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貴頌
前幾天去聽一個講座。主講人是有諸多頭銜的著名專家。聽講者以青年人為主,中老年人次之。
平心而論,專家的講座,因為其淵博的知識、雄辯的口才和一些名言警句的引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宣講過程中,臺下的掌聲和叫好聲不斷,就是明證。
然而我卻很少鼓掌。在隨著別人鼓掌的時候,也不賣力,手掌沒有鼓得生疼,更沒有跟著別人喊“好!好?。 ?,以致引起坐在旁邊的朋友詰問:“你為什么不鼓掌?”
我的不鼓掌或少鼓掌,原因不在于羨慕忌妒恨,不是否認宣講者。而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宣講者的有些觀點,我不贊成。對于不贊成的觀點,我不能鼓掌。就像投票,明明不贊成的人或事,卻要曲意逢迎,投贊成票,其實是一種陽奉陰違的表現(xiàn)。這事我年輕時干過不少,今后要盡量少干。從內(nèi)心贊成的,就投贊成票;從心里抵制的,就投反對票或者棄權(quán)票。不人云亦云,不隨大流,不說假話或盡量少說假話。
二是宣講者所講的事實不那么充分或者有些片面。他所說的事實,盡管是真的,但從我了解到的情況,有的偏面,有的夸大。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一點,就可能導致一葉障目,夜郎自大,于人于己有害無利。
三是所引用的資料有錯誤,比如他引用鄭板橋的詩:“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將其中的“堅勁”板書成“堅韌”;在談到保衛(wèi)國家領土完整時說,要“寸土必爭,寸水必爭”,而我認為,水只可存而不可寸,應當是“滴水必爭”才恰當。宣講人在說到這些鏗鏘有力的句子時,都引來熱烈的掌聲。別人可能會說我吹毛求疵,其實不然。作為一個著名的演講人,粉絲無數(shù),如果其內(nèi)容不嚴謹,不正確,長此以往,難免不謬種流傳。
四是所引用的資料我已經(jīng)熟悉或知曉。比如他談起周恩來總理的智慧,說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有一名官員問周總理:“為什么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周總理不慌不忙,柔中帶剛地說:“這并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边@個掌故我早已讀過,如今再聽,沒有多少新鮮感。正像一個笑話,聽第一遍時感到很好笑,聽第二遍時,因為已經(jīng)知道了結(jié)果,就不那么可笑了。
拉·塞繆爾有一次參加總統(tǒng)舉行的盛大宴會。在宴會上,總統(tǒng)宣布了一項重大決策,大廳里頓時響起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難以自抑的喜悅之情,唯獨塞繆爾無動于衷,跟個木頭人似的。旁邊的官員看不下去了,拽了拽他,生氣地問: “你為什么不鼓掌?”
塞繆爾反問:“我為什么要鼓掌?”
官員發(fā)火道:“你知道嗎?總統(tǒng)的這項決策意義非凡,會帶來無限福音——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將大幅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將發(fā)生前所未有的改變……”
塞繆爾搖了搖頭,說:“我看不出來?!?/p>
官員更加怒不可遏,低吼道:“你真是太愚蠢了,不可救藥!你根本理解不了總統(tǒng)的偉大思想!”
“你說得對極了,我就是個愚蠢的人?!比姞柭柫寺柤?,笑道:“那我為什么要為自己根本不理解的事情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