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宏 向紅艷 唐娟 李江
[摘 要] 本文在對湖南省懷化市鄉(xiāng)土樹種——黧蒴栲生物學特性和林木長發(fā)育規(guī)律進行觀測研究的基礎上,對該樹種的人工引種栽培技術進行系統(tǒng)研究,探索和總結黧蒴栲引種栽培管理的一整套技術措施,旨在為該樹種大面積營林生產提供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 黧蒴栲;鄉(xiāng)土樹種;引種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6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6-81-2
黧蒴栲[Castanopsis fissa(champ. ex Benth)Rehd. et wils],為殼斗科栲屬常綠喬木,常為次生林的先鋒樹種之一,在我國南方各地廣泛分布,多散生或呈小片純林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下的常綠闊葉林中,也有部分地區(qū)分布于海拔1 000 m以上[1]。黧蒴栲在湖南省懷化全市均有分布,是懷化市的一種優(yōu)良鄉(xiāng)土樹種。
1 項目概況
本項目于1985年開始實施,當年11月于天然林中采種進行育苗試驗,1986—1988年連續(xù)3 a采種進行育苗試驗;1987年春季進行栽培試驗,共造林5.3 hm2。苗期和造林后對林木進行連續(xù)跟蹤觀測,并根據(jù)其生長發(fā)育特點,采取相應技術措施促進苗木和人工林生長。同時,對項目資料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研究和分析,并進行補充調查,根據(jù)試驗結果并參考野生林分調查資料,以實用和便于推廣應用為原則,歸納和總結從采種育苗到造林及撫育管理直至采伐的全套技術措施。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及試驗地概況
供試種子采自懷化市通道縣木腳鄉(xiāng)溪上村黧蒴栲天然林,1985年11月采種20.5 kg,1986—1988年連續(xù)3 a采種180.0 kg。試驗地位于懷化市鶴城區(qū)城北近郊懷化市林科所境內,地理位置東經109°53′~109°57′北緯27°34′~27°36′,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3.4~17.0 ℃,日照時間1 400 h,無霜期292 d,年降水量1 300~1 700 mm,相對濕度82%。該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適宜多種林木生長。
2.1.1 育苗試驗地。育苗試驗地位于林科所倒沖灣苗圃地,海拔324 m,土地為板頁巖發(fā)育的山地紅黃壤,肥力中等,排水良好,坡向東南,地勢開闊,陽光充足。
2.1.2 栽培試驗地。試驗地面積5.3 hm2,分為2塊。一塊位于林科所祠堂坳,西北坡向,坡度17°~22°,面積1.7 hm2,成土母巖為紫色砂巖,海拔360~400 m,土壤疏松,土層厚23~70 cm,肥力一般,個別地段土層瘠薄;另一塊位于倒沖灣,東南坡向,坡度10°~20°,面積3.6 hm2,成土母巖為板頁巖,海拔330~380 m,土海疏松,土層厚50~90 cm,肥力中等。兩塊試驗地試驗前均為灌叢地,分布有白櫟、麻櫟、胡枝子、白桎木、映山紅及白芒等。栽培試驗于1987年春開始,其中祠堂坳試驗地于1987年春造林,倒沖灣試驗地于1988年春造林。
2.2 試驗方法
