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靜脈配置中心,河南省洛陽市 471000
脛腓骨骨折在臨床骨科屬于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其治療方法多樣,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為避免對骨膜造成損傷,引發(fā)骨折處血液循環(huán)受阻,內固定治療的應用逐漸減少[1]。脛腓骨骨折發(fā)生后容易導致肢體腫脹的發(fā)生,當腫脹較為嚴重時,可能導致張力水泡、感染、軟組織壞死、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甚至可能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或截肢。因此為改善疾病預后,就需要對脛腓骨骨折所致肢體腫脹進行有效治療,保障疾病順利康復[2]。七葉皂苷鈉是臨床常用消炎、血液循環(huán)改善藥物,能有效緩解一氧化碳所引發(fā)的腦水腫,同時也可對創(chuàng)傷、手術導致的腫脹進行有效治療[3]。丹紅注射液可發(fā)揮活血化瘀、通脈舒絡的作用,其在組織腫脹中的應用效果正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有資料報道稱,在骨折創(chuàng)傷所致肢體腫脹治療中,中醫(yī)用藥具備較好的效果[4]。本文就選取脛腓骨骨折肢體腫脹患者60例,探討七葉皂苷鈉與丹紅注射液用于治療脛腓骨骨折肢體腫脹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脛腓骨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18~58歲,平均年齡(35.2±4.6)歲,受傷至入院時間為3h~4d,平均時間(16.3±3.5)h,腫脹值(髕骨下緣15cm患肢與健肢周徑差值)2.4~9.0cm,平均腫脹值(5.2±0.6)cm;研究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4.8±4.3)歲,受傷至入院時間為3h~4d,平均時間(16.7±3.2)h,腫脹值2.5~9.3cm,平均腫脹值(5.4±0.5)cm。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脛腓骨骨折經臨床影像學檢查確診;單側骨折;未合并其他損傷;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肝、腎功能明顯異常;精神障礙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免疫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將患肢抬高15°~25°,從而使靜脈血液回流得到促進,并保持患肢制動,從而使出血得以減少;為患者采用鎮(zhèn)痛藥物常規(guī)應用,對患肢采用冰袋進行冷敷,2次/d,20min/次;指導患者對患肢開展踝趾關節(jié)背伸跖屈訓練,2次/d,200下/次。對照組采用七葉皂苷鈉(上海林鑫制藥,國藥準字:H20053625)10mg融入250ml 10%葡萄糖注射液中進行靜脈滴注,1次/d,共治療10d。觀察組采用七葉皂苷鈉聯合丹紅注射液(吉林美侖制藥,國藥準字:H20083653)進行治療,七葉皂苷鈉的用法用量同對照組,丹紅注射液40ml融入至100ml生理鹽水中進行靜脈滴注,1次/d,共治療10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治療2d、治療4d、治療7d的腫脹值;觀察兩組腫脹消失時間(腫脹值<1.0cm)和住院時間。
2.1 兩組治療前后腫脹值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4d和7d的腫脹值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腫脹值比較
2.2 兩組腫脹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肢體腫脹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腫脹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脛腓骨骨折的發(fā)生,骨髓、骨膜與周圍軟組織受到損傷,血管破裂引發(fā)出血,從而使血液在骨折部位發(fā)生聚集;靜脈及淋巴管發(fā)生淤滯,從而導致體液回流出現障礙,血管內液發(fā)生外滲,組織間隙被填滿,從而導致肢體發(fā)生水腫,在腫脹發(fā)生的過程中,水腫以及組織血腫為主要病理環(huán)節(jié)[5]。為改善疾病預后,就需要將肢體腫脹進行有效消除,使血液滲出得以減少,釋放壞死物質,將局部組織修復時間縮短,促使肢體功能得到恢復。
七葉皂苷鈉是由中藥娑羅子果實中提取的三萜皂苷的鈉鹽,其主要成分為多酯鍵三萜皂苷,可發(fā)揮有效的抗?jié)B出、微循環(huán)改善、消除水腫以及增加靜脈張力的作用,該藥物發(fā)揮作用的藥理作用機制為:依靠使機體身上腺皮質類固醇化合物分泌增加,由此達到類激素所具備的抗炎功效,在藥物成分進入機體后,能夠有效提高血AcTH以及氫化可的松水平;可使前列腺素PGF2a的分泌得到促進,并且可對前列腺素PGF1、5-羥色胺以及緩激肽等所導致的毛細血管、淋巴管通透性提升進行拮抗;可使機體淋巴回流得到促進,從而使水腫液膠體滲透壓得以降低,達到消除水腫的功效。但其對組織間隙血腫無明顯改善作用[6]。
丹紅注射液為中藥制劑,為丹參與紅花的提取物混合制劑,藥物成分主要為丹參酮、丹參酚酸、丹參酸、紅花酚苷、紅花紅色素等,丹參可發(fā)揮微血管口徑擴張功效,從而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度,并使機體血液紅細胞變形能力提升,使微循環(huán)能力得以改善。同時可使氧自由基被清除,使抗脂質過氧化損傷得以減輕,對鈣離子內流進行拮抗,從而使ATP酶活性得到改善。紅花可發(fā)揮祛淤止痛、活血通絡的作用,紅花提取物可使血小板聚集得到明顯抑制,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內源性凝血系統的激活,從而使血管內皮得到保護,使血管再生速度加快,抵抗血液凝集[7]。七葉皂苷鈉與丹紅注射液聯合應用可使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得到促進,由此使骨折端組織的微循環(huán)得以改善,在骨折早期修復的期間達到消腫、鎮(zhèn)痛的目的。特別是可對出血導致的肢體水腫可發(fā)揮顯著治療功效,使血腫吸收速度加快,減輕血腫周圍出現的水腫情況,使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促使側支循環(huán)建立,由此使脛腓骨骨折血腫周圍的缺血預神經功能恢復得到促進[8]。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4d和7d的腫脹值小于對照組,肢體腫脹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七葉皂苷鈉與丹紅注射液聯合應用可有效治療脛腓骨骨折肢體腫脹,分析其緣由,主要是由于七葉皂苷鈉可抑制毛細血管與淋巴管通透性,抗?jié)B出,使組織水腫得以消除,而丹紅注射液可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將血凝塊進行清除,二者聯合起效可達到使肢體腫脹得以消除的作用。
綜上所述,七葉皂苷鈉聯合丹紅注射液可促進脛腓骨骨折肢體腫脹消失,從而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效果優(yōu)于單純應用七葉皂苷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