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勇
一晃眼,75歲的母親已離開我一年有余,每每看見母親微笑中的影像,那案頭泛黃的書籍,記憶中的那縷書香就會飄逸在我的心靈里,散發(fā)著淡淡的馨香…
母親與書結緣,還要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母親張秀芝1944年生,在家中排行老三,有六個姐妹兄弟,姥爺張心田念過私塾,耕讀田園,崇尚忠義孝道誠信,是村里老一輩中,為數(shù)不多識文斷字的人,能寫會畫的姥爺,頗受村里人尊重。
母親喜歡讀書,多是受了姥爺?shù)难?。撿過柴火、拔過豬草、吃過晚飯傍黑之后,必會靜靜地看著姥爺借著霞光讀書寫字,姥爺看母親愛學習,便會點上平日里家中舍不得用的煤油燈,教母親背誦《三字經(jīng)》《唐詩宋詞》,手把手地教母親練毛筆字,一讀一學就是個把鐘頭。姥姥常常抱怨著說:“女孩子家,讀書寫字有什么用,每天點燈費油的,不如學好紡線織布、縫補繡紅,長大了嫁個好人家比什么都強。”姥爺聽到此話,必會勃然大怒“你懂什么,以后沒文化,什么都干不了,就是個睜眼瞎?!?/p>
50年代初,母親大約六七歲左右,到了上學的適齡年歲,姥爺就推著獨輪車拉母親到學校報了名。在河南淮陽新站鄉(xiāng)上小學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她的啟蒙老師靳斯莊。
靳老師是一位語文老師,也是母親的班主任,他性格活潑,多才多藝,打籃球、拉二胡、畫畫、書法、唱歌跳舞樣樣精通。他雖說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可見過大世面,在大城市里上過師范學校,博古通今的。在母親班里上課時,總是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講課時風趣十足,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常常會打動母親這些剛剛懵懂小學生的心。母親覺得,能在靳老師班上學習知識是件很幸運、很幸福的事。
母親生前常說,在那個天災不斷、物資極度匱乏、缺吃少油的50年代,農(nóng)村學生的學習生活是很苦的。當時,母親的家境貧寒,姥爺姥姥要供養(yǎng)家中六個孩子吃喝拉撒很不容易,更難得還要擠出家里面為數(shù)不多的糧食和錢供母親讀書了。母親就讀的小學校離家有十幾里地,因為年齡小上學路途遠,姥爺就讓母親住校寄讀,每個周末母親必回家一趟,背一周要吃的糧食和菜,拿一點點自家少得可憐的香油交給學校食堂,來回一趟要走兩個多小時,從家里拿回學校的,無非是豆面紅薯干摻和在一起磨出來的雜糧和地里頭自家種的蔬菜,每天就吃這樣的粗食,正在長身體的母親患上了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整個人黃面寡瘦的,看起來弱不禁風,好像風一吹就倒的感覺。由于長期的營養(yǎng)不良,有好幾次母親暈倒在課堂和操場上。靳老師知道后,狠了狠心,不顧師娘的苦苦哀求,把家里唯一下蛋的一只老母雞殺了,燉成了一小鍋雞湯送到了母親的宿舍里,看著母親三口兩口地就把一鍋雞湯喝完,老師這才高興地笑了。
后來母親懂事后才知道,在農(nóng)村只有逢年過節(jié)或是來了重要的客人才殺雞待客,更何況下蛋的雞一般農(nóng)村家庭是不殺的,還指望著它下了蛋拿到街面上的小店里換一些油鹽醬醋了。靳老師的工資不高,一個月才十來塊錢的工資收入,還要養(yǎng)著農(nóng)村來的師娘和孩子很不容易,為了母親,老師竟然殺了家中的進項,母親心里面不落忍,那晚,母親偷偷地蒙著被子悄悄地哭了,為有這樣像父親一樣的老師而感到溫暖,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報答老師。
