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其榮
(寧波市水利局,浙江 寧波 315016)
由水利部組織編纂的《中華水文化書系》,自2015年出版以來,對中國水文化建設發(fā)揮了重大的指導和推進作用。但在中國水文化建設中古代治水歷史、古代漢字水文化、水文化源頭研究等內容的研究并不充分,水文化構架研究以及水文化傳播運用等若干方面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以顧頡剛為代表的民國初期古史辨學派“疑古派”認為,夏王朝和大禹實際是不存在的,對史學界和社會影響廣泛而深遠。堯舜禹時代治水歷史以及“遠古治水,肇始中華”,雖然已有水利系統(tǒng)的專家撰文肯定,但是受“疑古派”影響,對于堯舜禹時代的治水歷史,各地多采用回避的做法,通常僅對無法回避的“大禹治水”作簡單的介紹。中國水文化研究,存在對遠古治水歷史深入研究的缺失問題。
因此,深入研究大禹及其以前的中國遠古治水的歷史和經(jīng)典,是中國水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結合考古成果,在遠古史以及對《尚書》《史記》《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注》等經(jīng)典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深入研究中國遠古治水歷史,進一步闡述“中國遠古治水開創(chuàng)國家與古代文明”的史實。退一步講,就中國水文化的范疇而言,對堯舜禹、鯀、共工、臺駘和女媧等遠古治水的經(jīng)典傳說進行研究整理和介紹,也是不可或缺的。
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代文字,但是中國古代漢字的發(fā)明至少距今5000年。著名史學家徐旭生認為,文字的普遍應用始于鯀禹治水時期:“到了堯舜時代,治理洪水是刻不容緩、超過一切的大事。各氏族間的往來、商酌一定很頻繁,不但算工記數(shù)需要符號幫助記憶,就是召集、約束也需要符號幫助。因為事的促迫,文字符號被推廣應用,成為各氏族間的信號。文字的普遍運用和統(tǒng)一,就在這個時期開始?!?/p>
三點水偏旁與水字部首,目前可以查閱的漢字約有1074個。這些水字系列古代漢字的原形、本義和引申義包含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水文化,是中國水文化的重要源頭,可以見證遠古治水肇始中華文明的歷史。但是,水文化建設存在古代漢字水文化研究的缺失問題。《圖說水與文學藝術》一書中羅列了水、江、河、湖等10個古代漢字的象形及其以“說文解字”為主的解說,并未對其原形與本義進行相應的研究。因為忽視遠古治水肇始中華文明中水系列漢字的重要作用,該叢書將“水與文字”章節(jié)列入《圖說水與文學藝術》分冊,是不妥當?shù)摹?/p>
正本清源,中國水文化的源頭應與中國的史前文化一致,而地方水文化的源頭應與中國水文化的源頭緊密相關。
中國史前文化的主要發(fā)展脈絡,是龍山文化前身的大汶口文化的一支,因為海侵與洪災遷徙至黃河中游兩岸山地,汲取當?shù)匮錾匚幕械膹R底溝文化,形成的“廟底溝二期文化”發(fā)展到中原“龍山文化”的全過程。廟底溝二期文化分布東起河南西部,西達關中平原西部,南至秦嶺一線,北到晉北山區(qū)。晉南位于這一文化的腹心地區(qū),是龍山文化的陶寺王國和中華文化興起的基礎。從陶寺遺址到新砦遺址、二里頭遺址和二里崗遺址的發(fā)展順序,與史載的堯舜禹到夏代和商初(即中原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基本一致。
良渚文化是已經(jīng)消亡的史前文化,其分布的中心地區(qū)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晚期,海侵和特大洪水災難使良渚人無法生存,被迫大規(guī)模地舉族遷徙。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區(qū)消失后數(shù)百年,海侵消退,另外一支部族馬橋文化的人們逐漸來此定居,成為吳越地區(qū)的先民,其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遠不及當初的良渚文化。馬橋文化的年代相當于夏商時代,其出土遺物的特點與中原地區(qū)的夏商文化有緊密的聯(lián)系。在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地區(qū)已經(jīng)主要受中原文化影響。
西晉永嘉之亂,“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西晉末、唐末和北宋末3次大規(guī)模人口南遷,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權的隨之南遷,史稱3次“衣冠南渡”。
今天江蘇浙江人的祖先大多來自中原地區(qū)。
綜上所述,江蘇、浙江地區(qū)的文明和水文化主要來源于中原文明和中國水文化,而不是已消亡的良渚文化。同樣,中國大多省份的文明和水文化,主要來源于中原文明和中國水文化,并非已經(jīng)消亡的地方史前文化。全國各地的水文化建設都應將中國遠古治水的歷史作為水文化研究和傳播的重要內容。
