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玲 沈 婷
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是指出生時胎齡不足37周,且體質量在1000g及以上,1500g以下的活產新生兒[1]。此類患兒由于系統(tǒng)及器官功能發(fā)育不全,免疫力較低,易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死亡率較高[2]。此外,患兒由于出生時月齡不足,其先天發(fā)育條件不佳,因而肌張力較低,神經反射功能較差,體格發(fā)育差,因此需給予有效干預措施以促進患兒體格成長,改善神經功能[3,4]。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45例給予撫觸和被動體操干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3月~10月我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NICU)收治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135例。納入標準:出生體重為1000~1499g;適于胎齡兒;未使用插管式呼吸機輔助呼吸;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先天性畸形及骨折或骨骼肌肉疾??;存在影響生長的疾??;全身先天性感染及神經并發(fā)癥;拒絕配合此研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B組和C組,各45例。A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胎齡29~35周,平均(32.81±1.55)周;B組男性27例,女性18例;胎齡30~36周,平均(32.77±1.59)周;C組男性24例,女性21例;胎齡30~35周,平均(32.80±1.61)周。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兒干預時室溫均保持在28~30℃,患兒置于遠紅外保暖床,設置溫度為36.5℃。三組患兒均由相同干預人員實施操作,各營養(yǎng)干預方案、加奶原則均保持一致。各組干預時間均自患兒不依靠氣管插管輔助呼吸時進行干預,時間為4周,1次/d。
1.2.1A組采用國際標準撫觸法實施干預 預先用嬰兒潤膚油潤滑雙手,按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的順序進行撫觸干預。確保動作輕柔并力度適中,每個部位動作各5次,共5~10min。
1.2.2B組給予被動體操干預 (1)伸屈肘關節(jié)運動:干預人員用手握住患兒腕部,患兒握住干預人員的大拇指,雙臂置于軀體雙側,以此為準備動作;向上分別依次彎曲左、右臂肘關節(jié),然后還原。左右各做5次。(2)肩關節(jié)運動:準備動作與肘關節(jié)運動一致。干預人員握住患兒左手由內向外做圓形旋轉肩關節(jié)運動,再握住患兒右手與左手做相同運動,左右各做5次。(3)伸屈踝關節(jié)運動:干預人員將患兒保持仰臥位,左手握住患兒左足踝,右手握住其左足前掌。第一拍將患兒左足尖向上做屈曲踝關節(jié)運動;第二拍將患兒左足尖向下做伸展踝關節(jié)運動。然后更換右足做相同運動,左右各5次。(4)下肢伸屈運動:干預人員雙手分別握住患兒雙膝關節(jié)下部。第一拍屈患兒左膝關節(jié),使膝縮近腹部;第二拍伸直左腿;第三、四拍屈伸右膝關節(jié),左右輪流,模仿蹬車動作。左右各重復5次。(5)下肢伸直上舉運動:將患兒雙下肢伸直平放,干預人員雙掌心向下握住患兒雙膝關節(jié)。第一、二拍將其雙下肢伸直上舉至90°,第三、四拍還原。左右各重復5次。每個關節(jié)伸展屈曲5次,1次/d,整個過程為5~10min。
1.2.3C組采用撫觸和被動體操干預 具體干預措施與A、B兩組相同。
(1)體格:記錄三組患兒出生時、矯正胎齡40周時體重、頭圍及身長。(2)神經行為:采用新生兒神經行為量表(NBNA)[5]對三組干預前、干預4周后神經行為發(fā)育情況進行評價,包含主動肌張力、被動肌張力、行為能力、一般估計、原始反射5個維度,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0~2分,總分0~40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經行為發(fā)育越好。
表1 三組干預前后體格發(fā)育情況的比較
表2 三組矯正胎齡40周時神經行為發(fā)育評分的比較 (分,X±S)
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不僅體格發(fā)育會受到影響,且由于過早離開母體、營養(yǎng)不足等因素,可造成大腦缺氧,影響神行系統(tǒng)及大腦的發(fā)育[6,7]。相關調查結果表明,早產兒在體格發(fā)育、神經行為功能等方面落后于足月新生兒。而0~3歲是嬰幼兒大腦發(fā)育的最佳時期,通過給予患兒有效刺激盡可能使其發(fā)揮智力潛能[8]。本研究通過對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實施撫觸和被動體操干預,取得了顯著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C組矯正胎齡40周時體重、頭圍、身長均優(yōu)于A組、B組(P<0.05)。表明撫觸和被動體操干預可有效促進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體格發(fā)育。分析原因主要為干預人員通過撫觸干預對患兒全身實施良性刺激可提升患兒免疫力及應激力,幫助提高患兒消化功能,減少患兒哭鬧,從而提升睡眠質量,加速體格發(fā)育[9,10]。且撫觸能夠刺激患兒迷走神經,提升迷走神經緊張度,從而刺激胰島素、胃泌素的產生,提高其消化、吸收能力,增強患兒食欲,促使體重加速增長。而被動體操干預能夠促進患兒蛋白質、脂肪及糖原的產生,提升消化和吸收能力,促進患兒骨骼、肌肉的發(fā)育,加快新陳代謝[11]。此外,被動體操干預能夠使患兒情緒愉悅,減少哭鬧,改善睡眠質量,從而利于促進體格發(fā)育。本研究結果顯示,C組矯正胎齡40周時主動肌張力、被動肌張力、行為能力、一般估計、原始反射評分均高于A組、B組(P<0.05)。表明撫觸和被動體操干預可有效促進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神經行為發(fā)育。分析原因主要為皮膚作為人類最大且基本的感覺器官,通過給予良性刺激能夠促進機體神經末梢感受器對神經系統(tǒng)起到良性促進作用。對患兒實施撫觸干預通過科學、有序、柔和撫摸其全身,以給予其溫和良性刺激經由皮膚最終傳至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對患兒神經行為系統(tǒng)的發(fā)育產生積極作用。而被動體操干預可提升迷走神經的活性,幫助胃泌素和胰島素的產生,提升其睡眠質量,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促進患兒神經行為發(fā)育[12]。
綜上所述,撫觸和被動體操應用于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可促進體格及神經行為發(fā)育,可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