還有一件事也深深地埋藏在母親心靈深處,讓母親感懷萬千。記得上四年級的那年暑假,由于家鄉(xiāng)連年缺雨干旱,缺吃少喝的,姥姥就覺得母親是個女孩子,能上幾年學識幾個字就可以了,不想讓母親再上學了,讓母親在家里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干些農(nóng)活,母親聽到自己要輟學這個可怕的消息后,找了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了一場。開學報到的那一天,姥姥瞞著姥爺,帶著母親到學校靳老師這退學,老師聽完窘迫的家境后,毅然地說,老姐姐你這孩子讀書用功你知道,我也知道,將來保不齊能學出個樣,干出點事,家里沒錢不要緊,我可以為孩子交學費和書本費,可不敢耽誤孩子的前程??!姥姥在老師的說服下感動了,同意母親繼續(xù)上學了。聽到又能上學這個好消息后,母親那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感激的淚水卻在不知不覺中模糊了雙眼。
在校求學學習知識的日子里,母親格外地刻苦努力,經(jīng)常一個人在教室里看書閱讀到深夜,學習成績在同班同學里名列前茅,老師看在眼里、喜在臉上,別提心里面有多高興了。可那時由于母親家境貧寒,經(jīng)常抄抄寫寫地費本子,本子用完了也沒錢買。靳老師知道后,就用廢棄的卷子裁好,為母親用線裝訂出一個個“新本子”,這不是普通的本子,這里面有靳老師深深的愛和無限的寄托在里面,它雖然外表寒磣、不華麗,但在母親的心里卻比那最高級的本子都要珍貴,因為本子里面寄托著老師對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希望。
母親生前一直堅持著老師用廢紙裝訂本子的習慣,勤儉節(jié)約的從不浪費一張紙。
母親每次放假回家,幫姥姥干完喂雞喂豬的家務活后,必會把姥爺《七俠五義》《水滸傳》《紅樓夢》《牡丹亭》《岳飛傳》《三國演義》的古書偷偷地拿出來看,不認識的字要求教姥爺,看到書中精彩的片段,母親便會大聲朗讀出來,姥爺笑著說:“咱老三是愛讀書的妮子,有個性,長大了一定有出息。”
升入初中后,母親受老師的感染,漸漸喜歡閱讀現(xiàn)代文學。鄉(xiāng)里的學校有一個簡陋圖書室,兩排舊書架,幾張舊書桌,幾條長條凳,有一兩百本圖書可以供老師學生借閱,多是《紅巖》《紅日》《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紅色經(jīng)典圖書,母親經(jīng)常在這里閱讀書寫,因為這里有明亮的電燈和美麗的文字吸引著母親,讓她在紅色經(jīng)典的文學中汲取知識的養(yǎng)分,感受文學的魅力,陶醉在自我閱讀的書香世界里,享受無拘無束的精神快愉,母親再次揚起了理想的風帆。
50年代末,母親順利地考入了周口第一師范,學校離家很遠,母親住進了學生宿舍。這里的學習條件明顯比鄉(xiāng)村學校優(yōu)越,不用為吃喝發(fā)愁,每月還有二至四元的補助。最讓母親高興的是這里學校里的圖書室寬敞,環(huán)境也好,有上千本圖書可以讓師生隨意地借閱,母親在這里第一次接觸到了俄語。
教母親俄文的是李金文老師,李老師教授俄文詼諧有趣,注重口語交流,他上課時,教室里往往笑聲不絕。在李老師的教育鼓勵下,幾年的學習生涯中,母親的俄語水平見長,能夠熟練地閱讀《卓婭》《戰(zhàn)爭與和平》《復活》《青年近衛(wèi)軍》《在人間》等俄文版文學作品,可以帶著表情朗誦其中的經(jīng)典片段。中師三年,母親每日里沉浸在書香的世界里,與書為伴,快樂而滿足。
60年代初,母親17歲那年中師畢業(yè),堅持要回鄉(xiāng)從事教育工作,被分配在離家20多里的一所初級小學擔任語文老師。母親回鄉(xiāng)執(zhí)教有她自己的心意,回鄉(xiāng)之后離家近了,能夠照顧年老的父母雙親,不讓姥爺姥姥時時掛念,又可以教書育人,讓這里的孩子們能夠汲取知識的養(yǎng)分,插上理想的翅膀,飛向希望的遠方,去實現(xiàn)幸福的夢想。
母親生前說過她第一次當老師難忘的經(jīng)歷。母親執(zhí)教的那所農(nóng)村小學很簡陋,歪歪扭扭土圍墻快要倒塌,院子里有一排破舊的教室,窗戶沒有玻璃用白紙糊著,教室里的桌椅板凳都是用長條板子釘制的,黑板是用水泥砂漿抹在土塊墻上的,看上去滿目的坑坑洼洼,學校里有四個年級200多個學生,母親負責教語文課。
母親第一次是給六年級的學生上課,這個班的孩子普遍年齡大不好教。當時,母親一聽說要給比自己才小幾歲的半大小子上課,心情就緊張起來,上課前,學校的校長看出了母親為難的表情,就交代說,鄉(xiāng)村的孩子野得很,班里的幾個大一點男生有點調皮搗蛋,你要拿出老師的威嚴鎮(zhèn)住他們,他們才服你。母親緊張地點了點頭,深吸了口氣,就邁進了教室,走上了講臺。
一進門,班長就喊,起立。母親說:“同學們好!”
