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張蒙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有一尊商代“并”銅觚,通過對銅觚起源與流變的研究,發(fā)現其造型和紋飾符合商代晚期中段銅觚的特征。該銅觚足內壁有單字銘文“棘”(并),應為國名或族徽,并國出現時間甚早,可追溯到早商時期,其地理位置應在山西中部太行山與呂梁山脈中間的沖擊平原一帶,其族人在商代晚期進行遷徙,一支向東至山東,一支向西至陜西,后又至甘肅。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商代“并”銅觚,通高29.4cm,口徑17.lcm,底10cm,重1.025kg,口沿缺塊,三級品,由原平原省博物館撥交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收藏?!安ⅰ滨龍A體,形似喇叭,侈口,細頸,高圈足,腰、足部均有四凸棱,造型優(yōu)美。頸部飾四組蕉葉紋,腰部與足部皆飾商周時期最流行的獸面紋,腰與足之間有弦紋兩道,紋飾繁復且細膩,極具凝重神秘之感。足內壁上有銘文“棘”,為國名或族徽。
一、青銅觚的起源與流變
商周時期青銅器器型大多源于陶器,青銅觚亦然,是仿陶觚制作而成,商周時期較為常見青銅禮器之一。
觚長身侈口,底部和口部都呈喇叭狀,最細在中部,其定名是宋人依據文獻而定,依據有二。一是《周禮·考工記》:“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以酒器的容量為定名標準二是《莊子·大宗師》載“其觚而不豎也”,即觚是有棱的器物。但是也有文獻記載觚為三升,且后期發(fā)現許多定名為“觚”的器物其實際容量也并非為二升,“觚”發(fā)展到后期也出現了一批沒有棱的器型。所以對于“觚”的定名有待考證,但在沒有新資料出現的情況下,目前依然約定俗成的保持宋代的命名。目前所知最早的銅觚產生于二里崗時期,到殷墟三期發(fā)展到鼎盛,殷末周初走向衰亡,西周早期偏晚逐漸消失。
銅觚是商代禮器中的飲酒之器,常常與爵、斝在商周墓葬中被共同發(fā)掘,所以學者認為觚與爵、斝的實際用途有所關聯(lián),是較為穩(wěn)定的酒器組合,且數量越多,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古代先王鑄造觚,是為了勸解人們不要因為飲酒而敗壞了德行,而陷自己于孤立無援的境界。除了作為飲酒器,也有人認為觚是獻灌之器,只是“銅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用來飲酒,獻灌是發(fā)展到商晚期時的輔助功能”
《論語·雍也》中記載孔子曾曰:“觚不觚,觚哉!觚哉!”何解?何宴在《論語集解》說:“以喻為政不得其道則不成”,朱熹注釋“不觚者,蓋當時失其制而不為棱也”,是說“觚”的形制已面目全非,由此引發(fā)對當時社會的感嘆,孔子以“觚”形制的變化來暗喻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由此可知銅觚在當時禮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甚至居于核心地位,才能讓孔子以“觚”來指代禮制。
根據存世銅觚的器型及紋飾,可以將其發(fā)展分為四期。
第一期是商代早期后段。這一時期的銅觚制作相對較為粗糙,平腹,圈足較低,花紋和紋飾比較簡單,未見有銘文的器物。
第二期是商代晚期偏早。這一時期的銅觚由平腹發(fā)展到鼓腹,鼓腹已經從微微鼓起發(fā)展到全部鼓出,并向三段式過渡,器壁變厚,圈足變高,十字孔變小,整個體型也變得像細體發(fā)展,花紋仍以帶狀紋飾為主,但變得更復雜,亦不見銘文。
第三期是商代晚期中段,是銅觚的成熟期和繁盛期。此時期的銅觚數量最多,形制也最為繁雜。以三段式為主,且多為細體觚。紋飾變得繁復,多為滿花器,一般口下為蕉葉紋,輔以獸面,腹部和圈足為饕餮紋,腹上下界以弦紋。扉棱裝飾也由豎棱狀發(fā)展為羽狀,并由兩條變?yōu)樗臈l,器物具有極強的立體感。明器觚出現,且數量不斷增多。此時的銅觚顯得莊嚴肅穆,體現出來商朝的鼎盛,銘文出現且極為常見,多為族徽或者器主之名。
第四期是商代晚期后段至西周早期,是銅觚的衰退和消亡期。此時期高體觚數量減少,早期的平腹觚和粗體觚復興。明器變得常見,且多素面無紋,制作粗糙。這一時期出現了長達十字以上的銘文,除族徽、器主名字外,還有簡單的自名體銘文,某人為某某做器,是一個重大突破。
對照以上青銅觚的發(fā)展時期可知,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的商代“并”銅觚屬于第三期商代晚期中段的器物。
