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蕾
摘 要:博物館展覽是傳播知識和文化的媒介,是展示我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方式。博物館應及時轉變觀念,在新時代更好地服務觀眾。到目前為止,我國許多博物館都缺乏這些意識,博物館當前的宣傳手段并不足以吸引觀眾前來參觀。文章主要研究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學術性與趣味性,使其在新時代更好地發(fā)揮陳列展覽的教育和傳播作用。
關鍵詞:博物館;陳列展覽;學術性;趣味性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世界的需求不斷增長。對于博物館來說,這是一個發(fā)展的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博物館應迅速轉換傳統(tǒng)的展覽觀念,深入研究展覽的學術性和趣味性,以找到適應新時代的新模式。作為民族精神文化的承載者,博物館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展覽開始時,可以通過展品背后的故事,更好地激勵觀眾,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探索展品的歷史故事及意義。
1 博物館陳列展覽概述
博物館展覽有三個任務:一是收藏,二是研究,三是教育。博物館展覽需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為觀眾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將歷史文化知識的傳播融入展覽中,充分體現(xiàn)博物館的價值和重要性,增進觀眾對歷史的認知度。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分為長期布展和臨時特展。長期展覽是博物館的特色和精髓,也是有別于其他博物館的重要標志。臨時特展一般是根據(jù)某個主題或者圍繞幾個經(jīng)典文物進行布展,重點表現(xiàn)某一時期或者某一國家、民族的特色文化,展期一般較短,呈現(xiàn)形式更加靈活,選題更加廣泛。通常博物館的展覽都是以長期展覽與臨時展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布局。
作為知識和思想傳播的載體,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必須要有學術支撐,要有較高的藝術水平或相當?shù)募夹g含量,還要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同時,吸引公眾參觀是博物館發(fā)揮傳播與教育職能的前提。今天的觀眾獲取知識與信息的方式已經(jīng)和過去有很大不同,人們往往并不需要在博物館里接受系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而希望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故事,期盼從從未有過的體驗中獲得知識和信息。因此,陳列展覽要讓觀眾充滿好奇,要激活觀眾情趣,實現(xiàn)學術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
2 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學術性研究
文物類、自然類、藝術類和科技類博物館對于陳展學術性的要求有所不同。文物類歷史博物館要根據(jù)史料的記載,多維度地查證展品的學術性,要對展品的真?zhèn)?、年份和材質(zhì)等進行仔細甄別,杜絕使用尚未考證的展品進行布展。特別要注意文物的是分類梳理,注重文物的歷史線索,在博物館展覽的設計階段將文物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融入其中。通過小程序、App提供的講解服務,讓文物類陳列博物館變成歷史課堂的實踐地,將枯燥無味的史料變得活靈活現(xiàn)。文物類博物館還應根據(jù)不同的觀眾群體撰寫不同的解說詞,要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將博物館解說的學術性和專業(yè)性體現(xiàn)出來,做到與學校課堂差異化的歷史教育。不少博物館還將文物的發(fā)掘和考古過程制作成幻燈片集或者微電影,供觀眾觀賞;一些博物館已經(jīng)嘗試將VR眼鏡、4D電影等引進博物館,讓觀眾可以穿越回文物所處的年代,進一步感受古代的生活。自然、科技類博物館陳展的學術性主要體現(xiàn)對科學規(guī)律的尊重和理解之中,要充分利用技術手段還原自然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理。對于一些科技博物館,布展結合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時間軌跡和技術產(chǎn)生的先后順序,由易至難,由簡至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藝術類展覽的學術性則通過對美學思想的傳遞和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為前提。展覽的學術性有多種表現(xiàn)方法,各類博物館應該結合自身特點,注重分層次的多重學術性展現(xiàn),以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特別要注意高科技與學術性的結合,讓學術不僅是文字和書籍,更是活靈活現(xiàn)的實物和巧舌如簧的講解。
3 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趣味性研究
博物館的大多數(shù)展覽形式較為正式,內(nèi)容差異化不足,這種展覽形式常常讓觀眾感覺到無趣。在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下,人們易受到越來越多的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影響,碎片化的休閑活動已成為大眾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由于一些展覽使用陳詞濫調(diào)的解說詞,且觀展過程異常嚴肅,使傳統(tǒng)模式的博物館展覽不受歡迎。面對新時代生活中其他社會活動的沖擊,博物館必須及時調(diào)整布展策略,以期適應觀眾的口味。
為了吸引觀眾,增加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趣味性,不少博物館使用了動態(tài)展示技術。在20世紀七八年代,這種技術首先被運用到手工藝品、文字、雕塑和繪畫的展示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高科技不再是科技類、自然類博物館的專屬,也在各歷史博物館中得到廣泛應用,成為博物館展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1 如何實現(xiàn)博物館的趣味性設計
當前已經(jīng)有很多博物館正在進行陳列展覽的趣味性研究。與傳統(tǒng)的展覽相比,趣味性的展覽大量應用信息化和移動互聯(lián)技術,將傳播學、教育學、心理學和人類學融合在其中,通過多學科相互作用,使展覽的設計更具趣味性。對于規(guī)模較大的博物館,可以憑借自身豐富的資源和活動策劃來增加展覽的趣味性。不少大型博物館會根據(jù)臨展的內(nèi)容,針對性地開展線上、線下活動,將手工制作、知識競答等小游戲融入展覽中,提升觀眾的參與熱情,間接提高展覽的趣味性。
3.2 針對觀眾喜好進行展覽和解說
博物館不僅在面向觀眾時需要展現(xiàn)它的趣味性,還需要增強展覽對于社會大眾的吸引力。為了實現(xiàn)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趣味性,需要增強展覽的生動性和豐富性。首先允許講解員以通俗、易懂和幽默的方式講解展覽,讓講解員在保證講解學術性的同時展示自己的幽默語言。這就要求講解員事先對展覽品進行充分的背景了解,并反復琢磨語言細節(jié),還應該努力與觀眾進行互動,調(diào)動他們的熱情。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應站在觀眾的立場來引導他們參觀展覽,盡可能地講出他們想要了解的知識。其次是增強展覽的生動性,陳列展覽用語絕對不能太經(jīng)典、嚴肅和官方。傳統(tǒng)的多媒體視頻、動畫和表演形式在當前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博物館可以使用模擬動畫演示和VR場景模擬的方式,對修復文物的過程進行展示。最后是展覽的豐富性,博物館策展人員應該積極變換思維,多進行調(diào)研,利用觀眾大數(shù)據(jù)等進行展覽的策劃。同時盡可能地為展品提供背景知識,深入反映出展品的學術價值,使不同的觀眾可以獲得不同的收獲。通過豐富的布展模式,讓各類展品舊貌換新顏。
4 結束語
博物館的展覽必須與其傳播需求相對應,這不僅是與主題和內(nèi)容協(xié)調(diào)一致,還要與觀眾的身份和審美需求相匹配。對于博物館來說,較強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地吸引觀眾,較強的學術性可以提升博物館在業(yè)界的地位。因此,有效地將學術性和趣味性整合到一起,才能促進博物館的發(fā)展和觀眾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單霽翔.淺析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學術性與趣味性[J].東南文化,2018(2):8-15.
[2]李絢麗,李晨.博物館體驗式展覽初探[J].中國博物館,2017(1):89-100.
[3]宋向光,博物館陳列的性質(zhì)與價值取向[J].中國博物館,2005(2):54-58.
[4]邵敏.淺析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學術性與趣味性[J].長江叢刊,2018(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