“老師好!”同學們喊聲響亮。看到同學們都很聽話,很尊重老師的樣子,母親暗暗地舒了口氣。可一開講沒幾分鐘,教室里的秩序就亂了起來,那幾個十三四歲大的學生,看母親是個年輕的女老師,就是不注意聽講,在課堂上隨意地講話,和同學嬉鬧,頭還搖晃著,一臉嘲笑瞧不起的表情看著她,還時不時地把女同學的長辮子拽來扭去的,折騰得女同學的眼淚都掉了出來,母親強壓著脾氣把課上完,下課時,對幾個調皮搗蛋的孩子說,你們幾個跟我到辦公室來一下。到了辦公室,母親和顏悅色地說:“你們幾個為什么不好好上課,是老師講得不好,還是對老師有意見,為什么在課堂講話搞惡作劇影響其他同學學習呢,這一次我就饒了你們,下堂課如果還是這樣,我要把你們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告訴你們的父母知道?!币宦犝f母親要把他們在課堂上做的“壞事”告訴父母,這幾個剛才還一臉趾高氣揚嘲笑老師的“問題”學生的臉頓時就耷拉下來蔫了,一個勁地給母親作揖賠不是,保證下回再也不鬧事了,母親原諒了他們的無知。
自那以后,這幾個學生再也不胡鬧了,能夠安安靜靜地在課堂上聽母親講課了。
1964年春節(jié)前夕,母親在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工作的大姐、大姐夫回老家探親,母親剛好從教師的崗位被精簡下來,在家待著心情不好,姥爺姥姥在家看著母親難受得不得了,就央求她的大姐大姐夫把她帶到新疆找個工作成個家,二老的心事就了了。姐姐姐夫一口就答應了,母親高興得不得了。過完春節(jié),母親就跟著她們來到了新疆,在生產(chǎn)建設兵團工一師工四團(現(xiàn)兵團十一師六建)裝卸隊干了一年裝卸工后,領導聽說她有文化,在老家當過老師,剛好團部學校缺教師,就把她調去當了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母親和父親結婚后,就隨父親走,先后調到下屬的農(nóng)場、工區(qū)、分公司學校當老師,和父親過起了兵團人走南闖北的吉卜賽人生活。
1972年的秋天,母親隨父親來到烏魯木齊南山,父親在這里搞國防建設,母親在團結小學當老師。團結小學是一所兵團和部隊合辦的學校,教師大都來自兵團和部隊有文化的職工和家屬。記得母親當年也就二十七八歲,穿一身棕色的條絨列寧裝,留一頭齊脖短發(fā),個兒瘦小勻稱,五官清秀,說一口帶有河南口音的普通話,整個學校里只有母親上過師專,講起課來條理清晰,生動活潑,教學效果好,富有吸引力,同學們都愛聽,和她在一起,孩子們有種說不出的快樂。
在我的記憶里,母親非常關心困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記得我的大姐吳娟英剛上小學三年級那會,由于經(jīng)常轉學隨父母奔赴各個工地,居無定所的,學業(yè)不穩(wěn)定,尤其是語文這科成績不好,有一次在當著全班學生朗讀自己寫的作文時,引起同學們的哄堂大笑,大姐難受地哭了,母親在課堂上馬上制止了這種不文明的行為,教育班里的孩子們要尊重同學,團結友愛,并抽出自己的休息時間給大姐補課,講解作文的寫作要素要領,鼓勵大姐多看、多讀、多寫。每天補完課后不管有多晚,還要步行幾公里把大姐送回山上地窩子的家里,很晚才回到警衛(wèi)連自己的家,天天如此,風雨無阻。
為了大姐的學業(yè)進步,母親征得她父母的同意,把大姐接到了警衛(wèi)連的家里,用家里攢下為數(shù)不多的白面,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雞蛋,經(jīng)常為大姐做河南風味的湯面條,每次都要煮個荷包蛋放在面上,想方設法地改善大姐生活,我看著既眼饞又嫉妒。每天晚飯后母親邊備課邊給大姐指導學習,在母親精心的教育輔導下,大姐的語文成績明顯提高了,寫的作文也成了同學們相互傳閱的范文,再也不是同學們嘲笑的對象了。在母親這里,大姐體會到了善良與偉大的力量,在她心里也深深地埋下了一個要做老師的心愿,這個心愿也在她的刻苦努力下實現(xiàn)了。
