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思成
摘要:“原生家庭”的概念是指個體出生以及成長所在的家庭。中國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有些人而言,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可能持續(xù)一生,要解讀這本難念的經,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就要求我們對原生家庭的作用和問題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關鍵詞:原生家庭;家庭教育;家長教育
四月十七日晚,一名花季少年因為與同學發(fā)生矛盾,遭到母親的嚴厲批評,跑下了車跳下盧浦大橋身亡,此事隨即在網絡上引起熱議。電視劇《都挺好》更是將“原生家庭”一詞帶進了大眾的視野,風靡網絡,一時間成為輿論漩渦的中心。原生家庭作為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的第一課堂,理應得到我們的足夠關注。
一、原生家庭確定孩子的人生底色
(一)家庭是孩子形成穩(wěn)定認知世界以及與人交往能力的第一課堂。
幼年的孩子無法接觸并確立除家庭以外的參照標準,他們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并且對父母的行為進行有意的模仿。而在家中獲取的信息便將被孩子當作普世真理,深深銘刻于心?!抖纪谩分刑K家二哥蘇明成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典型個例。作為蘇家三個孩子中最得寵的蘇明成,從幼年時期就得到母親的溺愛,即使高考分數不達線,母親也出錢讓他上二本學校,賣掉老宅幫他托關系找工作,即使母親去世,溺愛的感受和遺溫仍然在蘇明成的身上發(fā)生著作用。這份溺愛實際是麻痹了蘇明成認知世界的原始沖動和探索能力,始終陷在母親的溺愛中,導致蘇明成從小就養(yǎng)成了“遇事不要慌,凡事有媽幫”的錯誤人生觀,徹徹底底成為了一名“媽寶男”。孩子的世界很小,父母就是自己的全部。家庭教會了年幼的孩子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孩子才能夠決定自己是誰、該如何與人相處。
(二)家庭將形塑且持久影響孩子的社會心理。
原生家庭發(fā)生作用的本質是父母與孩子以某種行為方式進行長期的生活后,潛在或直接地造成了某種創(chuàng)傷,進而對孩子在社會心理的養(yǎng)成方面造成了影響,例如,父母長期對孩子使用侮辱性的稱呼,貶損的評價以及輕蔑的指責,這都會向孩子們傳遞非常糟糕的自我評價信息,孩子將對自我認知產生扭曲或錯誤判斷,表現在生活中即是極度的不自信,這樣的行為將對他們未來的幸福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父母在孩子純凈的心田種下了關于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著孩子一起成長。在有些家庭,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隨著這些孩子步入成年,這些種子也會長成無形的雜草,以想像不到的方式侵入他們的生活。它們的須蔓可能已經傷害到了這些人的自信和自尊,而他們的人際關系、事業(yè)或家庭的各個方面也很可能已經受損卻不自知。
二、原生家庭存在“毒性”教育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編著的《原生家庭》中將對孩子造成傷害的父母稱作為“‘有毒的父母”,而相對應的孩子被稱為“‘中毒的孩子”。 “有毒”父母雖然在行為方式上更有不同,但共性之處在于——他們的負面行為模式都對孩子造成了持續(xù)性的傷害。
我們所有人都是被家庭這個大熔爐鍛造出來的。家庭不僅僅是血緣紐帶的集合,它更是一個體系,容納著彼此緊密相連的人。而家庭體系就如同深海,無法僅從表面就看透其內部的運作模式,只有潛入海里越深,才會發(fā)現越多。追溯家庭體系的傳承,不難發(fā)現,我們的父母會受到他們父母的影響。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huán)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三、走出原生家庭困擾
(一)發(fā)揮“我”的作用
做人生劇本的主人,而不是父母的續(xù)集。人并不是環(huán)境中的被動受體,我們更可以也更應該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做人生命運的行動者而非被動接受者。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努力嘗試回顧過去,不要否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傷害,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看待我們的父母,意識到創(chuàng)傷所在,這樣才更有利于我們走出創(chuàng)傷帶來的陰影。自我界定往往可以幫助我們完成走出陰影的第一步。如果我們能過撇開內心中父母對我們的“毒性”灌輸和影響,并且仍然可以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那么我們就成功進行了“自我界定”。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精彩地演繹自己人生的劇本。
(二)提倡家長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提議應該給那些準備為人父母的家長開設一門“家長教育學”,學完并且檢測合格了才可以生孩子。在基督教看來,人生而不完美,人的一生都在贖罪,而一切的起點就是父母。西方教會會對即將擁有孩子的父母進行教育,告訴他們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成為稱職的父母。
中國的教育歷史悠久,但更多的還是針對孩子,而家長教育卻一直存在缺失。在中國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地位是嚴重失衡的,中國式“狼爸虎媽”的形象在新聞報道里屢見不鮮。缺乏溝通、過度溺愛、強控制欲、只貶損不表揚,這些都是“中國式家長的中國式教育”的標簽。青少年的成長源于家庭,想要改善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還是要回到家庭去解決,故而開展家長教育刻不容緩。
“中國式家庭教育”模式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文化影響,儒家文化的思想體系維護著中國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地位,再加之近代歷史上經歷的種種生存困境,在代際傳承影響下,形成了對物質需求的重視及對精神需求的忽視。因此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平等、獨立、開放等教育理念很難直接簡單地套用到中國家庭之中。所以,我們應當結合中國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針對不同家庭面對的實際問題,探索更加合理和可行的實際家長教育理念。
四、總結
家庭對孩子的重要影響不言而喻,但“有毒”的家長和“毒性”的家庭體系對身處其中的孩子造成了持續(xù)的傷害。慶幸的是,這種家庭毒素實際上是可以得到排除的,為了成功地走出原生家庭的困擾和陰影,我們強調應該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直面自己的創(chuàng)傷,客觀地認識自己的父母,這才是進行心理治療的第一步。與此同時,家長教育同樣重要,進行有效的家長教育才能更好地排除原生家庭的“毒素”。只有當家長們學會蹲下來,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孩子一起共同體會美好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李煜、齊巍. 原生家庭作用的機制與邊界 [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4
[2] 蘇珊·福沃德.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Z].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7
[3]吳雨薇. 論原生家庭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 ———從家庭系統(tǒng)理論出發(fā) [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