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靚
【摘要】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非常重視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從教材的編排來看,無論哪一個學段,都通過隱性的語文要素力求扎實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并形成了一個統(tǒng)整的言語訓練系統(tǒng)。小學低年段是識字寫字最為關鍵的時期,教師要用兒童感興趣的語言有效落實識字寫字教學目標,提升語文學習能力。本文以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烏鴉喝水》一課為例,探尋在語文要素指引下的小學低年段識字寫字“童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語文要素 ?低年段教學 ?識字寫字 ?童化
何為語文要素?要弄清這個概念,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要素”,《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對“要素”的解釋是:構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因此,顧名思義,“語文要素”就是“構成語文的必要因素”。這里的“語文”不應該只是指“語文”這一學科,而是指“語文學習”活動。因此,“語文要素”應該理解為“語文學習要素”,既包括語文知識,也包括語文能力和語文學習的方法與習慣等。這樣看來,“語文要素”是一個集知識、方法、能力與習慣等為一體的一個統(tǒng)整的語文學習體系,它必須和學段學習內容與目標相對應,并更加具體和具有可操作性。這也是統(tǒng)編版教材的最大特點:目標清晰,層層遞進。語文要素是隱含在文本中的,它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的互動中共同落實。教師如何通過兒童能夠聽得懂且更加感興趣的言語表達來更好地指導他們學習語文,從中獲得語文知識、方法、能力與習慣等的提升?這是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以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烏鴉喝水》一課為例,探尋在語文要素指引下的小學低年段識字寫字“童化”教學策略,以期能夠更好地指導語文教學工作。
一、“童化”,童言趣語激發(fā)識字興趣
中國漢字中有很多都是象形字、形聲字和會意字,它們的字形和所代表的事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讓我們充分體會到了漢字的形體美和意蘊美。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進而更好地掌握漢字。
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時,導入環(huán)節(jié)需要先認識“烏鴉”這兩個生字。教師問學生有沒有見過烏鴉,引導他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一想烏鴉的樣子,并說一說如何記住這個“烏”字。學生會回答出“烏”就是“鳥”字去掉一點,這時教師相機點評,小結識字方法——通過“比一比”“加一加”的方法能幫助我們更快地識記新字。接下來,教師再進一步啟發(fā)、引導:如果把這一點看作是鳥的眼睛的話,那烏鴉就是黑的——黑得連眼睛都看不見了呢?。ㄏ鄼C出示烏鴉的圖片)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提煉環(huán)節(jié),但是教師用兒童化的語言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識字字形,進而理解字義。通過這種巧妙的方式,將漢字的音形義相結合,達到了巧記生字的目的,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生字的印象,又能習得掌握生字的方法。在認識“鴉”這個字時,教師提問學生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學生會說“鴉”就是“牙”加“鳥”。這是一種遷移學習,此時教師相機小結:是的,你已經(jīng)學會了用“加一加”的方法來識記,真棒!“鴉”是一個形聲字,“牙”指示讀音,“鳥”代表意思,說明它是一種鳥。在這一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將原本可能枯燥無味的教學術語轉化為了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幫助學生更好地識記“烏”和“鴉”這兩個字,學生學得輕松,記得更牢固。在此過程中,教師還穿插了識字方法的引領,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識字興趣,提升了語文學習能力。
二、“童化”,巧妙設計增強識字效果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對學生的識字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幾乎每一篇課文都有近十個生字,這對剛剛步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在低年段識字寫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真正將知識內化于心。在教學“烏鴉找水喝”這一段時,遇到了“到處”一詞,教師先讓學生試著說一說自己的理解,有學生用“處處”一詞加以替換,教師及時予以表揚鼓勵,指出用替換詞語來理解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到處”一詞肯定還是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教師提問:“請你想象小烏鴉都飛過哪些地方找水喝呢?”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爭先恐后地回答。接下來課件出示烏鴉飛過樹林、田野、村莊等畫面,引導學生邊看邊說,他們已經(jīng)對“到處”一詞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再將這一詞語帶入句中朗讀,學生便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和效果。
三、“童化”,多感官參與提升識字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理解“烏鴉是如何喝著水的”是重點也是難點,而“漸漸”一詞的體會又是關鍵。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烏鴉喝水的過程,教師設計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烏鴉喝著水了嗎?它是怎樣喝著水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學生自由組織語言,教師鼓勵學生描述烏鴉喝水的過程)
師:(出示“放進”一詞)誰來讀一讀這個詞?
