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銘 王少霞 王志霞
中低位直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腫瘤,齒狀線以上的腫瘤切除時考慮行保肛手術。但保肛手術方式易導致術后引起前切除綜合征的發(fā)生,嚴重影響患者的排便功能和生活質量[1]。針對中低位直腸癌手術后的患者均行盆底肌功能鍛煉,以加強盆底肌肉力量,達到改善肛管肌直腸功能的作用[2]。但此種方式僅根據患者的主觀意識進行鍛煉,并未客觀評價其鍛煉是否到位。因此,本研究探討生物反饋訓練結合盆底肌功能鍛煉對中低位直腸癌患者肛管功能及直腸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64例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癌[3],且判斷手術可以對肛門進行保留,手術后 3個月仍有排便功能異常的患者;具有生活自理能力。排除標準:病情惡化死亡的患者:合并嚴重的其他腸道疾病,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嚴重痔瘡、肛裂等:依從性差的患者:無法經消化道進食患者:中途脫落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齡20~76歲,平均(61.26±10.05)歲;平均BMI(22.86±2.03)kg/m2,手術后存在腸造口9例;其中,鱗癌21例,腺癌8例,鱗腺癌3例。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齡20~75歲,平均(61.31±10.05)歲;平均BMI(22.85±2.03)kg/m2,手術后存在腸造口10例;其中,鱗癌20例,腺癌8例,鱗腺癌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且獲得患者家屬簽署的知情同意書。
1.2.1對照組給予盆底肌鍛煉 患者取舒適的體位,用力收緊盆底肌肉,保持10s。然后放松,再收緊,此動作反復進行。從術前開始,術后1周因手術的影響可暫停1周。1周后繼續(xù)此動作,直至術后16周。檢測患者盆底肌是否鍛煉到位,檢查方法:患者取平臥位,護士戴手套,涂抹石蠟油,插入肛門,動作要輕柔,囑患者收縮盆底肌肉,如護士手指感受到緊縮感,表明鍛煉方式正確。出院后2周一次進行隨訪以督促患者鍛煉。
1.2.2觀察組采用生物反饋訓練結合盆底肌功能鍛煉 生物反饋訓練選擇肌電生物反饋的方法,利用固態(tài)肛門直腸高分辨率測壓設備進行操作,將電極粘貼腹前斜肌體表,然后將縱行的肛管電極一端插入肛門置于肛門內下端直腸,電流回路構成后,連接生物反饋儀。觀察患者收縮肛門時肌電信號變化的波形及壓力曲線。盡量使患者壓力曲線與正常人接近。護士根據波形為患者選擇生物反饋課程,指導患者識別肌電圖信號,并且進行縮肛、排便、放松等動作。根據擬定的方案,患者不斷的重復鍛煉。鍛煉頻率為1周3次,每次20min,4周為1個療程,共4個療程。在間歇期進行盆底肌功能的鍛煉。
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3個月肛管功能及直腸功能,術后3個月及術后9個月前切除綜合征發(fā)生情況,術前及術后3個月排便及生活質量評分。肛管功能指標包括肛管靜息壓、肛管最大收縮時間、肛管最大收縮壓。直腸功能指標包括直腸最大耐受量、直腸順應性、直腸靜息壓。排便評分:根據徐忠法等[4]制定的5項原則,每一項10分,根據癥狀的輕重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明排便功能越好。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量表[5]進行評分。對患者精神狀態(tài)、活力、總體健康進行評價,每項2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表1 兩組術前及術后3個月肛管功能的比較
表2 兩組術前及術后3個月直腸功能的比較
觀察組術后3個月前切除綜合征發(fā)生率37.5%(12/32),對照組40.62%(13/32),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65,P>0.05);術后9個月,觀察組前切除綜合征發(fā)生率9.37%(3/32)低于對照組31.25%(10/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30,P<0.05)。
表3 兩組術后3個月排便及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分,
直腸癌是指發(fā)生于乙狀結腸與直腸交界處至齒狀線之間的腫瘤,在臨床上發(fā)病率高[6]。手術治療是唯一的根治手段,保肛手術是目前選擇應用的手術方式[7],但由于手術對肛門周圍神經及肌肉組織的影響,患者術后易發(fā)生肛管及直腸功能的改變,導致術后發(fā)生前切除綜合征,影響患者長期的生活質量[8]。臨床上針對于此類問題解決方案是通過加強盆底肌肉的力量以改善直腸及肛管功能,但術后出現(xiàn)前切除綜合征發(fā)生率仍高。生物反饋訓練是在盆底肌肉電刺激作用下加強盆底肌肉的收縮,通過反饋儀進行反饋,指導患者進行標準化的盆底肌肉鍛煉。
生物反饋訓練是使用直腸探頭及反饋儀監(jiān)測直腸肛門的肌肉收縮力,將視覺信號通過治療儀進行反饋,使患者有意識的加強盆底肌肉鍛煉,指導患者完成正確的盆底肌肉的活動[9]。肛管靜息壓、肛管最大收縮時間、肛管最大收縮壓是評價肛管功能的指標,其數值越大,表明肛管功能越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3個月肛管靜息壓、肛管最大收縮時間、肛管最大收縮壓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生物反饋訓練應用于中低位直腸癌患者可以改善患者肛管功能??赡茉蚴窃谥蹦c的電極刺激肛門周圍的肌肉纖維加強收縮,增加線粒體的數目,從而提升肌肉纖維的能量代謝,加強收縮的力度,增加肛管最大收縮壓及肛管最大收縮時間,肛管靜息壓與肛門肌肉收縮的力量有關,肛管周圍肌肉的收縮力量增強進一步提升肛管靜息壓。
直腸最大耐受量、直腸順應性、直腸靜息壓是評價直腸功能的指標,直腸最大耐受量、直腸順應性數值越大,直腸靜息壓越小,表明直腸功能越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3個月直腸最大耐受量、直腸順應性均高于對照組,直腸靜息壓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生物反饋訓練應用于中低位直腸癌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直腸功能??赡茉蚴巧锓答佊柧毤訌姼毓苤車∪獾氖湛s進而提升肛管的靜息壓及最大收縮壓時間,直腸周圍肌肉相對舒張,從而減輕直腸靜息壓,直腸周圍的肌肉舒張可以減少肌肉阻力而增加順應性及最大耐受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3個月前切除綜合征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9個月觀察組前切除綜合征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生物反饋訓練應用于中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3個月對于患者前切除綜合征發(fā)生影響不大,可以減少術后9個月前切除綜合征的發(fā)生率??赡茉蚴巧锓答佊柧毤訌娭蹦c及肛管周圍肌肉需要長期的鍛煉,前切除綜合征發(fā)生不僅與直腸及肛管的功能有關,還與盆底其他結構有關。盆底結構的功能恢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生物反饋訓練早期對于改善前切除綜合征的效果不明顯,隨著鍛煉時間的延長,盆底肌肉得到規(guī)范化的鍛煉,減少了前切除綜合征發(fā)生[10]。
生活質量及術后排便質量均是間接反映患者直腸功能的指標,其數值越大表明患者直腸及肛管功能越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排便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生物反饋訓練可以改善生活質量及排便質量??赡茉蚴窃谏锓答亙x訓練中,加強盆底肌規(guī)范化的鍛煉,在長期的刺激中,肌肉收縮力度明顯增高,可以增強對肛周肌肉對排便的控制,從而提高其排便質量及生活質量[11]。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訓練結合盆底肌功能鍛煉能夠顯著改善中低位直腸癌患者的肛管功能及直腸功能,減少前切除綜合征的發(fā)生率,在提高患者排便功能和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