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建筑
出發(fā)于空間的媒介屬性,立足于“一”,繼而進行建筑的原發(fā)性思考,觸發(fā)與世界的趣味性聯(lián)動的多種可能性?!俺恕敝^之“基本與根本起點的變化與轉移”,從而介入未知領域的多元化實踐。不止步于“建造”與“完成”,以空間的延續(xù)性為引,創(chuàng)建更為真實貼近生活的發(fā)生場所。
起始于建筑師張博與王晶晶對建筑思考與實踐的熱愛, 成立于2015 年中國深圳。事務所的構成包含規(guī)劃師、建筑師、室內設計師、工匠等多元化背景的專業(yè)人士。更加注重建筑的整體性、啟發(fā)性、過程性、落地性,通過多方的設計交流,結合創(chuàng)意、材料、工藝、成本、施工、限制等諸多因素的過程性思考,在“啟發(fā)”到“落地”的各方關系之間,通過建筑設計的系列化解決方案的定制,構建一個文化和精神體驗過程的同時,也可實現(xiàn)一個最為舒適的空間體驗。
王晶晶、張博
一乘設計主創(chuàng)設計師。
項目地點:深圳市福田區(qū)紅荔西路香蜜三村香居閣
主持建筑師:張博、王晶晶
團隊:安炳祥、石秋楊、郭曉紅
施工圖:李南芳
施工:質乘工坊
材料:水泥質感涂料、方通、木飾面、磨砂亞克力、藝術玻璃
燈光:譜迪
規(guī)模:9 m2
設計周期:2019.7-2019.8
施工周期:2019.8-2019.9
攝影師:李金輝
1 平面圖
2 柜體道具設計
3 夾層與咖啡區(qū)
建筑意味著把一個場地轉變成具有特定性格與意義的場所。設計就是造就場所。換句話說,場所是有清晰特性的空間,人必須要能體驗到環(huán)境是充滿意義的。
—— 諾伯爾·舒爾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xiàn)象學》
9 ㎡的集嶼,是這座城市里,一種新的空間范式的提煉。它并不因其小而匱乏深度,它孕育著理想、思想、生活、文化、和鄰里這些要素。9 ㎡,針對的是城市快速發(fā)展中,稀缺的一種空間尺度,它和藍圖、速度、宏偉無關,它是一種小而輕的空間敘事,容易忽視但不可或缺。建筑師在空間現(xiàn)實和社會意義層面找到了介入的視角,9 ㎡讓人和人相互靠近并獲得存在的真實感。
《癲狂的紐約》,這本給曼哈頓補寫的宣言寫到:宣言的致命弱點是與生俱來的證據缺失,曼哈頓的問題恰恰相反,它有堆積如山的證據,卻沒有宣言。集嶼,在快速的大背景下,作為一種帶有理想和關懷的空間載體最終落地,它為城市日漸衰退的社區(qū)氛圍,做出了一定詮釋和補充。
《找回趣味之城》在描繪城市里的大街小巷,我們想尋找雅各布斯寫過的街道尺度和鄰里安全監(jiān)督的意義,這些空間不像那種街塊簇擁下,覆蓋著層層建筑魅影的都市意向,它們有自己的個性和張力,或是公共空間、或是可觸可及的景觀屋面,而集嶼就在這其中。
集嶼位于建成于上世紀90 年代的香蜜三村,近20 年的變遷更迭中,陳舊的社區(qū)硬件加速了活力的喪失,激增的路面車位不斷占用著這個社區(qū)的底層公共空間。
4 功能軸側分解圖
1-2 模型
3 室內空間
4 集嶼
5 屋頂
6 剖面研究
設計師見過公共綠地更改性質建設高樓,這種公共空間的“擠占”實際上比比皆是。因此這一次實踐,設計師和業(yè)主的其中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去還原一個公共性的節(jié)點,要在縫隙中創(chuàng)作。
集嶼的前身是一個社區(qū)空調維修店,踏勘現(xiàn)場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空調零部件及油污散落在入口前,大家會有意的避讓開這個區(qū)域,到干洗店取衣服或到藥店取藥。居民沒有太多地方可以停留,場所的感受更多是雜糅的或是消失的和模糊的。鄰里之間不缺乏連接,但缺乏真正的聯(lián)系。
設計開展最難的部分不是來自于項目自身的挑戰(zhàn),而是來自于左右鄰居施工中不解的“問候”,不過這些分歧都在施工的過程中逐一的化解,正如集嶼的“嶼”字的寓意一樣,這里最終成為了大家喜歡的島嶼。
