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保 孫志有
吳忠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部,全市總面積為2.07萬平方公里,轄二區(qū)一市二縣(利通區(qū)、紅寺堡區(qū)、青銅峽市、同心縣、鹽池縣),總人口是137.7萬人,其中回族70.7萬人,占總人口的51.35%,是中國回族主要聚居區(qū)之一,是著名的“回族之鄉(xiāng)”。 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市延研會在市委的領導和自治區(qū)延研會、市委組織部、老干部局的具體指導下,在學習、宣傳、研究和傳承延安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次召開理論研討會、座談會,在《吳忠日報》辦專版,結合重大紀念活動開展延安精神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qū)、進企業(yè)、進機關、進軍營“六進”活動,使延安精神深入人心,激發(fā)了回漢人民團結奮進的昂揚斗志,為建設開放、富裕、和諧、智慧、美麗新吳忠,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主要做法
(一)抓好理論學習,深刻領會延安精神的精神實質
我市研究會自始至終都把學習放在首位,認真學習黨的理論,特別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及黨和國家?guī)状I導人對延安精神的論述,加深了對延安精神的理解。從而使廣大會員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確保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樹立責任意識,大局意識、服務意識,為理論研究和弘揚延安精神奠定良好基礎。研究會自成立以來共收到學習體會、紀念文章、調研報告,各種論文486篇,詩詞歌曲30多首,顯現了延安精神在新形勢下的強大生命力。
(二)抓好理論研討,大力弘揚延安精神
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開展理論研討。先后舉辦《紀念鹽池解放70周年理論研討會》《弘揚延安精神推進吳忠跨越式發(fā)展理論研討會》《弘揚延安精神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理論研討會》《延安整風運動與加強黨的建設理論研討會》《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理論研討會》。特別是《寧夏五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吳忠年會》的成功舉辦,受到了自治區(qū)延安精神研究會和與會同志的廣泛贊譽和充分肯定。通過實地參觀鹽池、延安革命老區(qū),開展理論研討,請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會辦公室主任、教授郝鳳年同志作弘揚延安精神的輔導報告,大家深受啟發(fā),很受鼓舞。參加中延會、西安、云南、河南及西北五省區(qū)召開的研討會,提交論文60余篇,獲獎37篇,其中一等獎就有9篇。參加自治區(qū)延安精神研究會召開的研討會,每次我會提交的論文在質量數量上都名列五市之首,5次榮獲自治區(qū)延安精神研討會優(yōu)秀組織獎。通過參加這些學術交流活動,增長了見識,拓展了視野,學習了兄弟省市的寶貴經驗,同時也展示了我們的研究成果。市延研會會長劉占保同志撰寫的《弘揚延安精神,實現民族復興》的理論文章被《中國思想政治工作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全書》(下卷)刊用,并在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委員會機關刊物《共產黨人》雜志2017年第2期上發(fā)表;原副會長兼秘書長宋保會同志,盡職盡責,無私奉獻,個人撰寫論文80余篇,有2篇論文被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論文選編錄入,5次在區(qū)內外理論研討會上作交流發(fā)言,去年初,他將所寫的優(yōu)秀論文40余篇30余萬字匯集成書《延水長流》,由陽光出版社正式出版;副會長兼宣傳部部長范二水同志,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他經常深入社區(qū)、學校、軍營作宣講報告130多場次,撰寫的論文、詩詞、歌曲、回憶錄,創(chuàng)我會發(fā)表文章之首; 副會長兼理論研究部部長劉琦與他人合編的《陜甘寧邊區(qū)與延安精神》一書,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時出版發(fā)行;會員黎錦寶撰寫紅軍西征紀實《鐵血歲月》,作為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的獻禮出版發(fā)行;會員張樹彬與其兄張樹林合著反映紅軍西征的長篇紀實文學《紅旗漫卷西風》和反映老區(qū)鹽池縣紅色革命史的《紅色記憶——走進革命老區(qū)鹽池》兩部革命史書,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副會長楊森翔撰著研究地方歷史文化的著作《城市記憶》《思與在》兩部鴻篇巨制出版,發(fā)行了《歷代詩詞詠吳忠》《吳忠與靈州》《吳忠溯源》《太陽山春秋》《紅寺堡歷史文化研究文集》《鹽池歷史文化探微》等多部書籍; 研究會理事武裕民撰著出版長篇民族歷史小說《回商》等書籍;副會長兼辦公室主任孫志有同志撰寫的《三結合教育是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有效形式》在全國“為了下一代”征文活動中,被評為一等獎,《弘揚延安精神,加強作風建設》和《弘揚延安精神重在基層組織建設》調研報告在《中華魂》雜志上發(fā)表。眾多會員撰寫出版了多部有價值的書籍。特別是2018年市延研會編印的《寶塔星光曜吳忠》書稿的公開發(fā)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為吳忠建設與發(fā)展增添了新的光輝。
(三)開展“六進”活動,認真踐行延安精神