2.2.1 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觀察。通過在黧蒴栲人工林中設立固定樣地,同時結合天然林調查,觀察和測定該樹種的形態(tài)特征、經濟性狀、生長量等,掌握該樹種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和特點,為研究和制訂人工栽培技術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
2.2.2 苗木繁育技術。通過對黧蒴栲采種、種子貯藏、播種時間、播種方法、播種量及苗期管理等技術要素的研究,掌握該樹種的苗木生長規(guī)律和繁育技術要點,為人工栽培打好種苗基礎。
2.2.3 栽培技術措施。根據(jù)黧蒴栲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研究和制訂適宜的培育管理措施,包括造林地立地條件選欄、栽植密度、林分撫育培管、病蟲害防治以及成林采伐期的購定等,從而促進人工林速生豐產。
3 結果及分析
3.1 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觀察
3.1.1 黧蒴栲形態(tài)特征及生物學特性。通過對人工林及天然林的調查和觀察,黧蒴栲具備下述形態(tài)特征及生物學特性。常綠大喬木,天然林木最高可達近40 m,胸徑近70 cm,樹干通直,樹皮厚3~5 mm,暗灰色,縱裂,幼枝具棱,被脫落性紅褐色粉狀鱗片。葉互生,薄革質,長橢圓形至倒披針狀長橢圓形,長7~46 cm,一般24 cm左右,寬4~17 cm,一般寬12 cm左右,先端短尖或園鈍,基部楔形,葉緣具鈍鋸或波狀齒,無毛,下面被紅褐色鱗片,側脈8~22對,葉柄長1.5~3 cm。雄花序直立,單性,雌花1朵生于總苞內。殼斗卵球形,全包堅果或包堅果2/3,不規(guī)則開裂,外被褐色鱗片,苞片瘤狀,堅果單生,圓錐形?;ㄆ?月,果11月上中旬成熟,千粒重1 200~1 300 g,1 kg種子770~830粒。人工林培育10 a左右開始結果,12 a進入盛果期。陽性樹種,喜光不耐陰,在郁閉度不大的萌生林中生長旺盛,天然下種更新良好;在密生的復層林中生長緩慢,長勢差;喜濕熱氣候,耐寒性較強,較耐水濕;根系發(fā)達,枝繁葉茂,抗風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坡度陡峻土壤瘠薄地及紫色土上也能生長良好。
3.1.2 黧蒴栲幼苗生長特點。試驗表明,黧蒴栲幼苗在生長過程中表現(xiàn)出4個特點:第一,播種后發(fā)芽較遲,從播種到開始發(fā)芽出土要50 d左右;第二,發(fā)芽不整齊,從開始發(fā)芽到發(fā)芽終止時間可延續(xù)60 d左右;第三,苗木生長以6—7月和9月為速生期,其中6月和9月為生長最快時期;第四,幼苗分化現(xiàn)象嚴重,一年生苗高15~70 cm不等,苗高平均值約40 cm,平均地徑粗0.53 cm左右。
3.2 造林技術
3.2.1 采種及種子貯藏。每年11月上中旬當堅果種皮帶紅褐色時即可采集。貯藏前先將種子置于60~65 ℃的溫水中浸泡一兩個小時(浸泡過程中不必保溫),去掉空粒和不飽滿的種子,浸死害蟲,再攤于通風處晾干表皮水分。貯藏方法以室內濕沙混藏效果好且簡便易行,需要注意的是,黧蒴栲種子不宜干藏,干藏種子不能發(fā)芽。
3.2.2 育苗。黧蒴栲幼苗喜濕耐陰,宜選擇交通方便、較為庇蔭、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壤疏松肥沃及排水良好的地塊建立苗圃。播種前用濕沙貯藏催芽,以春播為主,早春2月即可下種,最遲不超過3月底,點播和條播均可,每667 m2播種量40 kg左右。播后覆細土,圃面再蓋一層薄草(以不見泥土為度)。苗期管理主要內容是防止鼠害、除雜草、施肥、抗旱等。
