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廈門弘愛醫(yī)院健康管理部,福建 廈門 362000)
據2015年全球癌癥數據顯示,肺癌的死亡病例占所有癌癥死亡病例的21%。近年來,肺癌的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在我國均有顯著的增長[1]。肺癌早期無明顯的癥狀,因此被發(fā)現時多已發(fā)展至中晚期,患者往往錯過最佳治療機會。因此,通過有效手段篩查早期肺癌,做到盡早治療,對于提升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低劑量CT檢測可以在保證圖像質量的情況下實現薄層重建,從而有效診斷早期肺癌。而分析肺癌人群的社會學特征及生活習慣等有助于提高大范圍篩查的精確性。鑒于此,本文就低劑量CT在體檢人群早期肺癌篩查中的應用及危險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展開如下探討。
1.1一般資料:回顧性選取2018年8月~2019年4月期間于我院行無癥狀LDCT早期篩查的3 237例體檢人員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體檢近期無體重驟減或咯血;②體檢期間身體狀態(tài)良好可耐受篩查結果為陽性后的穿刺、活檢等檢查。排除標準:①確診惡性腫瘤者;②病案不全者;③胸背部存在金屬支架或內固定物者。3 237例體檢人員中,男2 158例,女1 079例;年齡20~85歲,平均(45.89±1.16)歲;體重40~82 kg,平均(62.34±1.09)kg;吸煙情況:有吸煙習慣1 732例,無吸煙習慣1 505例。
1.2方法
1.2.1低劑量CT早期肺癌篩查方法:3 237例體檢人員均行LDCT早期肺癌篩查,檢測儀器為荷蘭Philips Brilliance iCT,首先對受檢人員行非靜脈注射碘造影劑及吸氣末單次屏氣連續(xù)掃描;掃描范圍為胸廓入口——后肋腦角尖端;曝光時間為4.6~7.2 s;掃描參數根據NCCN肺癌篩查指南進行調節(jié):①若受檢者體質指數(BMI)>28 kg/m2,則將薄層重建層厚設置為1.25 mm,間隔設置為0.8 mm;螺距定為0.984∶1;旋轉時間定為0.6 s;管電壓定為120 kV,管電流45 mAs。②受檢者BMI≤28 kg/m2,則薄層重建層厚設置為1.25 mm,間隔為0.8 mm;螺距定為0.984∶1;旋轉時間為0.6 s;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30 mAs。掃描結束后將影像保存至影像歸檔與通信系統(tǒng)(PACS)內進行存檔。肺癌的確診標準來自美國癌癥研究聯(lián)合會(AJCC)標準[2]。
1.2.2調查方法:收集52 996例行LDCT早期肺癌篩查的資料,對其開展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社會學特征(年齡、性別)、病史(肺纖維化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腫瘤家族史)、生活習慣(是否吸煙、是否長期吸二手煙、是否從事粉塵相關工作),每次調查結束后進行復核,確認無漏填、邏輯錯誤的問卷,確保問卷的有效性。
2.1低劑量CT早期肺癌篩查結果:經LDCT檢測,3 237例體檢人員中有9例(0.15%)確診為肺癌。
2.2肺癌患者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結果:據調查結果顯示,確診肺癌組中的有吸煙習慣、長期吸二手煙、從事粉塵相關工作以及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的人數占比明顯高于非肺癌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肺癌患者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結果[例(%)]
2.3肺癌患者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吸煙、長期吸二手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是肺癌確診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肺癌患者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現如今,肺癌高危人群的界定標準還處于持續(xù)探討與不斷完善的狀態(tài),對于我國而言,LDCT早期肺癌篩查研究的危險因素仍是當前醫(yī)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結果顯示,吸煙、長期吸二手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是肺癌確診的獨立危險因素(OR=3.245、3.214、4.739)。提示了吸煙、長期吸二手煙以及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的人群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探究其原因為香煙是一種點燃后可生成3 000多種有毒化學物質的物品,其中包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氰化物、放射性同位素以及重金屬元素等[3],致癌物則有β-萘胺、亞硝胺、苯并芘、放射性釙、鎘、酚化合物等。而肺部作為與香煙煙霧接觸最為密切的人體器官,極易受到香煙煙霧的不良影響。目前,已有多項研究顯示香煙煙霧對轉錄翻譯過程可起到負面作用,進而直接損傷DNA引發(fā)細胞惡變,因此吸煙已成為公認的肺癌危險因素。
二手煙的致肺癌機制與吸煙類似,均由香煙燃燒后產生的各類有毒化學物質所引起。由于煙草煙霧含有大量微粒,其有毒物質可以吸附在微粒上進行播散。值得注意的是,有毒物質隨微粒播散后可以長時間(6 h以上)附著在墻壁、家具、地面、衣服、毛發(fā)及皮膚表面,該類物質經過呼吸、消化道以及皮膚接觸等三種途徑進入人體,進而產生致癌危害。據《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顯示[4],長期遭受二手煙暴露的不吸煙女性其肺癌發(fā)病率是無二手煙暴露著的1.27倍,二手煙暴露與肺癌有充分的因果關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往往氣道炎癥反復發(fā)作,其炎癥細胞的聚集與炎性介質的釋放會引發(fā)肺組織基質重塑及纖維化。而全身炎性反應也會形成獨特的腫瘤微環(huán)境,令組織的修復增加、促進上皮間質轉化以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過度產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1具有促進炎性反應與腫瘤進展的作用,是肺癌治療的游希望的靶點之一),最終引發(fā)肺癌。
綜上所述,有吸煙、長期吸二手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特征的人群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因此在臨床篩查中應對該類人群進行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