我會于2007年組建講師團,落實延安精神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qū)、進農村、進企業(yè)、進軍營的“六進”活動,用身邊的英雄模范和先進人物的事跡,感染人、教育人、傳播正能量。講師團組建以來,先后就弘揚延安精神,宣傳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群眾路線、八項規(guī)定、反四風,紀念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為內容進行宣講。研究會組織講師團成員集中學習培訓,掌握精神實質,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認真?zhèn)湔n寫出講課提綱,根據不同對象,采用不同的宣講方式進行宣講。先后在市機關、各縣(市區(qū))、學校、社區(qū)宣講225場次,聽眾達6.25萬人。
(四) 開展黨的民族政策宣傳教育,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原則
市延研會和市文明辦聯手,在公園、社區(qū)建立了40個宣傳欄,展示全國、全區(qū)和本市回族先進人物的肖像及其模范事跡,并組織青少年到宣傳欄前聽“五老”的宣講,接受具體生動的民族團結和道德品質教育。每年清明節(jié),組織青少年祭掃澇河橋烈士陵園,追思先賢,繼承遺志,組織回漢青少年參觀回族風俗博物館,讓漢族青年了解回民風俗習慣,讓回族青少年了解漢族人民在建設和諧吳忠的貢獻,使回漢青少年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大團結思想,增強回漢人民一家親誰也離不開誰的意識。
二、經驗體會
多年的工作實踐,使我們對各縣(市、區(qū))延安精神研究會的組織建設及創(chuàng)新工作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特別是對新時代少數民族地區(qū)延研會如何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體會。
啟示之一:健全組織,完善制度,是弘揚延安精神的有力保障。做好延安精神研究工作,離不開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工作骨干這個基礎。通過調研,各縣(市、區(qū))都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會,組織機構健全,有工作場地,有經費保障,發(fā)展會員較多。一批受黨多年培養(yǎng)、對黨感情很深的離退休老領導,一批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專業(yè)技術人員,還有一些當地英模、社會賢達和知名人士自愿加盟,構成了各縣(市、區(qū))延安精神研究會的骨干和精英。各縣(市、區(qū))延安精神研究會都建立了學習、會議、獎勵、財務、辦公會議等切合實際的工作制度,為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組織和制度保障。各縣(市、區(qū))都能充分利用黨校、關工委等組織,有效整合資源,使人、財、物充分發(fā)揮作用,達到整體優(yōu)化的效果。
啟示之二:紅色教育,鑄魂育人是弘揚延安精神的根本任務。學習傳承延安精神離不開常態(tài)化的宣傳教育和主題活動這個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蓖ㄟ^調研,近幾年來各縣(市、區(qū))延安精神研究會每年結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毛澤東等革命先輩誕辰紀念日、延安精神進社區(qū)、進學校、進企業(yè)、進農村、進軍營、進機關“六進”等活動,突出一個主題,廣泛開展了各具特色的紅色教育,使延安精神得到極大地宣傳和弘揚,特別是教育廣大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鹽池縣、同心縣、青銅峽市在黨的群眾路線學習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活動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紅色教育資源以身邊的人和事教育人、鼓舞人,廣大黨員干部很歡迎,教育效果很明顯。
啟示之三:理論研討,學習交流,是弘揚延安精神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各縣(市、區(qū))通過加強理論研究,撰寫了一批高質量的理論文章,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使延安精神綻放光彩。每年市研究會從各縣(市、區(qū))征集到高質量的理論文章50多篇。各縣(市、區(qū))自己征集到的理論文章每年達到百余篇。2016年市延安精神研究會舉辦的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理論研討會,組織對優(yōu)秀理論文章進行了交流,并編輯出版《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理論研究論文集》,由寧夏黃河傳媒集團陽光出版公開發(fā)行。通過經常性的開展理論研討、學習交流來增進共識,教育人們不忘歷史,不忘黨的優(yōu)良傳統,將延安精神融入經濟社會建設中,為助推“五大發(fā)展理念”、“四個寧夏”、“五個吳忠”傳播正能量。
啟示之四:立足實際,開展調研,是弘揚延安精神的牢固基礎。弘揚延安精神,離不開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近年來,各縣(市、區(qū))普遍開展了靈活多樣的研究活動,組織會員分赴延安、井岡山、西柏坡等革命老區(qū)參觀學習,認真挖掘紅色元素,用紅色思想武裝頭腦,圍繞“十三五規(guī)劃”、“兩學一做”、“五大發(fā)展理念”、“四個寧夏”、“五個吳忠”等中央大政方針和地方的中心工作,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深刻領會延安精神的精髓,為延安精神研究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縣(市、區(qū))充分利用我市鹽池、同心豐富的紅色資源,不斷賦予延安精神以新的內容,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
三、存在問題
一是對延安精神的宣傳和認識還不夠。社會上很多青少年對延安精神的認識不深刻,對延安精神的豐富內涵不了解,認為現在已經進入了21世紀,延安精神是過去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現在是否能跟上時代的發(fā)展,是否還管用,是否有學習、宣傳、研究、傳承的必要和價值等模糊認識。
二是各縣(市、區(qū))都成立了延研會組織,但會長大都由常委、組織部長兼任,工作人員都由在職干部兼任,由于其本職工作繁忙,精力分散,對研究會的工作兼顧不夠。