3.2.3 造林栽植。①造林地選擇。黧蒴栲適應性強,耐瘠薄,在酸性、微酸性、中性土壤和紫色土上均能生長,但以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值5.5~7.5,土層厚度50 m以上,坡度25°以下的造林地最為合適。黧蒴栲因枝葉濃密、葉片大、枝干脆嫩等,易產生雪壓危害,應盡量避免在海拔800 m以上山地或冬季迎風坡面造林。②整地。宜采用帶狀整地,即根據(jù)造林株行距開挖1.0~1.5 m寬的等高環(huán)山栽植帶,帶內全墾,清除雜草、根蔸、石塊等雜物,再定點挖0.5 m×0.5 m×0.5 m的栽植穴,將帶內表層肥土填入穴內,如有條件施放有機肥或磷肥效果更好。栽植帶之間保留1 m以上的生土帶作水土保持隔離帶,并清除雜灌。造林第2年后,根據(jù)林木生長情況逐步墾挖隔離帶。如此可大幅度減輕因一次性全墾整地帶來的水土流失問題。③栽植。以庭院和城鎮(zhèn)綠化美化為目的的園林造林,要求冠幅大而不求干形通直,采用4 m×4 m的株行距為宜,且不需早期密植;以綠化土層瘠薄荒山為目的的造林,力求盡快覆蓋裸地,因此需加密栽植,以2 m×2 m的株行距為宜。造林宜選用苗高40 cm、地徑0.5 cm以上的兩年生經過移栽的粗壯苗木。起苗時應將葉片全部摘除,栽植時間1—3月均可,最好選擇陰天、雨后初晴或毛毛雨天氣植苗。栽植時做到“穴大根舒、深栽壓實、苗木端正”栽植時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的原則。需要注意的是,要確保根系舒展,不窩根,苗正,深淺適當,不積水。
3.2.4 幼林撫育。①松土除草。造林后前3 a每年要進行2次松土除草,第1次在5—6月雜草生長旺盛時進行,用鋤深挖約15 cm,將雜草埋入土中;第2次在10月雜草尚未結籽時進行,鋤挖10 cm淺撫。為節(jié)省勞力和生產成本,可采用栽植穴內及樹冠周邊松土除草,其余林地結合刀砍除草。如造林時采用隔離帶整地,則應在當年冬季或第2年冬季一次或分次將隔離帶墾挖,清除雜灌根蔸和石塊等雜物,為林木擴大生長打好基礎。②幼林刀撫。造林3 a后林木高度在1.5 m以上,冠幅已開始形成,此時一般雜草不會再對林分生長構成大的威脅,撫育方式可由松土除草為主改為刀撫。刀撫每年一兩次,刀撫2次的撫育時間與松土除草撫育時間相同,刀撫第一次撫育時間宜在6—7月,第2次宜在10月。
3.2.5 中成林管理。林分進入中成林階段后,林地開始郁閉,雜灌很少或基本消失,此時林分管理的重點主要是修枝、除萌、撫育性間伐等工作,應根據(jù)林地條件和樹木長勢及郁閉度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措施。
3.2.6 補植。由于不良自然條件、樹種自身原因或其他破壞因素,常常有林木出現(xiàn)缺株現(xiàn)象,此時需及時進行補植,補植工作應在當年或第2年春季進行。補植苗木的年齡應與補植林分的年齡相同,用移栽苗,并按照原來的造林密度、株行距進行補植。
3.2.7 病蟲害防治。據(jù)多年觀察,黧蒴栲對病蟲害有很強的抵抗力,病蟲害較少出現(xiàn),即使發(fā)生往往也難以構成大面積危害。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主要蟲害有3種,即白蟻、栗實象甲和天牛等,可根據(jù)蟲害發(fā)生發(fā)生情況針對性采取措施。
3.2.8 林木其他保護措施。主要做好防火、防鳥獸害、防雪壓、冰凍、霜害及防人畜破壞等工作。
4 結語
黧蒴栲是一種優(yōu)良鄉(xiāng)土闊葉樹種,具有速生豐產、適應性強、抗病蟲害、木材用途廣泛、樹冠常綠和樹形美觀等特點。其既是培育闊葉樹豐產商品林的理想樹種,又是用于造林難成活地特別是紫色土的綠化以及城鎮(zhèn)園林的優(yōu)選樹木。本項目研究成果為黧蒴栲的廣泛開發(fā)利用奠定了基礎,為我國南方林業(yè)生產結構調整增添了優(yōu)良種源。
參考文獻
[1]劉克旺.通道侗族自治縣珍貴樹種[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