàn)代眼光透視,理解這一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紫砂壺藝術發(fā)展的潛力?!半p圈”體現(xiàn)了紫砂壺藝術富有包容性與創(chuàng)造力的一面,這是中國紫砂壺藝術能夠歷經百年而不衰的重要精神之所在,也是未來紫砂壺藝術發(fā)展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