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珊杉,楊揚,易曉佳,王麗娟,李天祎,王世平,張小婷,王家平
黏液樣纖維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是纖維肉瘤中基質富含粘液的一種惡性腫瘤,見清晰弧線狀血管征[1]。心包是一個纖維漿膜囊,分為臟層和壁層,心包基底部附著于膈肌中央,前上緣達主動脈弓下水平,主肺動脈及其左、右肺動脈常包括在心包腔內(nèi),后上緣位于肺靜脈進入左心房水平,正常心包積液含量少于50 mL,起潤滑作用。心包生理作用是固定心臟、限制其過度充盈、控制周圍器官、組織感染向心臟蔓延, 位于心包黏液樣纖維肉瘤罕見[2]。
本例就診于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隨訪過程中出現(xiàn)轉移,患者影像表現(xiàn)特殊,在診療工作中曾被誤診為心包囊腫,最后經(jīng)病理證實。
病例資料患者,男,30歲,因“胸悶、氣促伴全腹脹痛5 d”入院。在當?shù)蒯t(yī)院完善相關檢查,診斷為“心包積液”,對癥支持治療未見明顯好轉,遂至本院。查體:T 36.8°C,P 71次/分,R 20次/分,BP 120/64 mmHg。心前區(qū)無隆起,心尖搏動減弱,無震顫及心包摩擦感,心濁音界擴大,心率71次/分,律齊,聽診心音遙遠,低鈍。各瓣膜區(qū)聞及雜音,無心包摩擦音。急診胸部CT示心臟增大,結構欠清,左室-心包-主動脈根部大片狀稍低密度影??紤]心包積液可能,心臟粘液瘤待鑒別。行胸超聲心動圖檢查提示左室腔、右室腔、心包腔內(nèi)實性占位并大量心包積液。心臟MRI示左室前壁前方、主動脈旁腫塊、結合病史考慮粘液纖維肉瘤,領近心肌受累,心包少量積液。
患者于全麻下行心臟腫物切除術及心包開窗減壓術。大體標本見灰黃灰褐色質軟碎組織數(shù)塊,大小約18 cm×16 cm×3 cm,呈灰紅色,附有黏液 。病理結果:(心臟腫物)惡性腫瘤,結合病史,考慮粘液樣纖維肉瘤。免疫組化:Vim(+),SMA(-),Des(-),MyoD1(-),Myoglobin(-),Myogenin(-),CD34(血管+),CD31(血管+),CK-廣(-),CK-L(-),CR(-),WT(-),S-100(+),Ki-67(40%),P16(+),MC(-)。免疫組化結果提示腫瘤為間葉源性腫瘤可能性大,內(nèi)有血管,組織有肌纖維母細胞分化,并且腫瘤增殖活躍。
術后患者安返病房,出院時胸悶氣促情況較入院時明顯減輕。出院2個月后返院行維持性化療,之后每28d行下一周期治療,化療持續(xù)6個月。于術后2個月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發(fā)現(xiàn)左室壁側方實性占位,隨訪發(fā)現(xiàn)病灶較前逐漸增大,考慮腫瘤復發(fā)可能。術后5個月左下肺轉移灶;術后8個月發(fā)現(xiàn)左側前顱窩額顳部占位累及左側蝶竇及眼眶,轉移病灶致左側額顳葉及側腦室受壓,顱中線稍右偏。持續(xù)6個月維持性化療后患者癥狀緩解不明顯,家屬簽字自動出院。
討論黏液樣纖維肉瘤好發(fā)于肢體(下肢多見),軀干、頭頸部、腹壁較為少見,該病好發(fā)于50~70歲老年人,男性略多。近2/3的病例位于真皮深層或皮下,1/3病例位于筋膜下和肌肉內(nèi)[3]。
心包腫瘤以轉移瘤常見,約占全部病例的95%,心包原發(fā)性腫瘤以間皮瘤多見。原發(fā)性黏液樣纖維肉瘤很少出現(xiàn)在心臟中,累及4個心腔及心包,惡性程度高,其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早期診斷困難[4]。心包腫瘤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呼吸困難、心包填塞、胸痛等,診斷心包腫瘤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5]。X線主要顯示為心影增大,除腫瘤占位效應外還與腫瘤繼發(fā)心包積液有關。超聲心動圖可判斷占位部位、大小、性質,并根據(jù)液性暗區(qū)判斷合并心包積液情況可作出半定量評價。CT、MRI除了能顯示病灶部位、大小、性質外還能評估病灶與臨近心房、心室、大血管關系,鑒別血管性病變,了解有無心肌侵犯黏連等情況[6]。
