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皮亞杰認為剛出生的兒童的動作是一系列的條件反射,并沒有進行真正的思維活動。當兒童的動作和語言開始迅速發(fā)展,并不斷地與外界進行交往時,幼兒的思維開始逐步發(fā)展。最開始,幼兒是依靠動作感知進行思維活動,在語言出現(xiàn)后,幼兒開始用語言加強思維。這一過程的開啟,幼兒會改變過去用哭鬧、發(fā)脾氣和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習慣,開始更多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各種想法。語言與思維連接好的幼兒會更多地用語言表達自己,更少哭泣、發(fā)脾氣和攻擊性行為。而語言和思維連接不好,會更習慣用動作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于語言和思維連接不好的幼兒,動作則是他們溝通的方式。長此以往則形成用動作表達的習慣,就會產生攻擊性行為。那怎樣幫助幼兒建立語言與思維的連接,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呢?
營造良好的師幼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的前提。教師應在相處的過程中和幼兒建立一種朋友關系,減少幼兒面對成人時所產生的緊張感和壓力。教師可每天早晨向幼兒主動問好,讓幼兒感受到老師的親切和對他的喜愛。多觀察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入手,經常與幼兒談話,激發(fā)幼兒表達的積極性。當幼兒愿意表達時,教師要蹲下身來,目光平視幼兒,耐心傾聽,并給幼兒充足思考的時間,讓幼兒感受到平等與尊重。在幼兒因為語言表達而產生的攻擊性行為時,教師要多一些包容,與幼兒溝通使用積極的語言,避免批評和斥責。
幫助幼兒正確清楚的表達
《3-6歲兒童學習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教師可利用好幼兒一日生活中所處的情景,為幼兒提供幫助,引導幼兒學會正確的表達。在幼兒表達遇到困難時,用直接告訴和親自示范的方法給幼兒提供幫助,引導幼兒學會表達。
如:在幼兒想加入到同伴間的游戲時,教師可引導幼兒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提醒幼兒使用一些禮貌用語,如“對不起”“謝謝”“不客氣”等。在幼兒用語言表達后,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當幼兒因為急于表達說不清楚時,提醒幼兒不要著急,慢慢說,并幫助幼兒理清思路。通過在生活情景中的不斷練習,使思維逐漸與語言建立鏈接,從而掌握正確的語言表達方式。
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
皮亞杰認為:“幼兒的發(fā)展是在主客體交換的過程中發(fā)展的?!睘橛變簞?chuàng)設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避免單一的語言模式,讓幼兒在繪本閱讀、語言游戲、看圖講述、談話等活動中學習,感知字、詞、句、篇章、語詞、語音、語調,積累聽說的經驗,吸收外界更多的語言信息,經過思維不斷地整合,發(fā)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中發(fā)展起來的,在幼兒園中可以多為幼兒提供語言表達的機會,如新聞播報、小記者、好書推薦、講故事等各項活動,鼓勵幼兒展示自己,建立自信心,并與教師、同伴交流,豐富語言表達能力。
家園合作,共促進幼兒發(fā)展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幼兒園和家長共同的幫助?!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教師要經常與家長溝通,集結家長的力量,爭取家長的支持,實現(xiàn)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育兒共同體”共同促進幼兒發(fā)展。家長可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激發(fā)幼兒對語言表達的興趣,讓幼兒獲得對語言表達的美好體驗。在通過與幼兒聊天,交流對各種事情的看法和想法,讓幼兒邊想邊說,幫助幼兒建立語言與思維的鏈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當幼兒表達不充分或不正確時,家長要尊重幼兒,耐心傾聽、及時鼓勵,并給予必要的補充,引導幼兒正確表達。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qū)次渠家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