面對寬度不足三米的狹長型場地,設計師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就是如何讓大家在遠處可以輕易的看到這個9m2,在內部亦可以得到舒適的體驗。
在建構的整體策略當中,最核心的是立面門頭的整體考慮。內部定制的置物架與夾層,提升了空間使用效率。
立面的構成邏輯,猶如一個建筑裝置,嵌入到這個空間單元。立面的外延是一個屋檐的設計,象征著從城市回到家的感覺,向內則是一段弧線的吊頂,進一步消解和讓人放松下來。
遠眺這個空間的第一印象,就是屋檐和它并不喧嘩的質感,空間以親和的姿態(tài)敞向社區(qū),形成了一個客廳式的空間場所記憶。設計師將原本厚重低矮的燈箱拆除后,空間的前場變得輕盈與開闊,這里是使得心理產生過渡變化的一個重要區(qū)域。
向內部空間延伸的弧形吊頂,以入口玻璃門的頂點,順勢延伸至內部空間的最高點。既消解了內部空間窄和高的局促感,也給這個空間帶來一絲神秘和儀式性的感受。
在這一道門的內外之間,即便當大門是敞開的情況下,仍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氣氛會變得安靜和溫暖。
在施工的過程中,熱心的鄰居時常會幫我們出設計方面的主意,起初這種交流我們有點抗拒,但漸漸發(fā)覺在這樣一種共生的環(huán)境下,能提意見和保持交流更為寶貴,至少這種參與性是可貴的。正如入口右側的這一道墻的設計,設計師稱這是一個順勢而為的設計,也算是和鄰居的合作成果。
屋檐的結構既是獨立的,也是從現(xiàn)狀生長出來的??p紉機和花池還在原來的位置,新舊的脈絡和依存關系,仍舊良好保留著。
在集嶼進入運營狀態(tài)之后,設計師有過幾次回訪,老板娘始終有條不紊的保持著出品,迎接著著客人,入口的座位也常常是大家爭搶的地方。
剖面的深入研究,是集嶼這個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為設計師不僅要在小尺度里,找到更多功能的可能性和放置,還希望這個空間的采光可以得到改善。
入口挑高這部分的改造,可以讓日光最大化的進入到室內,這對內部空間有限的采光而言,有著非常積極的改善作用。燈箱這種手段更像一種“凸”的表達,而集嶼的入口更像是一種“凹”的表達,同樣是照明和標志性,設計師希望集嶼看上去有些不同,光的感覺也希望更柔和。
正立面豎條形的采光高窗,少量的獲取著白天的光照,可以讓室內保持一種寧靜感。夜幕降臨,它所透出來的光線,又像是一只凝視著這個城市的眼睛。
LOGO 越大,功能的識別感越強,但當LOGO弱化到極小的狀態(tài)時,是否就感知不到空間了?帶著這個設想,設計師嘗試去用氛圍,而不是夸張的形式來創(chuàng)造識別感,就像諾伯爾·舒爾茨提到的 “特定性格與意義的場所”,集嶼的使命應該是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集嶼就是一個精神的孤島,不在意喧囂也不在意冷漠,它完完全全的展開和封閉,既是一個賣場,也是一個修心的地方。達到這種知行合一的狀態(tài),取決于業(yè)主和設計師的高度契合。
因此,它看上去的“不知道是什么”,激發(fā)了人心深處的好奇,空間的氛圍反倒變成了全部,潛移默化的“生根”在這里,根本不需要去呼喊:“我在這里”,大家都明白。
在室內不足二米六的寬度下,去創(chuàng)造一個精確的體驗和適度的留白是很困難的。設計師通過對陳列架體網格化的設計,來控制它的起伏和大小,最終希望每一件物品都有一個獨立的陳設狀態(tài)。
柜體的形式做過多版方案,有最大化利用空間的,有嘗試特別的材質語言的。最終設計師保留的這一稿方案關鍵有兩點:一是把空間上半部分留白,讓弧線屋面產生消解的意圖更加強烈,二是柜體本身裝置化的靈活性。
這是一個把錢花在刀刃上的項目,完善的咖啡和烘焙操作,獨立上下的個人休息區(qū),這些在起初設計師都覺得難以實現(xiàn)的命題,最終都逐一解決了。在十萬元的預算內,建筑師采取了很多辦法去節(jié)約成本和統(tǒng)籌工期,并且要保證結構的安全性和材料的耐久度。
對于社區(qū)的居民而言,集嶼的存在填補了設計師對美好的一種想象。城市空間的同質化嚴重,集嶼并不是一個基因突變的結論,而是業(yè)主和建筑師關于美好記憶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