本病MRI較CT有一定優(yōu)勢。心包粘液樣纖維肉瘤內(nèi)含有較多成纖維組織時MRI表現(xiàn)為等或低信號,GD-DTPA增強掃描腫瘤不均勻強化延遲期見纖維組織有延遲強化。當腫瘤發(fā)生在心臟時多向心腔內(nèi)生長,與黏液瘤難以鑒別,形態(tài)學上纖維肉瘤常無蒂,呈寬基底且不在間隔部,腫瘤內(nèi)部容易壞死,呈浸潤性生長[7]。
圖1 患者,男,30歲,胸悶、氣促伴全腹脹痛5d入院。a) 胸部CT示心臟增大,結構欠清,左室-心包-主動脈根部大片狀稍低密度影,左室壁與積液分界欠清,需依靠左冠脈走形位置(箭)判斷; b) 心臟MRI亮血序列(四腔心位)示左室前壁主動脈旁一軟組織腫塊呈混雜長等T2信號,心包少量積液; c) 心臟MRI亮血序列(心臟固有長軸面)示病灶信號混雜,以等T2信號為主,內(nèi)見多房長T2信號,病灶內(nèi)多個等T2信號分隔,病灶累及心包、左室前壁、側壁基底段,與肺動脈主干、主動脈分界不清; d) 心臟MRI亮血序列(心臟固有短軸面)示心臟病灶與鄰近心肌分界不清; e) 心肌靜息灌注成像示左心室各節(jié)段心肌灌注未見缺損,灌注曲線未見明顯異常,達峰時間未見異常; f) 心肌延遲成像示左室前壁主動脈旁軟組織腫塊呈漸進性強化,鄰近心肌斑片狀強化影; g) 瘤細胞由梭形細胞及星狀細胞組成,細胞排列紊亂,瘤細胞周界不清,胞質呈淡嗜伊紅色,核染有輕度異型,核分裂象不多見。間質內(nèi)富含黏液成分(HE,10×20); h) 黏液背景內(nèi)見弧線狀血管(HE,10×20)。
心臟及心包占位性病變中影像學表現(xiàn)見囊性結構疾病包括血管肉瘤、心包積液、心包囊腫、轉移瘤等。這些疾病首發(fā)癥狀均以胸悶、呼吸困難為主。心臟及心包腫瘤極易并發(fā)心包積液,診斷時需提高警惕,觀察是否存在原發(fā)疾病,以免誤診、漏診。
血管肉瘤是成人最常見原發(fā)性惡性腫瘤,腫瘤內(nèi)部容易出血壞死,故在T1WI上呈混雜信號,在T2WI上呈不均勻高信號。原發(fā)性心臟骨肉瘤向骨、軟骨、纖維等組織分化,腫瘤內(nèi)見鈣化,鈣化在T1WI上呈稍高、中等、低信號,在T2WI上呈低信號[8-9]。
心包積液指心包腔內(nèi)液體>50 mL,在MRI上根據(jù)心包積液量可做出分度:Ⅰ度(少量積液,積液<100 mL),舒張期測量心包臟、壁層間距為5~15 mm,常位于左心室下壁下方[10];Ⅱ度(中等量積液,積液量100~500 mL),心包臟、壁層間距為15~24 mm,常位于左心室下壁下方、右心室前壁前方,左心尖下外方;Ⅲ度(大量積液,積液量>500 mL),心包臟、壁層間距為>25 mm,常見出現(xiàn)位置與中等量積液相同,二者區(qū)別在于積液厚度[11]。心包積液CT與MRI影像學表現(xiàn)與積液成分有關:滲出性心包積液見于心功能不全,一般為漿液性,MRI呈長T1長T2信號;漏出性積液為漿液纖維蛋白性、化膿性、漿液血性、出血性、乳糜性,根據(jù)其內(nèi)蛋白含量、出血時相T1WI呈中等、高信號、不均勻稍高信號等。而惡性腫瘤所致心包積液常呈不均勻中-高混雜信號。少量漿液性心包積液時T1WI心包臟壁層與積液均呈低信號,難以區(qū)分[12]。大量積液見心包臟壁層信號較積液更低可區(qū)分開。CT見心包腔內(nèi)呈液體密度,血性積液者密度較高,據(jù)出血時相、密度、CT值均有所不同[13]。心包囊腫范圍較心包積液局限,增強掃描囊腫壁不強化[14]。
本例為原發(fā)性心包黏液樣纖維肉瘤?;颊咴谕庠撼踉\時出現(xiàn)誤診,入院后經(jīng)超聲心動圖、MRI檢查提示心包占位,考慮為粘液樣肉瘤可能,術后經(jīng)病理證實。遺憾的是在術后隨訪中患者相繼出現(xiàn)肺轉移、腦轉移、顱底骨質破壞情況,提示該病惡性程度高,預后差。平掃CT腫瘤病灶確實顯示欠佳,這是造成兩例病例誤診的原因,當在急診平掃CT上發(fā)現(xiàn)大量心包積液時,應樹立完善進一步檢查排外心臟腫瘤意識。
本病病程進展迅速,預后較差且易轉移,能否行早期診斷決定患者生存時間,解除血流梗阻、清除心包積液、解除對心臟壓迫是治療關鍵,故外科手術治療仍然是首選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