三是開展延安精神學術研究需要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從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活動開展、項目研究等各個方面都需要領導支持和一定的經費保障。從目前各縣(市、區(qū))延研會來看,列入財政預算的經費較少,影響了工作的深入開展,致使各縣(市、區(qū))活動不夠經常,也缺乏特色,對會員的積極性調動不夠。
四、意見和建議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和各縣(市、區(qū))延安精神研究會工作的現狀,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凝聚共識,統領思想。延安精神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實踐,在傳承和升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的基礎上發(fā)展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寶貴精神財富,這是根之所在,生命力所在。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不僅不能放松,還要下大力氣深入研究延安精神,積極宣傳延安精神,認真踐行延安精神,大力弘揚延安精神,讓延安精神融入時代發(fā)展,為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凝聚強大合力。要把弘揚延安精神與習總書記講話中強調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相結合,引領社會思潮,要把弘揚延安精神與習總書記講話所貫穿的歷史擔當意識相結合,集聚改革動力;要把弘揚延安精神與習總書記講話中所體現的務實思想作風相結合,奮力推進研究會各項工作。
(二)強化組織,建全隊伍。探索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延安精神研究會的工作隊伍,選優(yōu)配強領導班子,加強骨干隊伍建設。特別是應該發(fā)揮好離退休干部的政治優(yōu)勢、經驗優(yōu)勢、威望優(yōu)勢,離退休干部理論功底深,退下來后時間較充足,應該把從工作崗位上剛退下來,熱心研究會工作,有從事專業(yè)理論研究知識和一定文字寫作能力的老同志吸納進來擔任常務副會長或者骨干工作人員,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特長和積極性。同時,不斷加強研究會干部隊伍建設,壯大會員隊伍,廣泛吸收各個領域各條戰(zhàn)線的人才,特別是注重吸收大量有組織能力、有活力的年輕干部加入研究會,從而建立起一支具有多方人才薈萃、富有生機活力的會員隊伍,使研究會的工作充滿活力,富有激情。還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研究會工作經費,保證工作能正常運轉和解決好從事延安精神研究工作的離退休專職干部的生活補貼。
(三)加強研究,提升工作。繼續(xù)發(fā)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轉變研究思路,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深入研究延安精神在現實中的應用,豐富內容和活動載體。每年圍繞一個主題開展活動,要與市委、政府的脫貧攻堅、綠色發(fā)展緊密結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研究成果的轉化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與宣傳宣講、著書立說、建言獻策緊密結合起來,組織研究會老同志帶領廣大會員撰寫弘揚延安精神的論文,力爭發(fā)表在各類期刊和書籍中;由研究會自行組織或同其他單位聯合組織必要的紀念會、座談會等活動,從而達到凝聚力量、擴大影響的作用;通過利用新聞媒體開設延安精神新聞專欄,動員廣大會員積極為新聞專欄投稿,為市委、市政府工作建言獻策;充分利用我市紅色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開展工作,使延安精神更加鮮活,更富時代感。繼續(xù)做好延安精神“六進”活動,深入到社區(qū)、學校、企業(yè)、農村、軍營、機關宣傳講解延安精神,協調組織各類以弘揚延安精神為主題的文化活動。
(四)整合資源,協同作戰(zhàn)。各縣(市、區(qū))都有多個社團組織,這些組織都有一定的資源。這些社團組織應密切協作,使人、財、物有效整合,合理利用,以求效益的最大化。豐富活動形式,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深化延安精神的宣傳教育工作。在舉辦座談會,研討會,開展“六進”活動的基礎上,繼續(xù)探索延安精神宣傳的新形式,把握和宣傳延安精神的先進典型,占領新的媒體陣地;辦好延安精神講師團,增強宣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宣講的實效性;加強與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密切合作,使延安精神在下一代中扎根;辦好《吳忠日報》專版,力爭每年度辦2到3期。不斷提高理論研究水平,積極開展一些有影響的紀念活動,使延安精神發(fā)揚廣大。
(五)學習交流,互通友誼。各縣(市、區(qū))延安精神研究會應放寬視野,放開思路,加強和兄弟縣(市、區(qū))的學習交流活動,充分借鑒和利用好的工作經驗和好的研究成果,使延安精神研究會的工作內容更豐富,更具有朝氣和活力。結合新的形勢任務,加強延安精神的傳承弘揚:把弘揚延安精神與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相結合,與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相結合,與全面小康社會和實現“五個吳忠”的目標任務相結合,不斷豐富延安精神的實踐內容,賦予延安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不斷規(guī)范管理,加強延安精神研究會的隊伍建設。加強思想作風,道德素養(yǎng)建設,為有序,扎實工作提供思想作風、組織保證。不斷完善研究會章程和各項規(guī)章制度,建立用制度管事、管人的機制。積極慎重地做好發(fā)展會員的工作,注意從黨校、職業(yè)技術學院、社會科學研究單位吸收理論骨干,充實理論研究隊伍。注意吸收政治素質好,組織協調能力強,熱心弘揚延安精神的同志入會,提高研究會的整體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