二、“并”之考論
“棘”即今“并”,從字形結構來看,是兩人并排正面站立,與“棘”“棘”等意義相同,后皆隸變?yōu)椤安ⅰ?,其意引申為各種事物的并立。
“并”在甲骨卜辭中多次出現,如“田于并”、“王命吳以子方奠于并”等。屈萬里指出:“并,地名:卜辭習見。殷王田獵區(qū),多在今河南沁陽一帶,此并地疑亦距沁陽不遠”。鄭州小雙橋遺址為商代早期晚段,曾出土“并”字形陶符,鄭州距離沁陽田獵區(qū)不遠,以此推斷鄭州小雙橋遺址出土的“并”字陶符與甲骨卜辭中的“并”應有一定關聯(lián),推測“并”作為國名、地名或者族徽,至遲在商代早期晚段已經出現。
“并”作為地名、國民,似乎起源很早,而且它的得名或許與其最初所處地域的地理面貌有關,位于今山西省中部,包括自北而南的大同、定忻、太原、臨汾等盆地,以及太行和呂梁兩條山脈之間的河流沖積平原。
我國古代有九州制之說,雖版本不同,但是在《周禮·職方》和上博簡《容成氏》的版本中都有“并州”,其大體位置就在太行山脈與呂梁山脈東西并立組成的區(qū)域,是并氏所居之處,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所爭。
傳世器物和考古發(fā)掘都發(fā)現“并”字銘文的青銅器,如壽光縣“益都侯城”遺址出土的“己並”銘文青銅器,從山西省石樓征集的“竝幷戈”等。據王永波先生統(tǒng)計,目前與并氏有關的著錄與文的有銘青銅器共有20余件,一字銘文的共6件,銘文兩字以上的有20件。
20世紀50--70年代,在今山西省中西部、陜西省東北部的晉陜交接一帶,征集和發(fā)掘出土很多商代青銅器,其中有“并”字銘文青銅器在呂梁地區(qū)出土。這進一步印證了呂梁地區(qū)在商代時期曾為商的附屬地、且稱為“并”的史實。而山東壽光出土的并器,時代屬殷墟文化第三期的武乙前后,較“垃井戈”晚,應是部分并氏族人由于某種原因東遷定居于山東壽光附近一帶。
除此之外,并氏也有向西遷徙的可能。陜西岐山縣曾發(fā)現一件“棘母戊爵”,其鋬下鑄有銘文“棘母戊”。該器物為商代晚期作品,“母戊”為作器者的名字,棘與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商“并”銅觚銘文一樣,應為族徽或國名。學界根據“棘母戊爵”的特征判定其為殷墟文化二期即商代晚期中段的器物,并推測該器物可能是武丁時期由山西并地流轉到陜西岐山,其原因或和武丁擴張疆域相關。且在商周之際和西周早期,陜西岐山一帶的并氏可能繼續(xù)向西北遷徙至甘肅一帶。
“并”是一個古老的名稱,至遲在商代早期晚段已經出現,它的命名與太行、呂梁的山脈走勢呈現的地貌相關,這里居住著并氏子民,被稱為“并州”、“并國”或者“并地”。約在商代晚期,并氏開始向外遷徙,一支向東在今山東地區(qū),一支向西在陜西一帶,后繼續(xù)遷至甘肅一帶。
三、商代“并”銅觚研究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商“并”銅觚,長身細腰,圓口外侈,腰部與足部皆飾獸面紋。獸面紋即饕餮紋,饕餮有首無身,貪婪好食,為上古神獸,令人望而生畏。早期此紋飾有戒貪禁欲的意思,后被統(tǒng)治者用其顯示身份及控制民眾思想。
根據商代青銅觚的發(fā)展分期得知,該“并”銅觚應屬于第三期商代晚期中段的器物,可能為武丁朝所作。對照“棘母戊爵”的特征,兩者制作時期應相同或相近。
該“并”銅觚是1958年由原平原省博物館交接而來,再向前溯源便不得而知。平原省為舊省名,省會新鄉(xiāng)市,其土地來源為今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的部分地區(qū),轄新鄉(xiāng)、安陽、湖西、菏澤、聊城、濮陽等六區(qū),平原省博物館藏品多源于此處。就地理位置而言,平原省與并地相距不遠,且安陽作為商代都城亦在平原省轄區(qū)之內,在該區(qū)域出土或者傳世“并”氏器物不足為奇。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商代“并”銅觚,制作于商代晚期中段,約為武丁朝器物,屬居于太行山與呂梁山之間沖積平原的并氏族人所有,傳世或發(fā)掘出土不詳,曾為平原省博物館藏品,1958年撥交給新鄉(xiāng)市博物館保管至今。該銅觚足內壁有單字銘文“棘”(并),應為國名或族徽,并國出現時間甚早,可追溯到早商時期,其地理位置應在山西中部太行山與呂梁山脈中間的沖擊平原一帶,其族人在商代晚期進行遷徙,一支向東至山東,一支向西至陜西,后又至甘肅。
(作者供職于新鄉(xiāng)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