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炳
《后漢書·任延傳》載,漢光武帝時,延拜武威太守,帝親見,戒之曰:“善事上官,無失名譽。”延對曰:“臣聞‘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節(jié);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詔?!比窝硬环钤t的理由是,做一個好官應“履正奉公”,不是為了如何討好上司。任延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任期間,克己奉公,恪盡職守,帶領百姓造農具、墾田地、除兇暴、興學校,造福民眾,深受百姓擁戴。
歷史上還有個善事百姓卻不善事上官的廉官盛王贊。明崇禎時期,盛王贊任浙江蘭溪知縣。赴任時與親友有約:“自今凡有利于民、無利于官者,不可不為;有利于官、無利于民,慎不可為!”說到做到,初心不改。在蘭溪期間他賑災荒、平冤獄,政績突出。與對待老百姓不同,盛王贊對待上官卻有點“不通人情”。有一回,御史喬可聘出巡金華,在蘭溪遇到水漲舟阻,請盛王贊找?guī)讉€纖夫幫忙拉船。沒想到這個知縣立在雨中大聲喊:“百姓都去農忙了,上官如不嫌棄,就讓我來拉吧。”喬可聘尷尬地只好下船,冒雨乘轎而去。這種“不善事上官”的個性,竟成了其仕途的障礙。盛王贊在蘭溪為官三年,盡管“舉卓異第一”,卻僅因為招待上司不周,以“偏執(zhí)乖張”為由而被迫去官。盛王贊死后,“蘭溪人立祠祀之,歲以生日為盛公會”。
當今社會主義新時代,更不乏一心“善事百姓”的好官。但毋庸諱言,現(xiàn)實中也有在對待“善事上官”與“善事百姓”的天平上,重前者而輕后者的。當年安徽省原副省長王懷忠有句名言:“只怕上級不注意,不怕群眾不滿意?!毙欧钸@句名言的人,往往只把心思用在“善事上官”上,干事唯上是舉,不問群眾好惡。落實領導指示不過夜,碰到群眾來訪躲著走;對上司滿臉謙恭,對群眾冷臉相待;凡事順著領導喜好辦,見風使舵順竿爬;對領導“吹、拍、哄”,對群眾“糊、嚇、壓”;工作只看領導“高興度”,不管百姓“滿意度”。把精力用在如何“造盆景、堆材料、看亮點、巧作秀”上,而不察群眾的“難心事、操心事、急心事、揪心事”。還有的人善投領導所好:你喜歡吃喝,山珍海味宴請;你喜歡金錢,不惜巨資相送;你迷戀女色,就找美女相陪;你偏愛珍寶,就四處搜購獻上;你好沽名釣譽,就著書撰文署上你的大名。處處撓到領導的“癢處”,讓領導心滿意足。有的領導確實喜歡那些會來事、善奉迎者,甚至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順我者得勢得利得位,逆我者受苦受氣受累。結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人就把“領導點頭當勁頭,領導愛好當追求”,??搭I導眼色行事,不顧群眾意愿情緒。這樣的人跟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與群眾的感情越來越淡,與群眾的矛盾越來越深,與群眾的關系越搞越僵,甚至走上群眾的對立面,最終會被群眾冷落和拋棄,王懷忠的下場就是例證。
領導干部生活在群眾中,工作實不實,作風好不好,與民親不親,群眾心里有桿秤。那些只會“善事上官”者,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作秀也許一時能欺騙上級;那些善于拍馬逢迎看領導眼色行事者,雖一時能哄領導高興,但卻逃脫不了群眾雪亮的眼睛??疾熳R別干部,要多聽群眾意見,看看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擁護不擁護。讓那些真正埋頭苦干為群眾辦實事的“老黃牛”得好處、受重用、被提拔,而讓那些投機取巧會作秀的“官油子”沒市場、靠邊站、受冷落,這樣才能把更多干部的心思、精力和功夫引導到為民干實事、求實效、謀幸福上來。
“始終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絕不做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蠢事?!苯?,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持續(xù)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 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中的這句話成為網紅語,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和熱議,望能引起所有為官者的思考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