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小學生在身體成長的同時,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也在不斷地增強。處于教育第一線的老師都有體會:個別學生到了五、六年級,如果長輩的要求和期望與其思想不能形成共鳴,或是超過其心理承受能力,就容易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從而出現(xiàn)反抗與對立。對于具有叛逆心理的學生,我們老師及家長常常感到憂心忡忡而又束手無策。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我們總是用靜止的眼光看待學生,而不是用成長的觀點審視學生。本人認為,對此類特殊學生的有效教育,關(guān)鍵在于善作“成人化”改造。這里所說的“成人化”,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育的手段和途徑。
一、心平氣和地詢尋問題因源
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該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繼而做好幫扶工作。正所謂事出有因,小學生叛逆心理的產(chǎn)生,可能有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原因,也有個人原因。特別是小學高年級學生,他們的自尊心越發(fā)增強,他們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guān)注、喜愛、表揚和尊重,但當某種需求沒有得到較充分的滿足時,他們就會刻意追求有悖于規(guī)范的反常表現(xiàn),以引起老師和同學的關(guān)注,這其實是他們趨向成人化的典型表現(xiàn)。
為此,首先,從人本教育的角度考慮,在面對面時,教師不宜把他們當做單純的小學生看待,而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審視此類學生,將其身份提高到準成人的層次,進行平等式交流。要用心平氣和來營造一個善于溝通的環(huán)境,構(gòu)建“和諧德育”的根基,以期在平等相處中收獲學生的信任與配合,便于找出問題因源。
其次,老師要善于開辟另一條“戰(zhàn)線”——爭取家長的支持。一般而言,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比較了解,我們通過和家長的溝通,可以更深入了解問題學生的情況及家庭背景,同時還能和家長探討更好的教育方法。與家長的溝通也要基于學生“趨于成人化”的認識,既不可一味嗔怪學生,也應(yīng)避免夾帶虛偽地給學生“戴高帽”,因為兩種做法都會招致學生的反感,最終導致施教失效。
二、換位思考與引導換位思考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教師)是變化的條件,內(nèi)因(學生)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只有過內(nèi)因才起作用。教育,至少是師生雙方相向而行的行為。一方面,作為老師,很希望學生能夠按照行為準則盡快成長;另一方面,作為學生,也渴望自己早日獨立。據(jù)此,教育者可以找到二者的契合點。馬克思曾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愛才能交換來愛,用信任才能交換來信任”。教師應(yīng)率先作出主動“易位”的姿態(tài),站在學生的角度,設(shè)身處地感受學生自視為“成人”的真實而微妙的心理。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會有問題,不要輕率地將好學生與特殊學生判定為“莊稼”與“雜草”,過早作出不應(yīng)有的取舍。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換作老師或父母的角色來推想長輩的良苦用心。讓學生明白:畢竟長輩的思想比孩子們要成熟得多,應(yīng)當多聽從大人的意見,切不可一意孤行。
讓學生在多維空間中以一種放松而又負責任的心態(tài)面對問題,關(guān)鍵是讓學生端正自己的認識,懂得每一個老師都是善意的,不會無故去找茬;幫助他們讀懂長輩的期待與關(guān)懷,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竭力實踐轉(zhuǎn)變。我在擔任五年級班主任時,有這樣一位學生,課堂上不專心聽課,常自顧自在看小說,我請他離開座位站到教室后面反省,他紋絲不動。我一氣之下改為罰他抄書,他理也不理。我意識到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一時放不下自尊,再跟他這樣“角頂角”對著干下去,不但一時起不到作用,還會給后續(xù)教育帶來不良效果。于是,我在講臺上遠遠地向他柔和地送過去一句“那你認為怎樣合適你就怎樣做吧”,就繼續(xù)講課了。課后,我與他單獨交談,安撫他的情緒,肯定他的勤讀后,也讓他嘗試站在老師的角度,推想老師當時的心情和想法;一番思考后,他對自己的冒犯表達了追悔。
三、以關(guān)愛促使內(nèi)心自省
