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偶見人引用波德萊爾“名句”曰:“我的心思不為誰而停留,而心總要為誰而跳動?!背跻娭拢杂X疑惑。大學時期通讀過波氏的《惡之華》及《巴黎的憂郁》等代表作,不記得有這樣的詩句。上面的這一詩行,從內(nèi)容和情調(diào)看,與波氏的風格也相去較遠,而與如今的網(wǎng)絡寫手一知半解的所謂“文藝范兒”的庸常風格,倒有些相似。
我在大學時對波德萊爾的閱讀,離開現(xiàn)在也已很久,對那句“名言”是否為波氏所作,自己也不敢確信。把人民文學出版社那套《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中錢春綺先生所譯的《惡之華》及《巴黎的憂郁》的權(quán)威譯本翻檢出來,前前后后通讀了幾遍,都沒有尋到上述的那一行詩句,便初步下了一個判斷:這行詩句并非出自波氏之手,是“假德萊爾”之所為。
這一行“偽詩句”是怎么來的?又為何要系在波氏的名下呢?一不做、二不休,興致上來了,非“查一個水落石出”不可。在網(wǎng)絡上用“波德萊爾停留”這樣的關鍵詞一搜索,果然,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條上述“偽詩句”的搜索結(jié)果,可見它流傳很廣,可能被不少“文藝青年”視作自己最為心愛的“詩歌妙句”,時時掛在嘴邊或記在心里,也算是與他們認為“高大上”的現(xiàn)代派大家波德萊爾建立了“親密關系”。實在是貽害不淺。
這些搜索結(jié)果,大部分都只是引了上述“偽詩句”的本身,并標示“出自《惡之華》”。細細看了一遍,發(fā)現(xiàn)個別的搜索結(jié)果更為“詳細”一點,引出了這一“詩句”的上下文:“也許你我終將行蹤不明,但是你該知道我曾因你動情,不要把一個階段幻想得很好,而又去幻想等待后的結(jié)果,那樣的生活只會充滿依賴,我的心思不為誰而停留,而心總要為誰而跳動?!?/p>
這上下文的首兩句“也許你我終將行蹤不明,但是你該知道我曾因你動情”有點眼熟。再回到《惡之華》錢春綺譯本中細檢,在《惡之華·巴黎風光》的第八首《給一位交臂而過的婦女》的最后一段,終于找到了一點“眉目”。那最后一段是這樣的:“去了!遠了!太遲了!也許永遠不可能!/因為,今后的我們,彼此都行蹤不明,/盡管你已經(jīng)知道我曾經(jīng)對你鐘情!”
由此,大致可以比較準確地推測,網(wǎng)絡寫手借了波氏《給一位交臂而過的婦女》詩中最末一句“今后的我們,彼此都行蹤不明,盡管你已經(jīng)知道我曾經(jīng)對你鐘情”,然后就妄加“發(fā)揮”,按照他們的“生活感悟和心靈情感”,敷衍出一堆“偽詩句”,而被引用者誤信為波氏詩句的“我的心思不為誰而停留,而心總要為誰而跳動”,更是其中被“誤傳”得最廣的。
不僅于這一例,我還聯(lián)想到楊絳先生仙逝的時候,網(wǎng)絡、微信上廣為流傳的“楊絳格言”,不少也是類似于上述對于波氏詩句那樣的“移花接木”。記得當時看到“楊絳格言”中傳得最“瘋”、最廣的一句中,有一個“曼妙”這樣的用辭,明眼人一眼就可以估計出一個“八九不離十”:這是“偽句子”。像楊絳先生這樣語言和學問修養(yǎng)程度高的大家,如果用“雞湯”式的“曼妙”這樣的用語,實在有點太“妙不可言”了。除此之外,記得幾年前,在《文匯報》的筆會上,還看到過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家陳??迪壬鷮懙囊黄恼隆多嵳耔I沒寫過這篇散文》,其中說的那一篇偽托鄭氏的所謂名文《唯一的聽眾》,其實是一位網(wǎng)絡寫手所作,卻在網(wǎng)上被眾口一辭地稱作“鄭振鐸的名文”,而且被不加分辨地選入了學校的課本,被學校的老師們做成了各種各樣“言之鑿鑿”的課件分析。
行筆至此,倒并非打算做一通“考據(jù)”的文章。實在只是覺得,目下這個所謂“網(wǎng)際”的社會,總逃不了一種惡俗的趨向,就是“不老實”、不認真、不負責,不是出乎自己真心的體會和分析而只是人云亦云、附庸風雅的一種庸俗病。這種病癥千萬不能從社會向校園蔓延——老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把社會上的一些病態(tài)、模糊和混亂的東西“點破”,而千萬不能反轉(zhuǎn)過來,老師自己沉迷于微信、百度、知乎上一知半解的東西而不能自拔,以此水平來進行教學,那一定會等而下之,最后一滑到底。為什么古希臘戲劇有“教育功能”,就是因為它有對社會“點破”的功用。這里,不免想到魯迅先生的《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其中兩句話說得最好: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把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這就是“點破”的作用,老師、學校的作用就在于此。學生心里“明亮”了,今后走向社會,才會更明白。
沒有教育上“點破”的這個根本,無論怎么樣的創(chuàng)新或者想“與眾不同”,到最后也只是“考老師”,而不是考學生,就看老師的學識水平、理解力、想象力和對學生們不同思想、理路和想法的悟性是否跟得上。如果只是開放為表,而依然“僵化的應試”為里,校園不過是做一個知識販賣所和適應社會的預成班,或者甚至是一個各樣社會時尚的“包裝廠”,那只能是適得其反,不僅不是“點破”,而是更深的迷誤,對學生是如此,對學校和老師更是如此。美國名哲、小說家亨利·詹姆斯的兄長威廉·詹姆斯有言,一門學科的天敵,實在是那門學科的教授。這句話,不應簡單地只是視作憤激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