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青玉,程 鵑,鄒 陳,鄭艷玲,孫???,朱浩源,方 亮,裴夢婷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江西南昌330006)
全身麻醉是通過藥物促使患者中樞及周圍神經發(fā)生可逆性功能抑制,患者表現(xiàn)為神志消失、全身痛覺消失、遺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1]。但全麻患者術后麻醉蘇醒期因麻醉作用及手術相關操作等影響,易發(fā)生蘇醒期躁動,表現(xiàn)為情緒、行為異常,若不及時進行科學干預會影響患者術后恢復[2]。全麻骨科手術時間長、創(chuàng)傷大、恢復期長,若術后發(fā)生蘇醒期躁動易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及早期恢復,不利于患者預后[3-4]。麻醉護理干預是針對手術麻醉所采取的護理模式,在減輕麻醉造成的不良影響中效果顯著[5]?;诖?,本研究對全麻骨科手術患者加強麻醉護理干預,旨在分析其對患者生命體征及麻醉蘇醒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全麻骨科手術患者84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開放性骨折診斷與治療指南》[6]診斷標準;均接受全麻手術治療;對研究涉及麻醉藥物耐受;術前意識相對清醒;年齡>18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多發(fā)性骨折或嚴重脊椎骨折,病情危急者;伴有嚴重臟器損傷或大出血;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或嚴重臟腑器官功能不全者;病理性骨病者;有藥物依賴或酒精依賴者;資料不全或拒絕參與本研究。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2例。研究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19~76(48.79±8.23)歲;上肢骨折17例,下肢骨折25例;手術時間57~205(119.36±42.18)min。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20~76(48.82±8.25)歲;上肢骨折18例,下肢骨折24例;手術時間59~202(119.19±42.72)min。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干預。協(xié)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做好手術準備,術中根據(jù)患者麻醉方法做好皮膚清潔等準備,密切監(jiān)測各項指標,輔助患者正確擺放體位,加強呼吸監(jiān)測,術畢注意患者蘇醒期躁動發(fā)生情況,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送入病房。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干預基礎上采取麻醉護理干預。①術前心理干預。詳細講解手術流程、麻醉方法、注意要點,鼓勵患者正確應對手術及麻醉,講解情況相似且預后良好的真實病例;通過語言安慰、家屬支持等方式緩解不良情緒。②圍術期保溫護理。術前10 min調整手術室濕度50%,溫度27 ℃,進入手術室后溫度下調至25 ℃,術中在保障手術視野情況下盡可能減少皮膚暴露,并對沖洗液、輸液進行加溫處理。③呼吸管理。術中加強呼吸監(jiān)控,及時進行排痰,確保每次排痰充分;術畢根據(jù)患者血氣指標水平調整通氣量,并盡早拔除氣管插管,減輕氣管刺激。④體位護理。術后幫助患者保持去枕平臥位,將四肢擺放平整,并對四肢及身體進行適當制動,確?;颊邿o躁動發(fā)生后解除。⑤術后綜合疼痛護理。術后持續(xù)藥物鎮(zhèn)痛,患者耐受后停止給藥;待患者蘇醒時告知其手術成功及所處地點,并與患者交流,轉移其注意力。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術前20 min及術后麻醉蘇醒期心率、血壓水平。②比較兩組麻醉蘇醒(睜眼)、氣管拔管及意識恢復時間(可回答簡單提問)。③比較兩組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出現(xiàn)肢體無意識動作、無理性言語、語無倫次或妄想等情況視為躁動發(fā)生。
2.1 兩組術前及蘇醒期心率、血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及蘇醒期心率、血壓比較
2.2 兩組麻醉蘇醒時間、氣管拔管時間及意識恢復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麻醉蘇醒時間、氣管拔管時間及意識恢復時間比較
2.3 兩組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比較[例(%)]
麻醉蘇醒期躁動是全麻手術常見并發(fā)癥,與麻醉、手術操作等相關,骨科患者因骨骼組織結構及功能特殊,術后恢復期較長[7-9]。若術后早期恢復不良會影響骨折預后及功能恢復,臨床需盡可能減少蘇醒期躁動的發(fā)生。研究發(fā)現(xiàn),麻醉蘇醒期躁動與情緒波動、圍術期低體溫、低氧血癥、術后不良刺激、呼吸系統(tǒng)不穩(wěn)定等因素相關,加強相關護理在預防麻醉蘇醒期躁動中意義重大[10-11]。
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多是根據(jù)手術流程采取標準化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患者手術需求,但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難以有效減少麻醉期躁動,不利于患者恢復[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蘇醒期心率、血壓水平、麻醉期躁動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麻醉蘇醒、拔管及意識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麻醉護理干預在預防穩(wěn)定全麻骨科手術患者術后蘇醒期躁動中效果顯著。麻醉護理干預是將麻醉學與護理學相結合的護理模式,目的在于提高麻醉及手術安全性,促進手術患者恢復[14-15]。本研究根據(jù)全麻骨科手術特點及麻醉蘇醒期躁動發(fā)生危險因素采取護理干預,在患者術前、術后強化心理護理、認知干預及疼痛干預,可減輕不良情緒及疼痛導致的應激反應,有效穩(wěn)定患者心率及血壓水平,降低躁動發(fā)生風險。術中保溫護理能夠避免體溫喪失導致的藥代學變化、凝血抑制、氧代耗異常,縮短麻醉蘇醒期,利于氣管盡早拔除,減輕氣管造成的不良刺激,減少躁動的發(fā)生[16-18]。疼痛是骨折典型表現(xiàn),也是導致患者麻醉蘇醒期躁動的主要原因[19-20]。術后進行綜合疼痛干預及呼吸管控,可減輕疼痛、氣管插管導致的不良刺激,減輕心率及血壓波動,減少呼吸不良的發(fā)生,降低蘇醒期躁動發(fā)生風險;配合體位護理則能夠減輕醫(yī)療器械對患者血管及神經造成的壓力,確保其呼吸通暢,改善患者舒適性,進一步減少躁動的發(fā)生,有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全麻骨科手術患者采取麻醉護理干預能夠減少心率、血壓水平波動,促進患者麻醉后蘇醒,降低蘇醒期躁動發(fā)生率,減輕手術全麻對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