如今,大姐吳娟英已從教師的崗位上退了下來,可她一刻也不閑著,參加公益愛心團隊,像母親一樣,用豐富的知識培育幫助更多孩子們健康成長。
母親從教師崗位上退下來之后,更是迷上讀書看報寫作,以此來抒發(fā)自己的鄉(xiāng)情,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為此,我常把訂閱的報紙刊物拿回家給母親看,時不時還為母親買來了文學書籍。母親的眼神不好,讀書看報除帶老花鏡外,還要借助放大鏡才能閱讀,母親尤喜愛閱讀文學作品,每看到一篇好詩好文,必念給我聽,眉目之中神采飛揚,十分快樂。母親看完一篇好詩好文后,必會在她的大筆記本上抄抄寫寫地記下來,寫一些感言體會,并將美詩美文從報紙上小心翼翼地裁下來,認認真真地貼在剪貼本上,告訴我,將來有時間可以看看讀讀,對我的寫作有幫助。母親常對我說,閱讀和寫作是可以讓她忘卻疾病痛苦的一劑良藥,讓她的身心舒展愉悅。我知道,這是母親留給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母親不僅愛讀書看報,而且還拿起筆來舞文弄墨地寫點小文,多寫的是對家鄉(xiāng)對親人對故友懷念的紀實性散文,通過我用電腦修改發(fā)出之后,這些年也先后在報紙發(fā)表了一二十篇豆腐塊大小的散文。每次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文章發(fā)表了,母親會高興得不厭其煩地翻來覆去地讀給我聽,而且小心翼翼地用剪刀裁剪下來,貼在本子中保存,像寶貝一樣地珍藏,高興歡喜得不得了。
母親寫的散文,溢滿了對家鄉(xiāng)對親人對老師的懷念之情,母親熱愛她遠方的家鄉(xiāng),更愛生她養(yǎng)她的姥爺姥姥,這種銘刻在骨子里的鄉(xiāng)情,寄托在她感情真摯的每篇散文之中,每每閱讀,總是讓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母親常常嘮叨著對我說:“我要是身體好,再年輕個20歲,我也學學電腦,這樣寫文章就不用麻煩你了?!蔽抑溃赣H的心氣高,骨子里就有一股子愛學習不服輸?shù)膭拧Υ膊?,母親看得很輕,很少有低落埋怨的情緒,而是高高興興地面對人生,讀書看報過好每一天的生活,我覺得,是讀書看報的愛好讓母親忘卻了疾病,讓她活得既快樂又充實。
2018年末至2019年4月,母親病重先后七次住院接受癌癥治療,每次出院回來,母親會躺在床上倚著被子,撐著虛弱的身子讀書看報,聲音雖然很微弱,但我從母親的表情中看出,讀書看報中的母親已然忘卻了疾病的痛苦,蒼老的臉上已掛滿了快樂的微笑。
母親走后,留下那上百本翻得陳舊的書籍和那十幾本剪貼本一直被我珍藏著,每每翻動,總會有母親的氣息在心靈游動,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倚在床頭、倚在沙發(fā)一角微笑中的母親,高興地在朗讀著詩文……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蔽矣X得這是對母親一生的寫照和評價。母親安詳?shù)刈吡?,可她留給我知識道德的精神財富,讓我一生受用不盡。
記憶中那一縷書香永遠飄逸在我的心靈深處,讓我在書香中感受母親偉大的生命,用詩文贊美每個善良人性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