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定的是非觀的,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同樣也知道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好,只是為了爭得自己所謂的自尊,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作出過激行為。作為老師,要像看待一個成人一樣,善于照顧這類學生的心理,施以欲擒故縱之法,讓他(她)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中實現(xiàn)自我轉(zhuǎn)變。
首先,要懂得賞識。教師要確立一個觀念——叛逆的學生一定不是純粹的壞學生,他們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成功的教育就應(yīng)著眼于關(guān)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看到孩子的優(yōu)勢成長潛質(zhì),并不斷挖掘、培育,直至看到孩子的成功,這實質(zhì)上是促進了孩子有個性的成長發(fā)展。我們處理有叛逆心理的學生,面對的應(yīng)當是他出現(xiàn)的問題,而不是他本人的其它方面,更不是他的人格。教師只要是真誠地熱愛他們、關(guān)心體貼他們、幫助他們,并能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并且顧及他們的合理要求,特別是經(jīng)常關(guān)注到他們的閃光點,他們都能覺察、感受得到。的確,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賞識,以此來確認自身的價值。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所說:“人內(nèi)心深處最強烈的愿望是能被人欣賞”。賞識教育需要我們具有堅定不移的愛心。愛是心靈的傾訴與聆聽,是目光的注視與傳遞,是溫暖的問候與關(guān)懷。當我們?yōu)槊允Х较虻膶W生點起一盞心燈,他們便能夠像具有獨立人格的成人一樣自覺努力掙脫心靈的魔鎖。
其次,以寬容架設(shè)心橋。學生不是批量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他們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面對這種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命際遇的學生,教師宜放下長者的威嚴,就像面對一個征途坎坷的成人一樣,必須有一顆仁厚包容的心,包容下他們所有的缺點,才有可能從不同角度、不同的深度挖掘到學生的閃光點,才能欣賞到“問題學生”獨特的美,才不至于用同一模子來套人,才有可能將頑石打磨成玉器。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有耐心,善于等待,允許學生出現(xiàn)反復(fù),堅信每個“問題學生”經(jīng)過教育和自身的努力都可以取得進步。
再次,巧做冷處理。有的學生會通過一些錯誤言行達到引起老師關(guān)注的目的,我們?nèi)绻虼肆⒓醋鞒龇磻?yīng),那就無異于落入學生的圈套,也容易激發(fā)師生沖突。相反,如果把他(她)涼在一邊,過一段時間再進行一下回顧性的說教,那樣會讓學生在被“淡化”的對待中促進深刻自省,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和自我管理意識,在生活實踐中育己的目的。這種以“敲冰取魚”替代“火中取栗”的處理其實也是對于趨于成人化的“叛逆學生”的另一種愛護。
“叛逆學生”也是富有個性、靈性的趨向成年的生命個體,作為老師,只要多一點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在學生的心頭播撒激勵,嫁接信心,呵護自尊。如肖川博士所言:“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茫的雙眼帶來清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剛健,給彎曲的脊梁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p>
四、以規(guī)范和榜樣引領(lǐng)思想改變
規(guī)范是眾人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榜樣是踐行規(guī)范的優(yōu)秀范例。在引發(fā)“叛逆學生”內(nèi)心觸動并甘愿自覺踐行轉(zhuǎn)變的前提下,教師不僅是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為對照和以身邊的榜樣為標桿,還要以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榜樣作引領(lǐng),有意識地提升其角色地位,培養(yǎng)其遵紀守法觀念、感恩報德意識,進而促使其明確自己要走的正確道路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如本人曾任教的六年級有個叛逆心理極其嚴重的學生,在校頂撞老師,在家目無父母,為所欲為。我先是對他的“英雄氣概”表示欣賞,后列舉出古今中外像他這般性格的人物最后的迥異歸宿,引發(fā)他的深沉思索與強烈震撼,繼而以《八榮八恥》引領(lǐng)他自覺管束自己的日常言行,其后期正向轉(zhuǎn)變非常明顯。
綜上所述,對具有逆反心理學生的“成人化”改造,不是急于求成的“拔苗助長”,不是好高騖遠的“超前教育”,而是尊重人的成長規(guī)律的一種育心策略,一種施教智慧。只要敢于嘗試并用心不斷加以改進,必能收到令人驚喜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