“什么是水文化,建設什么樣的水文化,怎樣建設水文化”是我們開展水文化建設必須首先破解的一個基本構架問題,也是水文化建設面對的首要理論和實際問題。
一些研究認為:廣義的水文化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以水為載體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水文化是指通過對水的認知和涉水實踐活動所形成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學、哲學、文學、藝術、宗教以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上述的水文化定義過于寬泛,使水文化建設難以把握主次和重點。
另一種研究認為,水文化包含水利文化和水利行業(yè)文化,水文化、水利文化和水利行業(yè)文化三者是從大到小的從屬關系。強調水文化包含水利文化和水利行業(yè)文化,容易使各地的水文化建設忽視最主要的傳統(tǒng)水文化。
所謂水文化,應是人類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并經(jīng)過歷史積淀的產(chǎn)物,主要應指傳統(tǒng)水文化。水文化建設,應該作為國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自身應有的歷史使命。已經(jīng)出版的《中華水文化書系》中,《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的構架最為科學合理,內容具有推廣價值。
從有關水文化網(wǎng)站和各地水文化研究的現(xiàn)狀看,許多地方已將水利行業(yè)文化作為水文化研究的主要對象,甚至將水利單位的企業(yè)文化與水文化混為一談,無視所謂水文化至少應經(jīng)過一定時期歷史積淀的常識。水文化建設中最為重要的傳統(tǒng)水文化則往往被忽視。有人將“以水為載體的闡述價值觀”的《諸子論水》和《水與文學藝術》作為水文化研究和應用的主要內容,這也是本末倒置的。
水文化的研究體系,也被稱為水文化的結構。中國水文化被研究分為物資形態(tài)水文化、制度形態(tài)水文化、精神形態(tài)水文化,其下又劃分為若干子項。有的著作則將中國水文化劃分為水形態(tài)文化、水工程文化、行為水文化、精神水文化、地域水文化和時代水文化,并作進一步的細分。
毫無疑問,上述劃分及其相應研究,對于中國水文化的系統(tǒng)研究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但是,中國水文化研究體系如果事無巨細,分門別類,過于龐雜,則容易使人云里霧里,主次不分。這正是導致前述如此重要的“遠古治水歷史和古代漢字水文化以及中國水文化源頭等研究缺失”的原因之一。
目前,中國水文化傳播的形式主要還是以水文化刊物及其網(wǎng)站為主。水文化刊物的讀者面狹窄,屬于非大眾的傳播形式。
比較中國水文化建設中的水文化研究與教育的豐碩成果,水文化在社會實踐中的傳播運用尚處在摸索起步階段,水文化建設實踐的成功案例幾近空白。
水文化傳播運用的主要載體,根據(jù)傳播效果依次為水利風景區(qū)與水工程、水利院校與水利展館、水利系統(tǒng)賓館等服務設施以及水利宣傳日或節(jié)假日等。水文化傳播運用的主要內容,應為中國和地方的古代近現(xiàn)代的治水歷史、水利工程和治水人物事跡等。水文化建設的項目設計,應符合有關載體的傳播規(guī)律。依托上述主要載體,水文化傳播運用的建設投資十分有限,應該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
擁有較大規(guī)模游客的水利風景區(qū),已建和在建的水利工程,可以依托景區(qū)或水工程已有設施,其水文化建設投資少,傳播效果最好。水文化建設內容應該沿景區(qū)主游線或水工程參觀線路集中布置,避免面上分散布置。
各地水利院校學生規(guī)模大、更新快,對水文化的接受性好;學生畢業(yè)后對于水文化的傳播作用很大。建議在水利院校的主要公共場所,進行水文化展示建設。
獨立文化場館通常很難吸引大眾游客,新建的水利展館與水利風景區(qū)或水利工程相結合,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對水文化的大眾傳播作用。對已有水利展館,建議補充遠古治水肇始中華以及古代漢字水文化的內容。
所謂水文化,是指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并經(jīng)過歷史積淀的產(chǎn)物。堯舜禹時代及其以前的中國遠古治水歷史,是中國水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內容,同時,古代漢字水文化也應作為水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地方文化及其水文化的源頭是中原文化及其古代水文化,并非各地已經(jīng)消亡的史前文化。正本清源,地方水文化建設,應以中國和地方的治水歷史、古代水利工程與名人事跡的研究運用作為主要任務。水文化在社會實踐中的傳播運用尚處在摸索起步階段,可在水利風景區(qū)、水工程、水利院校、水利展館以及水利宣傳日或節(jié)慶活動中進行宣傳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