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yī)院(458030)王國鵬 郭海芹 張華冬
前列腺癌是常見的泌尿系腫瘤,在男性癌癥發(fā)病率僅次于肺癌。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是重要的無創(chuàng)檢查手段,目前已在前列腺癌的篩查和診斷中廣泛應用。動態(tài)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是采用三維梯度回波的序列進行多時相快速動態(tài)掃描,可以動態(tài)評估腫瘤病灶[1]。擴散加權成像(DWI)是增加病變組織和正常組織之間對比度的重要手段,b值的高低會顯著影響DWI的成像質量,既往研究報道當b值在1500~2500范圍內時,對前列腺癌的診斷效能最好,因此聯合DCE-MRI與高b值DWI將能提高前列腺癌病灶的成像質量,但目前相關應用研究還比較少[2]。為此,本研究主要探討高b值擴散加權成像聯合動態(tài)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價值。
附表1 前列腺癌病灶和前列腺增生間的MRI參數比較
附表2 高b值DWI診斷前列腺癌結果與金標準比較四格表
附表3 DCE-MRI診斷前列腺癌結果與金標準比較四格表
附表4 聯合診斷結果與金標準比較四格表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最終納入245例患者,平均年齡(66.71±5.62)歲,病程(6.52±2.48)個月。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癌常規(guī)MRI檢查,其中82例加掃DWI序列、83例加掃高b值DCE序列,b值設定為2000s/mm2,80例同時加掃DCE-MRI和高b值DWI。本研究符合臨床試驗倫理準則,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在入組前,已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患者先接受常規(guī)MRI進行矢狀位、軸位和冠狀位掃描,T1加權成像重復時間為720ms、翻轉角為90°、成像視野為340×340mm、層厚為4.0mm、矩陣為320×320;T2加權成像重復時間為6000~8000ms、翻轉角為150°、成像視野為180×180mm、層厚為3.0mm、矩陣為384×345。加掃高b值DWI,采用軸位b值2000s/mm2、重復時間為5000ms、翻轉角為150°、層厚為4.0mm、層間距為0。DCEMRI掃描:采用三維序列,TR4.88ms,TE1.33ms,分別用2度、5度和15度的小轉角計算前兩期造影劑的T1值。然后進行注射,用15度旋轉角進行灌注動態(tài)增強掃描,Fov為240mm×240mm,時間分辨為5秒1期,重復35期,造影劑以3.0ml/s和0.2ml/kg的流速向肘靜脈注射釓酸銨。應用配套軟件收集和處理數據,劃定感興趣區(qū)域。得到了容積轉換常數(ktrans)和速率常數(kep)等定量參數。
所有MRI圖像均由影像科兩名經驗豐富的醫(yī)生進行閱片,在圖像的左右兩側分別勾畫出15~45mm2的感興趣區(qū),測量表觀擴散系數、容積轉換常數和速率常數。當表觀擴散系數低于正常值,且容積轉換常數和速率常數高于正常值時,診斷為前列腺癌陽性;否則為前列腺癌陰性。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觀察指標如下:①前列腺癌在MRI上的影像學表現;②前列腺癌病灶和前列腺增生間的MRI參數比較;③高b值DWI聯合DCE-MRI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價值:計算單個指標與聯合指標診斷前列腺癌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統(tǒng)計檢驗應用SPSS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雙側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前列腺癌在MRI上的影像學表現 前列腺癌在T2加權圖像表現為小結節(jié)低信號區(qū),DCE-MRI圖像顯示,前列腺癌病灶相比正常組織呈現出高灌注,多數表現為速升緩降型;良性前列腺增生區(qū)域的灌注曲線表現為快速上升然后到達平臺期,正常的外周帶區(qū)域的灌注曲線則是緩慢上升型。
2.2 前列腺癌病灶和前列腺增生間的MRI參數比較 MRI診斷159例前列腺癌,86例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組患者的圖像的表觀擴散系數顯著低于前列腺增生組,容積轉換常數和速率常數顯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組(P<0.05)。詳見附表1。
2.3 單一指標診斷與聯合診斷比較 82例高b值DWI診斷前列腺癌結果與金標準比較見附表2;83例加掃DCE-MRI診斷前列腺癌結果與金標準比較見附表3;80例同時加掃DCE-MRI和高b值DWI聯合診斷與金標準比較見附表4。聯合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單一指標診斷(P<0.05)。
本研究發(fā)現,高b值DWI下MRI掃描,前列腺癌組織表現為高信號病灶,表觀擴散系數值低于良性增生區(qū)和正常組織。DWI原理是采集水分子自由擴散的特征信號進行成像,反映了細胞膜內外的水分子擴散程度的差異,前列腺癌細胞增殖迅速,水分子擴散受限,因此表現出差異性信號[3]。在DCE-MRI上,前列腺癌組織的容積轉換常數、速率常數均顯著低于正常組織,前列腺癌組織的血供不夠豐富,缺乏常規(guī)強化特征,但在DCE中,惡性腫瘤灌注曲線為速升型。由于DCE是依賴藥代動力學進行函數分析,因此在注射造影劑時需要嚴格控制流速在3ml/s左右,盡可能應用肘靜脈進行造影劑注射,對于肝腎功能不全或對造影劑過敏的患者則不適用DCE-MRI[4]。
DCE-MRI則是根據血流動力學變化,動態(tài)觀察病變區(qū)域的造影劑充盈和消散的速度,前列腺癌組織的容積轉換常數和速率常數顯著降低,因此兩者相結合可更好的判斷病變區(qū)域的性質。
綜上所述,對于前列腺癌的MRI檢查,采用高b值擴散加權成像聯合動態(tài)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能顯著提高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