(指名讀,相機講授“放”旁邊的新偏旁是反文旁,就好像是人的一只手,與“處”字的折文旁進行對比)
師:想象烏鴉是怎么把小石子放進瓶子里的?(板貼:放進)
生:一粒一粒地放。
師:烏鴉為什么不一下子全部放進去呢?
生:烏鴉沒有手,只能用嘴巴銜。
師:烏鴉一粒一粒地將小石子放進去之后水面怎么樣了?
生:水面升高了。
師:水面很快升高嗎?
生:是慢慢升高,是一點一點地升高。
接下來,教師拿出預先準備的裝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滴了幾滴藍墨水在瓶子里,讓大家看清水位的高度,并請學生上臺把小石子一粒一粒地放到瓶子里并觀察水面的變化。
師:水面是很快就升高的嗎?為什么?
生:是一點點升高,放進一粒石子,水面就升高一點點,再放進一粒石子,水面又升高一點點。
師:書上用哪個詞來形容水面升高的樣子?
(漸漸,讓生比畫一下動作,理解“漸漸”就是“慢慢”的意思,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一點點地發(fā)生了變化。最后出示練說環(huán)節(jié):用“漸漸”說一句話)
師:大家的表現(xiàn)真棒!小烏鴉通過努力終于喝到了水。(板貼:喝著水)
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烏鴉是怎么喝著水的嗎?
(生答,鼓勵學生說具體)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沒有讓學生枯燥地理解“漸漸”的意思,而是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扮演烏鴉放石子,從而體會水面一點點升高的過程。多感官參與不僅讓學生深刻理解了“漸漸”一詞的含義,提升了識字能力,也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小烏鴉的不易和愛動腦筋、善于思考,讓學生獲得了更加直觀的情感體驗,巧妙地解決了教學重難點,升華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
四、“童化”,精準細節(jié)強化寫字規(guī)范
中國的語言文字有很多相似之處,同音字、形近字屢見不鮮。對于初學漢字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實在難以區(qū)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抓住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精準細節(jié),強化寫字規(guī)范。在提問“小烏鴉找到水了嗎?”引出“看見”一詞的教學時,教師出示詞卡“看見”,反面豎彎鉤紅色顯示,指名學生朗讀,相機教授生字“見”,于是設計了這樣一段對話:
師:“見”是我們本課的一個生字,古時候人們是這樣寫的(出示古文字),你們看像什么?(引導學生說出“人的頭上加個眼睛”)那你知道它的意思了嗎?
生:就是人睜大眼睛看。
師:你真會觀察!后來眼睛演變?yōu)椤澳俊?,下面的“人”演變?yōu)椤皟骸?,現(xiàn)在寫作“見”,表示外面的事物進入人的眼中被我們看到了。
接下來,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學生書空,通過課件將“見”這個字的豎彎鉤標紅,給學生以直觀的視覺沖擊,加深了對這個字重點筆畫的識記,減少了錯別字出現(xiàn)的概率。在本節(jié)課最后的寫字環(huán)節(jié),教師還教學另外兩個生字“出”和“多”,師先引導同學們觀察這兩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尤其注意紅線標注的地方,為了向學生強調“出”中間一豎相通,不是兩個山,而“多”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教師編了兩句順口溜“火車嗚嗚開過山,沿著隧道找出口”和“兩塊肉豎著垛,上面小下面大”,帶領學生齊讀順口溜,進一步強化了識字寫字的規(guī)范,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綜上所述,在低年段語文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努力發(fā)掘文本中隱含的語文學習要素,并用兒童更易接受的方式促進其識字寫字能力的提高。讓我們在這條通往學生發(fā)展的道路上繼續(xù)去探尋低年段識字寫字的“童化”教學的策略和價值,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yǎng)。