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走了以后》是我第一次嘗試小說創(chuàng)作,但在動筆之前已經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小說在處理故事性并不算強的非宏大題材方面應當如何入手?老實說,故事性對于讀者來說一直擁有永不衰竭的魅力,但我思量再三,還是想嘗試以非故事性的寫作方向做一次努力。
就是抱著這樣的目的,我寫下了《張順走了以后》。這篇小說講述了大學生張順在暑假打工期間在串串店所遇的種種。令人暖心的左美美給他專門炒了一碗剩下的莜面,卻被眾人閑話,甚至因此引出一次吵架。而張順看著左美美吃虧,心里感動但卻沒有上去幫忙,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他明哲保身或者說軟弱的一面。但我們在讀完小說之后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他的明哲保身或者說軟弱的好的結果———他依舊被趙店長盡可能地使用,被王姨、郝金秀等背地里告狀甚至誹謗。除左美美之外,他還有形影不離的伙伴李旭,兩個人互相鼓勵,卻也暴露著串串店的真相———來自領導的剝削和服務員之間的互相傾軋。另外,康姨作為張順的搭伴,也給了他溫暖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張順繼續(xù)留下來的勇氣。生活并非全是好的,當然也并非全然為壞。
串串店除了上、下兩層還有一個負一層,一層是服務區(qū),也是顧客消費用餐的地方;二層是新裝修還未開放的待用區(qū);負一層與一層一樣紅火熱鬧,但礙于張順的視角,無法展開對負一層具體人事的更為細致的敘述。其實,那些秘密作為隱蔽的閑談早已把負一層暴露的種種揭示于眾這才有了劉師傅晚歸與潑辣的寧姨在配料房撞見的一幕———暴露了火鍋湯底油料重復使用的這個不算秘密的秘密。在負一層也有小人物的傾軋———他們來自共同的被剝削階層卻不團結,甚至還相互損害、告發(fā)。
張順作為一個學生初入社會,來自象牙塔的理想主義必然要遭受打擊,以至于他急著要離開。他對底層勞動者既有切身的關注和同情,也有對傾軋、壓榨的無奈和不滿。整篇小說讀來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在形象的塑造上尚還處于入門階段。小段沖突描寫也不盡如人意,但有一點是我敢自我肯定的———敘述的真實,當然,小說全然不是經歷的簡單摹寫。
作者簡介:趙志凱,男,1997年生于朔州,山西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作品散見于《詩潮》《藝術廣場》《汾河》《巢詩刊》《傳奇故事》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