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摘? 要: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問題成為政府必須要加大力度關注的社會問題。流浪乞討人員是社會救助對象的一部分,他們有著共同的特征,也有著各自獨特的形成原因和影響因素。流浪乞討人員現(xiàn)象是一個社會性頑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不僅會影響他們自身社會功能的正常發(fā)揮,而且會給社會發(fā)展帶來很多問題,從而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社會工作是以助人為宗旨,運用各種專業(yè)知識、技能和方法去解決社會問題的專門職業(yè),是確?,F(xiàn)代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制度。從社會工作角度研究專業(yè)方法對救助站的介入,對于救助站問題的解決及維護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檔案管理;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策略
一、當前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救助的方式簡單。工作人員對進站的受助人員,除采集信息外,基本上不和他們有其他的交流,也不去了解他們的個人需求,缺少對不同受助人員生理、心理、文化水平、個性等的分析,往往不能平等地對待受助者,僅僅給予讓人難以接受的物質上一些施舍性的救助,救助管理站的工作程序都為接收進站——采集信息——聯(lián)系流出地政府或流浪人員家屬——送其回家或讓流出地政府接其回去。
(二)缺乏專業(yè)的工作人員。由于現(xiàn)在絕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都是原來工作在收容遣送站的人員,很多人很難改變對受助人員的冷漠言語,他們工作的方法和態(tài)度也沒有隨著機構性質變化而有所提高和改善。工作人員普遍缺少的救助理念和專業(yè)知識。
(三)自愿求助者很少。實地調研中發(fā)現(xiàn),自己主動來求助的人員在救助人員中所占的比例特別低。家里走失、務工不著、被偷盜、投親不著等是這些臨時有困難并沒有流浪乞討的人自愿尋求救助的原因。而那些生活確實困難,不得不長期在外流浪,卻拒絕進站尋求救助。
二、“程序指引”救濟理論下的社工介入分析
(一)查默斯的“程序指引”救濟理論
1819年,查默斯被派往至圣約翰教區(qū)任職,他在完成實踐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對實踐經(jīng)驗認真總結、歸納,建立了“程序指引”的救濟理論。所謂“程序指引”,就是以了解貧民的個性品質、工作能力、有無親屬支持及其他社會資源幫助等個人情況作為濟貧、助弱的起點,以激勵、自助作為濟貧工作的準則。這樣,就區(qū)別了以往政府及教區(qū)的僵化、例行公事的工作方法。這一理論指導下的工作方法主要有:(1)強調對工作者的挑選和培訓。查默斯認為友好訪問員必須經(jīng)過嚴格挑選,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擔任的,并且查默斯對什么樣的人適合擔任友好訪問員有過明確的論述,對友好訪問員應具備的素質,應掌握的工作方法都有比較清晰的規(guī)定。查默斯在社會工作正式訓練開始前的一個世紀就有了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可以被認為是社會個案工作教育的最早萌芽,他從一開始就告訴人們,個案工作是一門專業(yè),個案工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和訓練方可上崗。(2)強調個別化的方法。查默斯強調要對每一個案主給予足夠的關注。1814年,查默斯被派到格拉斯哥的特龍教堂任職傳教。工作期間,他親自訪問居民,與每戶人家接觸,了解個人的生活習慣,工作能力與家庭情況,甚至個人品性都進行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據(jù)個人需要給予不同的幫助??梢钥闯?,查默斯已意識到《濟貧法》在具體操作上所存在的缺陷,使救助更具針對性。這種個別化的方法后來也成為個案社會工作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則。(3)強調激勵和自助的濟貧原則。查默斯注重對案主精神品德的培養(yǎng)和行為的改造,而不是單純的物質救濟,體現(xiàn)了助人自助的精神。查默斯在與案主的訪談中了解到,以往政府的公共救濟和教會的救濟工作有許多弊病:一方面,由于管理不當,發(fā)生一些重復給予的浪費現(xiàn)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對案主的深入了解,單純的物質救濟非但沒有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反而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可能摧毀了一部分案主的自尊心;而對另一部分受助者來說,養(yǎng)成或強化了他們的惰性。