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兵 張明敏
【摘要】科學探究教學本身具有典型的開放性,僅僅依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對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師,要結合學校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目光聚焦于課后延伸方面,通過各種渠道去開展多姿多彩的課后科學探究活動,促進低年級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本文對小學低年級科學探究課后延伸的具體策略與實踐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 ?科學探究 ? 課后延伸 ? 策略
小學階段開設科學課的主要目的在于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科學探究教學中也要重視讓學生通過親手操作、親身經歷去感受、去理解。由此可見,科學探究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學活動并不局限于校內、課堂與教材,而需要進一步拓寬教育空間與教學渠道,嘗試采取更為開放的教學手段。因此,身為科學教師需要積極思考科學探究的課后延伸方式和方法,讓小學生能夠利用課后時間進行探究,進一步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更多實踐機會。課后延伸作為高度凸顯學生自主性的科學探究實踐活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更傾向于科學課后探究活動。
一、小學低年級科學探究課后延伸的重要意義
1.拓寬科學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科學課堂作為小學低年級學生展開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場所,教師雖然也會通過精心設計為學生安排各種形式的探究活動,但是由于科學探究的開放性特征,很多科學探究活動對時間與空間的要求較高,所以在課堂中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會受到一定的局限,也不利于小學生自己去接觸自然和了解自然奧秘。此外,科學本質就是生活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最終還需要應用于生活,倘若僅僅是在課堂中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也不利于小學生將科學與生活進行聯(lián)系,但如果能夠長期堅持引導他們利用課外時間去延伸科學探究活動,一定能夠讓他們對科學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了解,為學生的學以致用奠定基礎,也促使其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2.擴大科學探究合作范圍,加強家校之間聯(lián)系
新課程改革之后,小學科學現(xiàn)已成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關鍵課程,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小學科學課依舊處在不受重視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因為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認為科學在語數(shù)英等文化課面前不值得一提;另一方面,許多小學科學課程教材不斷循環(huán)使用,對學生也無作業(yè)要求,所以很多家長并不知道科學課在講什么。而將科學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后,學生在自主探究時便能與家長形成合作,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學會彼此共享與互幫互助,體會到科學探究的趣味性,而且也能讓家長與教師形成更好的溝通橋梁。
二、小學低年級科學探究課后延伸的策略與實踐
1.優(yōu)選課后延伸的科學探究內容
形式多樣的科學探究活動內容是促使小學生用心投入探究的基礎,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綜合考慮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再去合理選擇課外探究內容。通過對教材、課堂教學以及學生實情進行分析,筆者認為課后延伸的科學探究內容應當聚焦于如下幾個方面:
(1)自然觀察。讓學生在最自然的狀態(tài)之下進行觀察,意味著不要讓他們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讓學生保持最感性的認知方式。比如,在學習“空氣”相關內容時,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室內空氣質量的調查;在學習“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相關內容時,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等等。通過課后觀察,小學生能夠對事物表現(xiàn)出的外部特征及顯著問題都有進一步的了解。
(2)專題研究。本項是小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關鍵手段,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不會顧及前人是否針對這些問題已經做過研究,只要是他們感興趣且想知道答案的科學問題,教師便可設計為課后延伸的科學探究活動內容,讓他們有更多探究機會。比如,在學習“土壤”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設計“蚯蚓促進土壤腐殖質形成”的研究主題,讓小學生在三個不同的保鮮袋當中裝相同量的土壤、菜葉、果皮等,然后放入數(shù)量不等的蚯蚓。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之后,小學生便能明顯察覺到土壤腐殖質形成過程中,蚯蚓能夠起到關鍵性作用。
(3)種植與飼養(yǎng)活動。小學生更熱衷于親自動手去開展種植與飼養(yǎng)這類實踐活動,而課后延伸的科學探究則為他們提供了很多機會。比如,在學習“植物的一生”相關內容時,教師可設計多個課后延伸實踐活動,如探究種子萌發(fā)條件有哪些?植物的生長靠什么“飲水”?等等。教師還可結合季節(jié)特點,引導小學生去種植合適的植物以及飼養(yǎng)蠶寶寶、蝸牛等,了解動植物的生長過程并詳細寫下觀察日記,以此培養(yǎng)小學生認真嚴謹?shù)目茖W探究精神。
(4)科學制作。教師可指導小學生在家利用合適的材料進行科學小制作,比如,學習“光”相關內容后,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去嘗試還原,并且制作出萬花筒、簡易潛望鏡的小工具,尤其是簡易潛望鏡,小學生利用小鏡子、包裝盒等簡易材料便可實現(xiàn)潛望的效果。
2.加強對課后科學探究活動的方法指導
小學低年級學生因為知識水平、認知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有限,而且興趣難以長久維持,所以在課后延伸的科學探究活動當中難免會因為小挫折就放棄,因此科學教師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課后科學探究活動的方法指導。
(1)需要引導小學生去找到他們感興趣且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而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之所以部分科學探究活動難以調動小學生的探究欲望,原因就在于教師對活動的設計并未考慮學生的實際興趣所在以及能力水平,致使科學探究活動無法按照預期效果去開展。所以,教師在對科學探究活動進行設計時,必須認識到學生才是活動的主體以及探究的踐行者。
(2)需要有的放矢,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后探究。對于小學生的課后科學探究,教師一開始可先扶持,后面則要逐漸放手,所以在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初期,教師要做更多指導工作,為學生制定詳細的探究方案與明確的方法,為學生的觀察、探究、制作提供方向。尤其是學生遇到探究難題時,更要及時予以解答,指導他們進行分析,通過討論、查資料等手段保證探究活動的有序開展。
3.重視對學生科學探究過程的關注
很多課后科學探究活動之所以會半途而廢,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對學生探究過程的管理不足,而學生則認為教師不夠重視或是遇到問題沒有得到教師的及時幫助而慢慢放棄。所以,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課后的科學探究過程保持關注。
(1)要爭取得到班主任與家長的支持。很多小學生對課后科學探究活動不能及時完成,這里面有文化課教師與家長的不認同,并沒有認識到科學探究活動的價值。因此,我們需要改變教師與家長的觀念,爭取得到班主任與家長的支持,同時力爭將科學探究活動中的觀察報告、小論文寫作與文化學科進行整合,比如,與語文中的觀察日記,數(shù)學中的數(shù)據分析與統(tǒng)計等進行融合。同時,邀請家長陪同孩子一起進行科學探究,同樣能夠調動學生對探究活動的參與熱情。
(2)給予學生及時的關心與指導。為了保障小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序開展,教師需要對他們的探究過程保持足夠的關心,給予及時的指導。比如,在布置了“觀察與種植鳳仙花”科學探究活動之后,教師便可要求學生定期將鳳仙花帶到學校來,或是每次上課前讓學生講述最近的活動進展,教師對堅持詳細寫觀察日記的學生給予獎勵,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中,有效地將課堂學習向課后進行延伸,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進行科學探究,通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不僅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熱情,也能切實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當然,科學課程的課后延伸實踐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并且需要科學教師的合理設計,更要花時間進行針對性的輔導,而作為科學教師應當本著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對科學探究課后延伸提高重視,為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