查默斯認為,使貧民致窮的主要原因是人類道德上的失敗。要想徹底解決貧窮問題,必須針對人們道德上的弱點進行精神品德的培養(yǎng)和行為的改造。查默斯助人自助這一思想的提出,為以后個案社會工作目標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啟迪。(4)強調對案主“自然資源”即家庭成員、親戚及朋友網(wǎng)絡、鄰里社區(qū)的使用。查默斯強調要盡可能地動用案主的天然資源。查默斯認為,每位案主都有自己的自救網(wǎng)絡,這是案主的天然資源。其中包括案主的其他家庭成員、親屬關系、朋友網(wǎng)絡、社區(qū)鄰里等,這與政府《濟貧法案》中的“親屬責任”原則是不謀而合的。查默斯認為,只有在所有這些資源網(wǎng)絡都不能提供幫助時才進行公共援助。查默斯的這一想法,后來成為個案社會工作中注重案主環(huán)境改善的一個重要的原則。而這一原則也是個案社會工作區(qū)別于心理治療的顯著特征。
(二)社工介入的優(yōu)勢分析
社會工作本質上是一種科學的、專業(yè)的助人活動,它對于預防和解決人們及其社會的各種問題,啟發(fā)、協(xié)助人們發(fā)揮自己的最高潛能,從而恢復和改善社會功能,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促進人民的社會福利有重要意義。作為擁有專業(yè)助人知識和方法的社會工作者,與傳統(tǒng)上實施社會救助的民政部門工作人員相比,具有明顯的專業(yè)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社會工作者所具有的專業(yè)知識、價值和技能三方面。在社會工作專業(yè)化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已將知識、價值和技能系統(tǒng)地融合進助人的體系中,它們是合格的社會工作者必備的看家本領。
三、社工應如何介入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
(一)救助理念上,走進流浪乞討人員建構的“同心圓”內層,取得信任。
在救助過程中,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流浪乞討人員開始,往往開始都愛撒謊。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根據(jù)密切交往的關系組成一個網(wǎng)絡,這個網(wǎng)絡里大家互相支持,當中的人遇到困難時網(wǎng)絡起到保障作用。這就是我國存在的“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由于流浪乞討人員不在這個網(wǎng)絡之內,所以在他們的眼里,工作人員和社會工作者都是他們建構的“同心圓”外的人,開始不講真話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按照查默斯的“程序指引”的救濟理論,社工們只有深入了解救濟者們的個人情況和家庭背景等,然后再開展社會工作,才能逐漸建立專業(yè)關系。
(二)盡可能地本土化社工介入的方法和技巧。
西方社會誕生了社會工作專業(yè),積累了豐富的實務經(jīng)驗,受基督教影響很大。然后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我們必須對西方社工實務的豐富經(jīng)驗適當變通,才能有效利用,避免純粹的“拿來主義”。只有大家建立在一個交流的平臺上,才能運用社工的方法。因此,可以考慮從具體的生活場景入手來介入流浪乞討者。
四、政策建議與結論
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盡快出臺相應的政策,對于那些在從事“準”社工活動的非社工工作人員,進行社會工作技能和理念的培訓,如果他們的業(yè)務技能和救助理念不符合考核標準,就應該及時讓他們轉崗或者下崗,空出的崗位再及時補充具有社工背景的、能勝任該職位的人員。為了緩解這種求與需的矛盾,還應該制訂相關制度作保障,盡快完善職業(yè)社工的資格認證制度、注冊管理制度、從業(yè)規(guī)范制度、繼續(xù)教育制度以及社工的薪酬制度,并不斷完善社工的行業(yè)規(guī)范和監(jiān)督制度。
參考文獻
[1] 唐鈞.中國社會救助制度的變遷與評估[EB].社會政策網(wǎng),2012.
[2] 梁愛新.社會工作在救助管理中的運用[J].社會福利,2010,1.
[3] 孫振浩.加強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J].社會福利,2010,7.
[4] 張漢.山東萊西市:加強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J].中國社會工作,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